长篇小说连载
肖河风云
第十一章 巧机缘初遇外乡人
秋色已经很深了,原来满山翠绿的树叶蒿草,这时都已经变成了深黛墨绿的颜色。有些树上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或者暗红色,用五彩斑斓来形容这时候的山色地貌,还是很恰当的。农民们的秋播秋种和秋田庄稼也都基本上收拾结束了,这时候的农民,进入到一个相对闲散的季节。
这天放学后,学生们也都三三两两地结伴回家去了。住在肖家河村的李老师批改完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后,也准备回家。因为,家里的一头牛还在等着他赶到山里吃草呢!就在这时,成荣对他说:“李老师,你稍等一下,我问你个事。”
李老师停下迈动的脚步,转身等着成荣。成荣走到跟前说:“是这么个事,现在不是防共形势很紧张嘛。我给督学汇报说学校准备打一个围墙,督学报到教育局后,局里同意我们的请求。所以,趁现在天还不太冷,我想着就赶快把围墙打成。另外,再找一个木匠做个大门,等围墙打成后,一并把大门也安上。这样,学生上课也不受外界的干扰,学校也就比较安全了。木匠的事,你就操个心去找,找到后,准备木料提前就做大门。”
说完后,他又问:“我这几天咋没有看见任甲长(有的地方也称村长,是民国时期的村级组织官员),不知他在家没有?我准备去找一下他,让他来把学校与村里的界线定一下,同时给咱们找几个人来打墙。如果能找到的话,明后天就可以动工了。”
李老师说:“任甲长在家,夜来晚上(昨天晚上)我还看见他来着。肖家河会打墙的人多的很,这几天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农闲时节的人很好找。”
成荣道:“那好吧,只要他在家,我一会去找他。”
李老师走后,成荣整理了一下教室里的桌椅板凳,锁好了窑门,转身就上了去村子里的坡道。
任甲长的家在肖家河村靠近山梁的最顶头,成荣爬了近一袋烟时间的坡,才到了他的家里。可是,家里只有他的父亲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烟晒热头(晒太阳)。
经询问才得知,任甲长和媳妇去小庄镇赶集还没有回家。不过,他的父亲说,估计也快回来了。所以,成荣决定坐下来等他一会,顺便也和这位老人拉一会家常。
任甲长的家里四口人。他的父亲、老婆和一个儿子。虽说身为甲长,可家庭并不富裕,日子也过的比较紧吧。因为民国时期的甲长,和如今的社长在官职上虽然相同,但在报酬待遇上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社长每个月有一千多元的工资,而民国的(除保长有工资)甲长是没有固定工资的。所以说,甲长这个差事,一般是没有人愿意干的。因为人都不愿意干,那么它的任期只有一年。一年满了之后,就让给别人轮流去干。
在肖家河村,因为任甲长这个人比较正直公允,说话办事敞亮实靠,颇得村民的信赖,所以,村民们一直希望他接着干。老任这个人也是个热心肠的人,有工资没工资无所谓,乐意为村民服务。因而,他担任甲长也就有好些年头了,是大家公认能靠得住的人。
要说任甲长与成荣的交情,那还得从成荣来肖家河教书的第二年说起。
那时的老任,还不是肖家河村的甲长。
那年秋天的一大早,因为一连好几天下着大雨,刚起床的成荣,打开窑门不一会儿,就看见一男一女披着蓑衣(一种用蓑草编制的雨披),抱着一个孩子,冒着像竹竿似的大雨,去学校门前的河滩里准备过河。
见此情景,成荣立即跑出去对这两人喊道:“这么大的河水,怕不能过去啊!”
抱着孩子的男人回过头来时,成荣才看清,原来是本村的老任。他立即奔上前去问道:“河水涨的这么大,你们抱着孩子这是要去哪里啊?”
