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和朗诵音频
之一《大爆炸》 谢东升朗诵
之二《蓝色星球》 鄢萍朗诵
之三《我是太阳》 李宏伟朗诵
之四《飞向月球》 何方朗诵
之五《移民火星》 杨建松朗诵
之六《麦哲伦星流》 夏露朗诵
之七《大碰撞》 马贺林朗诵
之八《大坍缩与大冻结》 赵霞朗诵
之九《宇宙之海》 杨建松 于江群
之十 《仰望星空》 杨建松于江群
朗诵:谢东升
1
我当然知道,我现在所看到的地球正在绕着太阳转
太阳正在随着银河系转
银河系中的千亿颗天体正在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而彼此远离
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奇点
这个奇点曾经是一个无限小而致密的点
这个点在瞬间爆炸
然后,物质和能量向四周扩散
然后,宇宙诞生
这是发生在大约138亿年前的一个“无中生有”的故事
2
我当然明白,大爆炸不仅是所有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也是支配宇宙的本质力量的来源
它在发生后的1万亿分之1秒内
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这四种基本力就已经形成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力,我们所知的物质将无法形成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力,也不会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太阳系
更不会有我们已知的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宇宙
3
我当然清楚,在第1秒结束的时候
宇宙已经从一个难以想象的小点变成了一个直径1,000亿千米的物体
在大约38万年的时候,宇宙逐渐开始变得透明
在大约1亿年的时候,宇宙中第1代恒星从坍缩的气体云中出现并开始发光
在大约3亿年的时候,星团开始大规模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宇宙中的第1个星系
4
散布在宇宙中的无数个星系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它们有些是直径达数百万光年的巨大的旋转之轮
有些是直径仅数百光年的小型无结构云
有些被新生恒星发出的明亮的白光和蓝光照亮
有些则被老化的红色恒星发出的暗淡光芒所笼罩
我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结果后来才知道,地球只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众多行星之一
而太阳系也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
我们曾经确定,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
结果后来才知道,银河系只是宇宙上万亿个星系中的一个
我们曾经坚信,用自己的眼睛见证的事情就是绝对真理
结果后来才知道,实际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看到的
科学观测告诉人类,我们用肉眼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而宇宙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我们无法看到很难探测到或与之互动的难以捉摸的暗物质构成的
5
1990年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
观测到了哈勃在几十年前观测不到的更远的星系
那些最遥远的星系呀!
那些最古老的超新星呀!
它们,比预测的要暗淡得多
它们,与我们的距离比其红移所指示的要远得多
因此,一定有一股神秘力量正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这股神秘力量被科学家们称之为暗能量
这个叫暗能量的神秘力量是否能决定我们所在宇宙的最终命运呢?
我们的宇宙会不会一直就这么膨胀下去?
如果膨胀永远停不下来
那么几千亿年以后
银河系附近的所有星系相对于我们的退行速度就都会大于光速
那时,它们发出的光就永远也到不了银河系了
那时,整个宇宙就只有银河系这一个孤岛了
那时,除此之外就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了
这个结论令人多么不安!
这个结局令人多么恐惧!
虽然渺小的我可能连100年都活不到
但为何我依然会对宇宙的命运感到如此难受?
也许你会觉得一个不务正业的诗人真无聊
居然敢思考宇宙起源这个似乎是上帝才有资格思考的问题?
居然敢思考几千亿年后的宇宙末日问题?
它们关你啥事呀?
但我想说的是,好奇心正是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好奇心几乎是所有文化和文明成果的出发点
科学是对自然的好奇
艺术是对心灵的好奇
宗教是对归宿的好奇
文学是对生活的好奇
历史是对看清自己的好奇
人类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知道到哪里去
包括要到哪里去和能到哪里去
就连巫术也是如此
它是对命运的好奇
也是对掌握命运之可能的好奇
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
科学精神中的探索精神怎么塑造?
如果没有这种亿万年自然选择的好奇心
人类这种伟大的智慧物种的自豪感怎么体现?
