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轸起义故事之八,大结局
作者:彭敦运 播诵:王强
编辑:杨建松

题记:1949年5月15日破晓,金口江边突然响起一阵清脆的枪声,紧接着一面巨大的红旗升上了杆顶,一群热血军人齐声高呼:“跟着共产党,解放全中国!”沉睡的古镇一下子被这磅礴的声浪惊醒!

河南乡老都说张轸是一个面冷心热的汉子。
那还是1913年9月1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被反动军阀张勋攻占后,喜欢秋后算账的复辟狂袁世凯,下令通缉护法倒他的陆军第三中学张轸等学生。
还没走入社会的张轸星夜亡命。
能逃到哪里哟,路蹇(jiǎn)途塞(sè)的小青年只得躲回老家罗山县河口寨,没想到才进寨门便撞上了杜上靖。
这恶少立马进城向县知事汪彬报告:“反贼张轸回来了。”
欲拍马屁急于选点的县太爷忙率衙兵直扑河口。
那夜的天奇热,蚊子一抓一大把,但鬼迷心窍的汪杜之流顾不了这些,他们将张家围了个水泄不通。机敏的张轸听到动静立马下床,但还是迟了,被破门而入的官兵给紧紧按住。扭头上瞅的张轸这才发现,老母、哥嫂均被捆在院子里……
衙兵们的折腾惊醒了全寨,乡亲们陆陆续续围了过来。当众人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年近七旬的甘老十带头跪下,叩请县太爷开恩。乡亲们也跟着齐刷刷地跪了一片。甘老十带着哭腔乞求道:“汪大人,老朽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张轸可是安分守纪的好后生,绝没有不良企图啊。我等求您放他一条生路。”闻讯赶到的12名乡绅也一起下跪联保。汪知事一见这阵势,再仔仔细细地瞄了又瞄衣着褴褛、面如土色的张家四口,临生恻隐。他走近张轸:“你敢对本知事保证绝没犯上作乱?”
张轸点头说:“嗯。”
汪彬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转身上马,然后大声发话:“张轸,你听着,今天本县是看在众高邻的面上放你一马!但此之后,你须安分守己,躬身劳作,孝奉老母!”张轸和众人叩头谢恩之后,汪彬才悻悻离去。
当天下午,深怕再出变故的张轸告别家人后浪迹豫陕。就是在这三年中他不仅结识了胡景翼、郭坚、高浚、高仪等反袁志士,还秘密联络了一大批嵩洛豪杰,建立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反袁同盟,且积极参加了陕军的倒袁运动。
袁世凯蹬腿之后,张轸因功被陕军保荐到清河陆军一中,又因成绩奇好被奖励提前毕业,这在该校第六期中可是少见的殊荣。
成人后的张轸每每看到龙钟老人都会想起1913年的9月1号,想起甘老先生的大恩大德,想起邻里的广仁博爱,所以他对乡梓一往情深,对乡人无比敬重。
1943年家乡奇旱,千乡断粮,饿殍遍野。身在重庆的张轸四处奔走呼号,才勉强募得善款300万、粮食385万斤。当这些钱粮送到时乡亲搂住押运官兵哭成一团,罗山人更是为家乡有这样一位古道热肠而焚香礼拜,就连当年的恶少也羞惭自责。不久张轸他还创办了“两淮中学”,修了一条公路……众人念叨他的恩德时,他却说:“没有乡亲们搭救,只怕我在30年前就成了一抔黄土。”