老任回答道:“唉!孩子几天来一直发烧昏迷不醒,身上又起了红豆,加上天又下雨出不去,我们想了好多土法子都不管用。没有办法,天刚发亮,我们两口子这才抱着他,准备过河去小庄镇找那里的良医(医生)看一下。”
成荣说:“这河水太大了,恐怕钻不过去吧!”
“没办法啊!孩子看病要紧,河水再大也要钻过去。”他的婆娘在一旁催促着他赶紧走,快点过河。
看见情形紧急,成荣说道:“河水这么大,女人肯定是钻不过去的。这样吧,嫂子你回去,在家里候着。顺便给李老师说一声,就说我有事情,让他负责今天的课程。我和任大哥过河去小庄镇找良医给孩子看病!”
老任还要推辞,可成荣说:“再不要客气了!这么大的河水,男人看见都怯乎,一个女人咋能钻过去呢?这样,任大哥,你把衣服脱下来把孩子绑在你的身上,我们两个人每人再拄一根长棍子,我个子大走上边给你挡水,你走在我的下边,咱俩手挽手并排钻过去。”说完后,他立即在河边的树林里,找了两根长树枝递给了老任一支,两个人拣河面宽阔、水浪稍微平缓的地方,钻进了齐腰深的河水之中,缓缓地向着河对岸游动过去。
要钻进这么大的河水过河,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肖家河河谷因为地势陡峭,河道狭窄,一般不发大水的情况下河水的流速都是很快的。发了大水,水的流速就更快了。
每年发大水,这条河上不是有牲口被冲走,就是有人过河被浪头打倒而被卷走。所以,一般情况下,人们是不敢随意过河的。而现在又在涨河发大水,危险因素就更多。可成荣见老任两口子焦急的神态,为了孩子非过去不可,他也就顾不了许多。
任甲长的女人一直站在河边,不停地叮嘱他们小心,直到他二人钻过了河对面,这才放心地转身回去了。
两个人抱着孩子到了小庄镇,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很有名气的良医(看病的医生,那时都是中医),那良医接过孩子一摸一望,便以不可置疑的口气说道:“你这孩子在出天花呢,咋才抱来呢?已经很严重了啊!”
老任无奈地回答道:“这几天一直在下雨,河水又涨的太大,所以就耽延了两天。”
良医说:“这种病治起来很慢,一天两天怕是不会见效的。现在河水又涨的这么大,你们来一趟也不容易,我给你开几副不同时期服用的中药,拿回去吃吃看吧!”
随后,良医就开具了药单抓齐了药,并叮嘱道:“这几副药是这几天吃的,吃了以后,如果娃不再发烧,病情有所减轻,你就不用再来了,接着吃最后的几副药,吃完以后再来看;如果烧不退,那你就要赶紧再来,我给你重新调整方剂,切记。”
秋天天气短,他们不敢耽搁,害怕河水越涨越大,加之天黑,过不了河就麻烦了。于是,辞别了良医,他们又转身趟河,回到家里时,天都黑的看不见人影了。
后来,成荣又陪着老任带孩子去看了两趟良医,在不断地调理治疗下,孩子的病情终于好转并最终痊愈。
因为常年在这里教书的缘故,村头村尾经常和村民要打交道。所以,他帮助过的人,不仅仅只有老任一家,
从此,肖家河的人都说,成校长这个年轻人,不仅人正派有知识,教书教的好,而且还是一个热心肠,有同情心,能怜念帮助穷苦人的仁义之人。
而老任更对成荣的仗义和仁心,尊崇不移,敬仰益盛。
就在成荣和老伯拉闲话的时候,任甲长和婆娘带着孩子回来了。
相互寒暄之后,成荣说明了来意。甲长一听是划界和找人的事,立马满口答应说:“没有一点问题!这两天地里的庄稼收完后,人都闲的没事做。正好给他们找个活干一干。”
成荣说找四个人就够了,另外,木匠我已让李老师去找了。工钱不少人家的,墙打成后,一次结付,你给人家也说清楚。”
听说在家门口能挣到钱,好多人都争着抢着要来。但,任甲长按照成荣的要求,只挑选了四个精干的人。这里面,还有一个外乡人。
第二天的早上,他把这几个人带到了学校。很快,通过确定桩界划线,施工就开始了。