如果把人类文明当作宇宙中无以计数的文明中的一个来看待
那么,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探索深度
是不是就代表人类文明在宇宙文明中的排名呢?
6
哦,大爆炸,炸出了一个不断膨胀的宇宙!
哦,大爆炸,炸出了一个小个子诗人宇宙般不断膨胀的好奇心!
朗诵:鄢萍
一般来说,海水会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而反射或散射波长较短的绿光和蓝光,这会让大海看起来是蓝色的。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5%,所以人们经常把地球称为蓝色星球。 —— 题 记
1
我是多么迷恋这个唯一一颗拥有智慧生命的蓝色星球呀。
2
我清楚地知道,一个星球要想孕育出生命该是件何等极端困难的事情:
她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质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质量太小,她就无法靠自身引力阻止周围气体的逃逸,从而变成一颗没有大气层环绕的岩石星球;如果质量太大,她就会吸引太多的气体,从而变成一颗气态行星。
在这两种情况下,生命肯定无法生存。
她必须要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与恒星离得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如果离得太近,星球的表面温度就会很高,让所有的水都变成水蒸气;如果离得太远,星球的表面温度就会很低,让所有的水都变成冰。
在这两种情况下,生命根本无法生存。
她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内部活跃程度,不能太平静也不能太剧烈。如果内部活动太平静,就不会产生地质活动,也无法形成大气和磁场;如果内部活动太剧烈,地震和火山就会持续不断地爆发。
在这两种情况下,生命必然无法生存。
3
幸好,这颗蓝色星球同时完美地满足了这三大条件。
幸好,这颗蓝色星球由此得以长期拥有使她变成生命绿洲的三大要素:海洋、大气、磁场。
海洋为生命的诞生提供了舞台。
大气阻止了海洋的蒸发。
磁场保证了大气不会被太阳风剥离,地球不会被冻结。
4
我是多么迷恋这个唯一一颗拥有智慧生命的蓝色星球呀。
5
我清楚地记得,早在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通过对月全食的观察,发现了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进而推测出地球本身是球形的。
而在2200多年前,埃拉托色尼则利用尺子和一点基本的几何学知识,就测出了地球的周长是39,250千米,这与今天用地球卫星测出的结果只有2%的误差。
而在330多年前,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测量地球的质量带来了曙光。
而在220多年前,卡文迪许就通过扭秤实验,精确地测出了牛顿引力常数的大小,进而算出了地球的质量约为6×10的24次方千克。
而在60多年前,经过了近百年的努力探索之后的1955年,彼得森就通过测量古老陨石中铀和铅的比例,发现地球的确切年龄应该是45.5亿年。
6
我是多么迷恋这个唯一一颗拥有智慧生命的蓝色星球呀。
7
从广袤无垠的平原到俊秀巍峨的高原,从层峦叠嶂的山地到气候宜人的盆地,从凹凸不平的丘陵到绿树成荫的森林,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波澜壮阔的海洋,从逶迤曲折的海岸到滔滔不绝的潮汐,从五彩缤纷的彩虹到铺天盖地的冰雹,从惊心动魄的雷电到地动山摇的地震,从席卷大地的台风到声势浩大的洪水,从瞬息万变的风到变幻莫测的云,从晶莹剔透的雪到凌空而降的雨,从如梦如幻的雾到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8
我是多么迷恋这个唯一一颗拥有智慧生命的蓝色星球呀。
9
可是,已艰难走过了4万代的人类的我们到底把这颗蓝色星球管理得怎么样了?我们该怎样向我们的后代解释全球性的军备竞赛?我们能说成千上万一触即发的核弹头可以提高人类的生存状况吗?!
我们怎敢忘记,二战时期,仅广岛1.3万吨级原爆就导致了10万人的死亡!