他也想做更多的好事,但深感力量单薄。所以五年后他一当上河南省府主席便通过顾祝同向蒋介石建议:“由张轸收编地方绥靖旅、保安民团,以补充正规国军。”
此时的蒋介石已朝不保夕,迫于无奈同意了他的建议。
害怕蒋介石变卦的张轸连夜集众密议,天晓即四处送信,广招亲友、联络旧部。一时间张轸门前车水马龙:辛少亭从南京赶来了,鲍汝澧被释出狱,他的侄子张继烈、外甥张玉龙,保安团长阮勋等一个个连忙弃故从军……在豪华的见面宴上,他宣读了厚厚一沓委任状。读毕他动情地说:“诸位,咱河南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涌现过无数济世良才,今天我们也有了机会,何不齐心协力,下力扩军,壮大自己?!”
有了他的动员,现场群情激奋,个个热血沸腾。辛少亭眼含热泪道:“总座待我恩重如山,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辛某我此生跟定张司令,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
众人纷纷附和:“总座若有所需,我等都学明礼(辛少亭的字)兄,敢上刀山、下火海!”席散之后,干将们立即分赴潢川、确山、桐柏、泌阳、遂平、正阳、罗山、光山、信阳、息县等地,以军兼政,大力收编各地民团、土匪、散兵游勇,就连两淮中学也组建了一个学生团前来投军。原第五绥靖区的副司令赵子立见后也两眼发热,回到方城后拉来了郭馨波与刘子仁带领的两个保安团……经过这样一通收编,张轸像变魔术一样立刻就握有10个绥靖旅,官兵人数一下膨胀到4万多!
张轸也知道,这些只有人头的军队是打不了仗的,为了提升战力,他将部队编成两个军和一个独立师,委任赵子立和辛少亭分任第一二七、一二八军军长、张旭东为独立师师长、原任所有旅长统统升师。这批子弟兵均以张轸为“老爷子”,军中一切悉为老爷子马首是瞻。所以在张轸与白崇禧翻脸之后,辛少亭就当即表示:“总座指向哪里,我就打到哪里。只要总司令做出决断,下边军官的工作由我来做!”
有了这个基础,尽管后来起义时张轸也多次发生过动摇,但“官兵们信赖他”这一压舱石始终没变。
4月底南京解放的消息传来,张轸感到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当即召众将,议密事,准备反戈。
5月11日,他派女婿张尹人去沔阳县彭家场找到中共江汉军区,专谈部队起义之事。邓子恢等中共领导告诉他,你部起义后的临时代号为“55555部队”,届时摘掉帽徽,臂缠白巾。
14日脱险后赶到金口的张轸,此时已有主心骨,他决定提前行动,反击白崇禧。
白崇禧也非傻帽啊,当天没能扣住张轸的他立即撤了其河南省府主席和兵团司令,还顺便免了辛少亭的军长,接着又令桂系第七军李祖霖和刘月鉴两师从花园口和闵家店奔袭金口,江里的军舰也向岸上猛轰,顿时鲍汝澧师危如累卵。虽然此时的张继烈、张玉龙两师近在咫尺,但却被第七军的装甲兵强行穿插,挡在马鞍山以北,涂建堂师与金口之间的联系也被掐断。情急之下的张玉龙对副师长胡吉五说:“总座可能被扣,我等要设法突围,否则,平安难保!”冷静的胡吉五决定拼死逆袭,他扣动卡宾突然北向,这一招果然有效,敌人的软肋被打开后他们迅速靠近金口,鲍师这才稍安。
就在白崇禧拼命纠缠张轸叫他首尾难顾之时,第七军突然抽调一个机械化步兵团包围了贺胜桥的十九兵团司令部,张轸的爱将、独立旅旅长陈晓沧不幸被俘,全旅只有参谋胡石柱带着7个连队突出了重围。

