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先祖到和平后再次迁入邵武市金坑乡大常,张三丰祖父张八二又再迁回来坎下村坑池子绍定,大常家谱也有有清晰记载绍定之子张子冲,字君实,俗名张邋遢,号三丰,100岁时敕封忠孝神仙。
和平自原始社会即栖息于此的土著先民为古越族。西汉初建立的闽越国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被汉王朝剿灭, 原闽越族土著于汉初被悉数驱赶到江淮后,和平一带数百年长期荒无人烟,唐中期张晖始重新开发和平。张孝廉裔张晖支:隋朝时上将军张奫官抚州,其子张孝,至唐初举孝廉,由抚州迁邵武南乡万寿山下(即道峰山)善平(今许坑),为和平张氏第一世祖。张孝廉的六代孙二十郎,讳晖,任官广东韶州府曲江县判,后为广东团练使,由任所宦归, 于唐天祐三年(906年)把家从故居善平迁到和平张家坪(今坎下一带), 开山成田,起造屋舍。因见其地山多地广,户口寥寥,又从广东把姻亲毕仲达一家三十四口召来, 共同开山垦掘,以致地连阡陌。形成张毕街。随来的百余名韶州兵勇也都“各改本姓相从,不肯还乡,就此乐耕,散处其地,所以张氏邵武百余族。”张晖九传至张八,由和平迁大常,张八的五代孙张八二,字裕贤,于南宋年间(约1238年)又由大常回迁到和平,定居于坎下坑池自然村。八二生子绍定, 绍定生三子:子冲、子林、子忠。坎下坑池遗存的民国己巳年(1929年)重修《张氏族谱》卷一《旧序·初修宗谱旧序》载:“迨至唐代,我祖孝公由豫章之抚州而后徙居于闽邵万寿山下,辟地隐居,分支衍派,公遂为和平始迁祖也。传至二十郎,由团练广韶州曲江县判宦归,卜禾坪张家坪閧口而立家焉。至十五代八公迁居大常,支分派别,日衍日繁。至我祖八二公,由大常复迁坑池,开基筑室,垂裕后昆,八二公是为坑池始迁祖也。”
张绍定的长子张子冲,(或有写作“张子充”),字君实,号三丰, 人称张邋遢,即是太极宗师张三丰。《张氏族谱》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公后去红尘,于翠云庵修炼数载,忽然白日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敕封三封忠孝神仙。妣黄氏,生于宋咸淳丙寅二年(1266年),殁失考,葬井里窠,生子一:五十。”
1264年农历7月26日张三丰出生和平镇坎下村坑池,悟道后以太极融入武术,创立风靡世界的武当太极拳!响誉世界!其身后延伸代表的是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张三丰的知名度不只是在国内,走出国门也是老青幼、大街小巷耳听能详;因张三丰的世界知名度每年慕名前往武当山的年游客量名列前茅。
张三丰母亲之墓在和平镇(以前称“旧市街”),南门外中宇桥(昇仙桥)的西南侧(董家坪)。“仙母墓”近代遭到破坏,墓碑被埋入现在的和平粮站。
清光绪《邵武府志》卷之二十八“冢墓”载:“仙母墓 在旧市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康熙中,里人立石碣。”《张氏族谱》卷一《碑志》载:
和平旧市街董家坪仙母碑志仙人张子冲,和平坑池人,生元末时。闻从樵城遇仙授予丹术,归翠云峰修道,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仙母去世日,仙人自葬其母于此,塚无砖迹,三百年来无碑无碣,隐躍犹存。爰于今大清丙子岁立石于墓。仙踪遗事在人传述,难以悉记,略志所自,俾后人见而生敬仰云。
时在
大清康熙丙子年夏月吉旦同里旧市 敬立
张三丰族谱也有清晰记载。
“旧市街”南门外中宇桥(升仙桥)张三丰飞升之所, 也叫“神仙桥”,桥上供奉的是张三丰的神像,也是和平供奉的第一尊张三丰神像。史料记载张三丰尽母孝后,从升仙桥下河沿水路离开家乡。桥上建有廊亭,绵延几百米。可惜被太平军一把火给烧了。
史记查寻张三丰乃张天师后人,张天师乃张挥→张良一脉,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三丰家谱源流也是出自张良一脉,再由江西入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三丰家谱记载源流与龙虎山张天师一脉相承。
交流电话:131232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