我们怎能忘记,新一轮巴以冲突自2023年10月7日爆发至2024年4月7日,仅半年就已造成3.3万人死亡、7.5万人受伤、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如果核战一旦全面爆发,所有核弹倾巢而出,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又有哪种生灵能够幸免于难?
10
我们距离末日到底还有多久?
2024年4月8日于全球日全食登场之际
我是太阳
——《宇宙史诗》之三
朗诵:李宏伟
1
我是太阳系的绝对主宰!
太阳系内的所有天体都必须臣服于我!
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岩质行星
到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个气态行星
它们都必须周而复始地围绕我旋转
因为我是太阳系的中心
因为我是太阳系唯一一颗光芒万丈的恒星
2
我是人类除地球之外研究得最多的天体
我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学科
如果把我当成一个容器
那么里面能放下130万个地球
如果把直径为12,742千米的地球当成一个“玻璃珠”
那么太阳系就是一栋方圆一光年的“别墅”
而我的质量就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3
在我控制的范围内
还有两个小行星聚集的区域
一个是位于四环和五环间的小行星带
一个是位于八环以外的柯伊伯带
而柯伊伯带之外
又有一个直径约为1光年的神秘球状云团奥尔特云
它是我的最外围
它是很多长周期彗星的故乡
而我所在的澄色猎户旋臂
也只是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城区”内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段
一条银心之外的次要旋臂
而银河系所在的本星系群
也只是一个横跨1,000万光年的小“城市”
大概再过50亿年
本星系群的老大仙女星系就会和老二银河系发生碰撞
最终并合成一个新的星系:银河仙女星系
4
谁都知道我是地球的能量源泉
谁都知道我一秒钟内产生的能量,就足够地球上的人类使用400万年以上
而我近50亿年释放的总能量还不到我自身质量的千分之一
而Gw150914在一秒钟内释放的引力波的能量,就相当于我在50亿年内释放的总能量的3000多倍
可是谁又能知道我的能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个困扰了人类几百年的超级难题又是被谁迎刃而解的呢?
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把我当成一个燃烧着的大煤球
但一个大煤球通过燃烧所释放的化学能最多只能支撑几千万年
而我现在早已燃烧了近50亿年
并还将继续发光发热50亿年
1920年,爱丁顿最早提出太阳的能量可能是由于其内部的核聚变
他为解决太阳的能量起源之谜指明了方向
这个名叫爱丁顿的英国人
就是那个在上一年通过日全食的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而名扬天下的人
1938年,贝特参加了一个关于太阳能量起源的研讨会
进而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很快就提出质子-质子链反应和碳氮氧循环两个具体的核聚变机制
从而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太阳的能量起源之谜
这个名叫贝特的美籍德国人
就是那个曾经81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有效候选人
却一次也没拿到大奖的科学史上最传奇的名师索末菲的著名弟子之一
后来,贝特获得了196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贝特的轻核聚变理论成为了太阳物理学的理论基石
5
早在史前时代,我的力量就已经得到了认可
世界各地的许多古文明都把我当作神来崇拜
从纪念碑到金字塔
从土丘到神庙
文明的遗迹散布四方
它们一直都在提醒人类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我都是人类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如果没有我
地球就会处于寒冷和黑暗之中
如果没有我的力量
疾驰在内太阳系的岩质行星和缓慢移动在外太阳系的气态巨行星
以及柯伊伯带中遥远的冰冻小天体就不会被有序地固定在轨道上亿万斯年
6
我是在大约46亿年前从一团坍缩的分子云中诞生的
在整个银河系中
可以找到超过100亿颗像我一样的恒星
这类恒星从在核心处开始氢聚变到燃料耗尽
寿命也就大约100亿年
现在,我的寿命还剩一半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
我将成为一颗直径至少增大到目前139.27万千米的200倍的红巨星
我将沿途吞噬水星
我将沿途吞噬金星
我的脉动将越来越强
我的温度将越来越高
那时的地球将成为人间炼狱
那时的人类不知将在何方?