成荣是个闲不住的人,下课休息一有时间,他总是到施工的地方给这几个人帮忙。不是给他们烧水泡茶,就是帮着他们挖土铲土,和他们拉家常,说笑话。这些人也同这位校长无拘无束地交流,倍感随意和亲切。
这些打墙人中的那位外乡人,一直少言寡语,只管低头干活。看起来,他是一个老实稳重的人。人家在说话休息的时候,他却从来不停下手中的活,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成荣每次看到这位不肯休息的人一直在干活,就关心地劝他放下手中的工具,休息一下再干,可他总是婉言谢绝。同在一起干活的人给成荣说:“这是个老实人,活干得好,从来不惜力气,大家也喜欢和他干活。所以,这次我们就叫他一起来了。”
成荣说:“再不惜力气,你也得休息一下,喝个水缓个劲啊!不然,一天下来你会吃不消的。你来喝水歇缓一下,我替你干一会儿。”
一边说,一边顺手拿过了他手中的镢头帮他挖土。这使那位外乡人很是感动。不迭声地说:“这咋行呢?你是校长啊!这咋行呢?”
成荣笑笑说道:“嗨嗨!校长也是劳动人出身啊!”
一天早上天刚放亮,天空就唰唰唰地下起了雨。不一会的功夫,上院里的雨水全部集聚在了刚打起来的下院的院墙跟前。成荣怕积水把院墙给泡塌了,立即和李老师一起,拿着铁锨挑渠引水。这时,那个打墙的外乡人不知是恰巧看见,还是也担心雨水泡塌了墙,反正也到了学校里。于是,他们仨人就冒雨忙干,终于把越积越多的雨水给引了出去。
但是,淅淅索索的雨水却把他们仨人都泡成了落汤鸡。
看着这位外乡人也因为来帮忙,被雨水淋得浑身湿透。成荣对他说:“去窑里吧,看把你也湿成了这个样子。我那里有干衣服给你换上,不然会着凉的!”
外乡人笑笑说:“没事没事,我这身体皮实着呢!”
但禁不住成荣和李老师的再三拦劝,他最终还是跟着二人进到了窑里。换好了衣服,成荣安排李老师去教室看学生去了,他随即去做饭的土坯房里,在地上生了一堆火,让这位外乡人坐在火堆旁取暖烤衣服时,一边做饭一边和他拉起了话。
通过闲聊得知,这位外乡人其实也是古原县人,姓黄,名字叫黄来章。父母去世的早,家里就他一个人,已近不惑之年的他,至今还没有家室。所以他就一直常年在外漂泊,到处转悠,以给人做帮工和季节工来维持生计。前段时间,他在这个村子里帮李财主家收秋打杂结束后,又走到东家住东家,走到西家吃西家,居无定所地帮人干零活。
因他为人勤快,干活踏实,在这一带人缘也好,和几个庄头的村民都很熟络,深得他们的善待。秋收结束后,他又给几户人家打了一段时间的胡墼(砌墙用的土坯),刚要准备挪窝的时候,听任甲长说学校里找人打院墙,他就又顺势加进来了。
成荣听了老黄的自我介绍,觉得这个人很实在,干活又很踏实不惜力,也和他能说得来,所以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个人天南地北地聊了起来,以至于无话不谈。
从那天起,在筑院墙的这一段时间里,成荣念老黄生活无着,居无定所。于是,就和李老师商量,把学校堆放杂物的那只窑洞腾出一个地方,支起了一扇破门板,让老黄暂时住了进来,并让他和自己一块做饭吃。
成荣的善意和关心,使老黄很感动,他逢人便夸成校长“没有架子,体贴下苦人,不另眼看待出力的人,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说:“我在方圆转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见过成校长这么好的人。”
近二十多天的交往,已经使成荣和老黄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未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