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灵公第十五(8)
心胸与度量
【原文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关于臧文仲,我们在上半部《公治长篇第五》中介绍过。这位鲁国的正卿大夫文武兼备,曾事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四朝元老,在鲁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发挥出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在鲁国政坛上举足轻重,在诸侯国际间可谓叱咤风云的政治明星,在当时,被称为“智者”,受朝野敬重,死后获得“文”的谥号。因为给自己饲养的一只大龟建造豪华居舍,在其辞世约百年之后受到孔子的批评,指责其这一行为玷污了其“智者”的美誉,并以此给弟子们从政敲“警钟”。
这一章,孔子又对臧文仲不提拔重用柳下惠提出了批评。
关于柳下惠,史书对其事迹记载并不多,但却因一个“坐怀不乱”的故事,而家喻户晓。这个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柳下惠和一位少妇同进一所破庙避雨。寒夜漫长,两人冻的瑟瑟发抖,少妇因衣着单薄,更难忍受。若不想办法取暖恐难以熬过漫漫寒夜。可破庙一无所有,柳下惠无奈之下便应少妇请求,让其坐在自己怀中,两人相拥靠体温相互取暖,熬过了漫漫长夜,而柳下惠始终没有对少妇产生非分之想而对其有非礼之举,他因此而成为千古道德楷模。孟子将其与伯夷、伊尹、孔子并列为“四圣”,称其为“圣之和者”(《孟子·万章章句下》),此即“和圣”的由来。
柳下惠,是鲁国大夫,姬姓,展氏,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谥号惠。 据《左传》、《国语》等史书记载,他与臧文仲都是鲁僖公时期的公族大夫。臧文仲为司寇,辅政重臣,柳下惠为士师,主管刑狱。因为其与臧文仲等权贵不和,仕途坎坷,不仅不得重用,还接连三次被黜免。 百年后的孔子,对其仕途遭遇甚为同情和惋惜,对臧文仲压制排挤柳下惠深感不平,并予以谴责,这就是本章的由来。
“窃”,窃取、篡夺之意,即用不正当手段取得。“窃位”许多学者解释是“居官位而不管事”,意为不称职,对此,愚不敢苟同——孔子不会因为臧文仲不提拔重用柳下惠就不顾历史事实而给其一个“居官位而不管事”的官混混评价。以愚之见,“窃位”应该是“居官位而藏私心”的意思。因为有私心,就惧怕有能力的人与自己争夺权力,威胁自己的权贵地位。所以,他明知柳下惠是一个贤良之才,却故意不提拔重用,甚至还压制,使其不能与自己同朝公事。这就是说,在孔子看来,臧文仲尽管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智者,但其心胸狭窄,肚量不大,甚至嫉贤妒能,造成了柳下惠这么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因他的压制难以施展才华,有所作为,而成为“遗贤”,造成千古遗憾。
其实,关于臧文仲不重用甚至排挤打压柳下惠,或是因为柳下惠为人过于耿直而得罪了臧文仲等权贵,或是因为柳下惠书生意气太升,遇事空谈道德而不切实际,与臧文仲务实的行政风格相左,甚至还会干扰臧文仲施政,其中的恩怨纠葛,是很难述清的。孔子在鲁国因受“三桓”压制而不得志,在仕途上与柳下惠有着极其相似的遭遇,因而,不仅对柳下惠极度同情,并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为臧文仲等权贵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难容贤才,所以,下一章就说:
【原文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一个人,要能做到经常反躬自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能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与人共事共处,还是做领导行政施政,遇到的怨恨就少了。臧文仲尽管很有政治才能,但却做不到这一点,心中容不下象柳下惠这样耿直而有德有才之士,使人才闲置,国家失去栋梁,自然就会受到世人的责怪和怨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