随后,我将变成一颗白矮星
逐渐将我的热量辐射出去
随后,我将冷却成一颗黑矮星
不再发出任何光和热
尽管我的生命只有百亿年
但我的一生却是不断燃烧的一生不断奉献的一生轰轰烈烈的壮丽一生
因为,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因为,我的名字叫太阳!
飞向月球
—— 《宇宙史诗》之四
朗诵:何 方
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
1
当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成功发射,并在3个月的时间里环绕地球飞行1440圈,总飞行距离超过7,000万千米之际,人类从此便进入了太空时代。
当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历时1小时48分绕行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球的那一刻,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载人宇宙飞行便大功告成。
当“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将两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送上月球的那一刻,人类就实现了飞向月球的伟大梦想!
2
公元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研究世界地图时发现,非洲西部的海岸线与南美洲东部的海岸线非常吻合,它们就像是一块大陆被硬生生地从中间撕开了一样。他还发现,更多的大陆也能像拼图般拼合在一起。
两年后,魏格纳提出了一个堪称石破天惊的理论,即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原本是一块完整的大陆,被称为泛大陆;后来泛大陆分裂成了好几块,然后在地球自转的作用下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结果,魏格纳受到了学术界长达40年的铺天盖地的攻击和嘲笑。
3
20世纪40年代,支持魏格纳理论的哈佛大学地质学教授戴利提出了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理论:泛大陆是被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给撞碎的。
戴利认为,在很久以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把泛大陆撞成了好几块。此外这次剧烈的碰撞,也把地球表面的大量物质都撞到了太空中;这些物质后来重新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这就是月球起源的“撞击说”。
“撞击说“认为,月球是由被小行星撞飞的地球地壳的物质重新聚合而成,那么月球上的物质应该与地球地壳的物质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能带回月球上的物质,并把它们与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对比,就可以判断到底是之前的“同源说”或“俘获说”正确,还是之后的“撞击说”正确。
结果,戴利受到了天文学界长达30年的狗血喷头般的痛骂和攻击。
4
直到公元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21.55千克的月球岩石带回地球。
直到科学家们发现这些岩石样本的化学成分与地球地壳的物质完全一致。
戴利的“撞击说”终于笑到了最后。
移民火星
—— 《宇宙史诗》之五
朗诵:杨建松
谁说火星是一个没有液态水的不毛之地?它曾经不是存在过一个湖泊和一个海洋吗?它现在的两极的冰盖中不是含有大量的冰和干冰吗?如果想办法让冰盖融化,不就可以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了吗?其中,仅南极冰盖融化,水量就足以覆盖整个火星11米深。
谁说火星上的温度太低,不适合人类生存?如果想办法让冰盖融化,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就可以拦截火星本身发出的热辐射,从而让火星升温吗?而升高的温度又能进一步融化冰盖,并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这样一来,火星升温是不是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呢?
问题的关键不就是在于怎么样让火星两极的冰盖融化吗?
有人提出,可以往火星的两极扔氢弹,但扔氢弹除了能炸出温室气体以外,还会炸出大量的尘埃;这些尘埃会长期漂浮在大气层中,严重阻碍太阳光到达火星地表,从而导致火星地表明显降温。
有人提出,可以先找到一颗合适的小行星,再安装火箭,改变其运动轨道,让其与火星相撞。这种撞击不仅可以释放大量的能量,还可以释放出温室气体,进而融化冰盖使火星升温。
有人提出,蓝藻是一种生命力顽强、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它能在沙漠、极地甚至外太空生存。我们可以把蓝藻送上火星,设法让它们在火星上存活下来,为火星制造氧气。
有人提出,可以在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上建造大量的反射镜。这些反射镜像太阳帆一样,可以根据太阳光压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运动轨道,让太阳光汇聚在火星两极,进而融化火星两极的冰盖。
还有人提出,可以在火星的两个卫星上挖一些黑色的尘土,然后把它们撒在火星两极的冰盖上,这些黑色的尘土也能提高火星两极的温度,促成冰盖融化。
哦,老天!