15号晨曦初现,鲍汝礼师千余官兵,肃立升旗台前(此台为青砖质,长约5米,宽三米,高1米,位于今八一渔业食品有限公司院内,1955年才拆除),看着张轸亲手升起了代表举义红旗。
上午7时,恼羞成怒的白崇禧再令第7军向金口猛攻,两军相撞,枪炮连天,至午未息。就在这个档口上张尹人从中共江汉军区返回了金口。

听完张尹人的报告张轸的心理负担顿消,他命令起义部队按约定的代号和计划行动,同时派人过江向江汉军区报告:“如敌人继续进犯金口,我们即同他决一死战!”

正在张轸横下一条心准备与白崇禧死磕到底之时,解放军四野先遣兵团已经在团风与武穴之间强渡过江,前锋已过金牛,兵锋正指贺胜桥。白崇禧哪里还敢恋战,慌忙坐上飞机,在天上遥令第7军赶快逃命。

下午5时,在肃清了被拖住的残敌后,张轸的十九兵团127军1个师、128军3个师共2.5万余人终于成功起义,江夏也率先解放。16日汉口解放;17日武昌回到人民手中;
18日,张轸率本部高级将领过江,受到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的热烈欢迎;20日,张轸发表了起义通电;21日,张轸致电给毛主席、朱德总司:
“今天我们坚决地脱离反动阵营,投向人民怀抱,向人民领袖致以崇高无上的敬意,我们的心里是十二万分的兴奋和快慰。为了民族自由,我们曾和人民用自己的血参加过八年的抗日反帝斗争。不料胜利后,匪首蒋介石为了保持独裁的皇冠,为美帝国主义做养子,为大地主大官僚做保镖,竟撕毁政协决议,掀起了反人民的内战,我们也随他做了帮凶。三年来,由于蒋介石匪帮实施极端残酷的思想统治和特务政策,强迫执行所谓戡乱政策,我们在河南用反革命的政治来保护土豪劣绅,压迫所有的贫苦民众,今天我们是无限的痛苦,无限的悲伤。今天我们后悔了,我们觉悟了,我们毅然决然脱离反革命阵营,并于五月十五日当白匪撤离武汉时,我们在贺胜桥,以后又在郑家店、马鞍山各处施行截击。这是我们要坚决投入人民怀抱的行动,这是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的行动。现在我们集中鄂中待命,誓以至诚在你们领导之下学习、进步,做一支人民的队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主张和政策。临书不尽欲言。
张轸率部下敬上。”

毛泽东主席得知张轸起义的喜讯,欣然命笔,起草了《中央军委关于对张轸部改编问题给华中局等的指示》电报稿,并随即发出:
“华中局,并告肖陈(指肖劲光、陈伯钧):
(一)肖陈二十二日电、林肖(指林彪、肖克)二十三日电均悉。
(二)张轸部应照曾泽生、吴化文那样,以起义部队待遇。
(三)目前如金口、嘉鱼一带适宜,即可就地整训听候改编;如金口、嘉鱼一带无粮,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令其开至江汉军区就粮,并便利争取及改编。
(四)张轸和我们接洽已久,其部队是河南保安部队编成的,是否还有一部分湖北地方武装在内不明,此种部队集中归我改编是对我有利的,故应对张轸及其部属采取欢迎态度。此点请通知湖北地方。
(五)张部目前短期暂用原来名义,由你们召集李先念、王宏坤、王树声诸同志会商,由十纵、十二纵抽出一、二个师与张轸合编为一个军,张轸为军长,以我们一人为副军长,按照改造曾泽生、吴化文等部的方法加以改造。
(六)张部粮食、经费照我军待遇。
(七)以上各点由华中局考虑决定实行。
(八)请肖、陈告知张轸,他给中央电报已收到,他的行动我们认为满意,希望他告诫部属坚决站到人民方面,将所部改造为人民解放军。并问张轸他与程潜是否有电台联系,或有其他通讯方法叫程潜率部起义,配合我军行动。
军委
1949年5月25日。”
这是“金口”第一次从伟人的笔下流出。
接到电报,第四野战军领导人林彪、邓子恢、肖克等也在汉口热情地宴请了张轸及亲眷和部属,表示对他的热诚欢迎。席间,万分激动的张轸,口赞一绝:
历史重新惊断鸿,
擎旗斩将势凌空;
身翻铃解千家乐,
日射光回万里红。

历史就是这样,37年前怀揣一腔热血参加武昌起义的张轸直到55岁才投向人民,并担任已经成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一军军长!
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五十一军政治委员杨春甫在讲话时,充分肯定了张轸将军为首的革命举动,还深情地把金口的升旗台比作“八一台”。

今天,当年的八一台已经隐进历史,但金口先民并没有忘记共产党人曾在这里举旗铸剑,故将升旗台周边命名为“八一”。1957年沿江渔民上岸后在此成立了“八一渔民合作社”,1963年改称“八一渔业大队”;1974年变更为“八一村”;1983年称金口镇八一街道办事处;只是到了1996年后才为不知就里的人抹去了“八一”,我相信,弄清缘由后的金口人一定会再镶八一,让红色文脉代代相传。
注:
[1]陈艳萍 陈勇.张轸金口起义与汉川改编始末[M].湖北党史.2017.4.5.
2024.06.02

作者: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播讲:王强 ,中共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武汉市菲尼克斯艺术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湖北省武汉市领航新启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五千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