即使待到我们真能融化火星两极的冰盖,创造出一个比较浓密的火星大气层,它也一样会被太阳风剥离掉。因为,火星几乎没有磁场呀!
哦,人类!
离有效改造火星环境移民火星那一天还有多长多远的路要走呀?
我们当然清楚,在地球之外进行开发、建造家园、再永久地定居,那是人类有史以来将要完成的最伟大任务。它的挑战当然是无与伦比的!
好在人类是一种能自我复制DNA和有性繁殖的伟大生物物种,我们不但能分裂原子,而且还能对基因组进行测序。我们不是已经成功地将12个人送上了月球吗?我们不是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互联网吗?我们不是已经在没有土壤的情况下让种植食物成为了可能吗?
哦,未来!
在某个宜居的太空殖民地,当我们需要陪伴时,我们会一样拥有许多可以与之交流的人类同伴;当我们想要独处时,也能一样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麦哲伦星流
—— 《宇宙史诗》之六
朗诵:夏 露
1
告诉我,世界上有哪一条大河能绵延50万光年、几乎覆盖了整个南天球?
告诉我,人世间有哪一条大河能奔流25亿年、最高流速达到每秒450千米?
2
除了你!还有谁?麦哲伦星流,一条由中性氢原子构成的波澜壮阔的天际大河!一条由大、小麦哲伦云交汇而成的壮丽大河!而大小麦哲伦云是在地球南半球才能看到的两个矮星系呀!一个与地球相距16万光年,其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70亿倍;一个与地球相距20万光年,其总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24亿倍。
3
亿万斯年,大河奔流。
是谁在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南半球夜空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种让人感到困惑的东西:
在银河系南极附近用可见光什么都看不到的地方,存在着一些由中性氢原子构成的云团。这些云团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它远远超过了本星系群里的其他天体。所以,它们被天文学家们称之为高速云。后来,天文学家们又在南半球夜空的其他天区发现了更多的高速云,他们持续不断地追踪这些高速云的起源,结果就一路追到了大小麦哲伦云。
天文学家们认为,大概在20亿年前,大小麦哲伦云中的部分天体落入了银河系的洛希极限以内,进而受到了潮汐瓦解。从那以后,大量中性氢原子就从大麦哲伦云中被剥离出来,并在银河系强大引力的吸引下持续不断地流向银河系,从而形成了这条波澜壮阔的大河——麦哲伦星流。
4
大河奔流,亿万斯年。
是谁又在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大家本以为大小麦哲伦云都是银河系的小跟班,就像地球绕太阳旋转那样,在一个比较小的椭圆轨道上绕着银河系公转。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两个卫星星系,其实是在一个相当巨大的椭圆轨道上绕银河系公转:它们要想绕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完整转上一圈,至少得花60亿年。
这就意味着,大小麦哲伦云很可能是第一次靠近银河系。
这就意味着,形如风车的银河系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大小麦哲伦云进行掠夺,进而剥离出这条麦哲伦星流。
5
哦,麦哲伦星流,麦哲伦星流!
你是不是因为大小麦哲伦云一度非常接近,进而爆发“内战”,致使大量的物质被对方的潮汐力剥离,继而都在银河系引力的作用下持续不断地扑向它的怀抱而形成的?
哦,银河系,银河系!
靠着掠夺大小麦哲伦云的资源和周边其他矮星系的资源,你会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加繁荣而强大!
莫非,人间的弱肉强食也是宇宙空间的法则?
大碰撞
—— 《宇宙史诗》之七
朗诵:马贺林
我说的大碰撞当然是银河系与仙女星系的大碰撞!眼下,仙女星系正在以每秒110千米的速度向着人类生存的银河系飞驰而来!这就意味着,只要再过几十亿年,两个形如风车的星系的惊天大碰撞将不可避免!
我曾清楚地看到,50亿年前,在引力的牵引下,距离地球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和位于它南边的一个直径约为8000光年、质量约为太阳的30亿倍的卫星星系M32星系开始共跳一场双向奔赴的死亡之舞。结果,20亿年前,仙女星系就吞并了本星系群的老三M32星系,一跃而成为本星系群中无可争议的霸主。
现在,这个本星系群的老大正在向着本星系群的老二银河系狂奔而来!
它会放过老二吗?
它会像吞并老三M32星系那样一口吞下老二银河系吗?
50亿年后,远在天边的仙女星系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而它的块头也会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它将首次与银河系发生亲密接触,并随即开启两个星系的热烈并合过程:
在并合初期,两个星系将反复地互相穿越。其外围的大量物质都会被对方的潮汐力剥离而形成壮观的星流。两个星系的漩涡结构将土崩瓦解。
在并合中期,两个星系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将会在引力的牵引下互相绕转,开始一场至死方休的舞蹈。
与此同时,两个星系都会出现异常壮观的“星暴”。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新生恒星会如同焰火一般点亮夜空!
在并合末期,两个星系中心的两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将会越靠越近、越靠越近!直到撞到一起,合二为一,并在并合的一刹那间释放出强大无比的引力波!
至此,我们赖以生存的银河系将彻底消失,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光斑——银河仙女星系,在夜空中闪耀!
届时,距离银河系银心黑洞足够远的太阳系会不会平安度过危机四伏的星系并合期,成为银河仙女星系的新国民?
届时,处于银河系郊区的太阳系会不会在星系并合过程中被强大的引力一脚踢飞,变成一个在几乎空无一物的星际空间流浪的孤魂野鬼?
届时,居住在小小地球上的我们人类会在哪里?
大坍缩与大冻结
—— 《宇宙史诗》之八
朗诵:赵 霞
在遥远的未来,如果宇宙的质能密度超过一定值,那么它的终极命运将是大坍缩。也就是说,引力将减缓宇宙膨胀的速度,直到膨胀停止,然后逆转。
这时,宇宙将变得越来越小。
这时,宇宙的温度将越来越高。
直到再次成为一个奇点。
直到这个奇点再次爆炸。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宇宙就可能会循环往复地爆炸和坍缩,太阳系又会从尘埃和气体中诞生,被燃烧的岩浆覆盖着的地球上又会产生海洋,生命又会在诞生和摧毁之间反反复复。
多么令人神往的宇宙终极命运的大坍缩呀!
在遥远的未来,如果宇宙的膨胀继续加速,那么在最后一批恒星耗尽燃料之前,星系之间就已经无法看到彼此了。
最终,新的恒星停止诞生。
最终,旧的恒星永久消亡。
整个宇宙的温度将逐渐接近绝对零度,但永远不会达到绝对零度。
而一切没有被宇宙中仅存的天体黑洞吸收的物质都将自行解体,分解为纯粹的能量。
而黑洞也会最终消亡,通过辐射彻底蒸发。
届时,剩下的只是在浩瀚宇宙中飘荡的基本粒子。
届时,这些飘荡着的基本粒子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
多么可怕的宇宙终极命运的大冻结呀!
我真的不知宇宙的命运最终会怎样?
但我能告诉你的是,没有什么问题能比这个问题更终极了。
这是人类能够提出的所有问题当中的最后问题。
在我看来,当人类开始思考宇宙的终极命运时,就有了无与伦比的意义。
在我看来,人类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所体现出来的宏大与超越是任何宗教传说都无法比拟的。
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
我们的追问永无止境!
宇宙之海
—— 《宇宙史诗》之九
朗诵:杨建松 于江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曹操《观沧海》
1
如果说地球是一个直径12,742千米的“玻璃珠”,那么太阳系就是一栋方圆1光年(94607亿千米)的“别墅”
如果说银河系是一个直径10万光年的“城区”,那么本星系群就是一个横跨1,000万光年的“城市”
如果说室女座超星系团是一个直径1亿光年的“省”,那么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就是一个横跨5亿光年的“国家”
如果说武仙-北冕座长城是一个直径100亿光年的“大洲”,那么可观测宇宙就是一个已存在了138亿年横跨930亿光年拥有上万亿个星系的巨大“星球”
而所谓可观测宇宙
就是以地球为中心、用望远镜能够看到的最大空间范围
它仅仅是整个宇宙的一小部分
而在可观测宇宙之外
还有更为辽阔的其他宇宙空间
只不过,可观测宇宙之外天体发出的光
永远都无法到达地球
2
漫步在耀眼的太阳系
我看到了它庞大的家族成员: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小行星带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太阳系边缘
也看到了雄踞中心的太阳慷慨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并促使它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我看到了多样的太阳活动和诡异的水星凌日
也看到了短周期彗星“苏梅克-列维9号”撞向木星的壮丽奇观
我看到了明亮的行星环和美丽的流星雨
也看到了绚丽的极光和无边的光年
我看到了日食的三种状态: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
也看到了一次日全食的全过程: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确定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进而一步步测量出地球的质量和年龄的
也看到了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起源的奥秘
以及著名的阿波罗计划留下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我看到了水星逆行这种普通的自然现象是如何推动地心说的变革
并让它蜕变成了一个统治天文学界上千年的权威理论的
也看到了水星近日点进动这种水星所特有的现象是如何揭开广义相对论崛起的序幕的
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利用金星凌日这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测出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的
也看到了金星盈亏是如何敲响地心说的丧钟的
我看到了火星为何已不再是日心说的梦魇
也看到了人类想改善火星的生存环境的种种努力
我看到了谷神星是如何变成太阳系中第1个失去行星地位的天体的
也看到了灶神星上的雷亚希尔维亚中央峰是如何成为太阳系中的第一高峰的
我看到了地球的守护神木星的大红斑是如何成为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的
也看到了在木卫二厚厚的冰层下,其实隐藏着整个太阳系最大的液态海洋
我看到了历史上仅次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第三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韦斯
是如何完全凭借数学计算就发现了美丽的土星环真相的
也看到了土卫二因具备维系生命生存的所有条件
而一跃成为整个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发现生命的天体
我看到了天王星诡异的磁场
它的自转轴和磁轴之间的夹角居然能达到59度
而且两者的交点也显著偏离天王星的中心
也看到了天卫五上巨大的维罗纳断崖
它凭借2万米的身高一举成为整个太阳系中最高的悬崖
我看到了海王星的真正发现者勒维耶
是如何在发现海王星的1846年就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并于8年后出任巴黎天文台台长的
也看到了海卫一并不是海王星的亲生骨肉
而是被它的强大引力捕获的一个匆匆过客
我看到的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冥王星
是如何被一个曾经辍学的农家男孩汤博发现的
也看到了这个曾经登上太阳系第九行星宝座的天体是如何莫名其妙地被降级为矮行星的
我看到了牛顿的色散实验是如何证明了太阳光其实是由各种颜色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
也看到了光谱学这门学科创立后的巨大威力:
它不仅揭示了太阳的元素构成,也能用来研究所有的恒星和星系
而光谱学只是牛顿开创的三门影响深远的学科中的一门而已
其中,创立微积分让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创立牛顿力学则让他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牛顿由此而成为科学史上永恒的传奇
人类的文明史,也由此改写!
3
穿行在浩瀚的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我看到了17世纪的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银河
他发现银河是由恒星组成的
也看到了21世纪的美国天文学家埃克塔帕特尔和她的团队
他们利用超级计算机估算出了银河系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9,600亿倍
我看到了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半人马座a是由三颗恒星构成的
它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运动极端复杂的三体系统,而是一个运动相当规律的两体系统
也看到了距离地球8.6光年的天狼星
它是夜空中除太阳以外最亮的恒星
在它的旁边,还有一颗默默无闻的暗淡的伴星
透过一台台巨大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太空望远镜
我还看到了更为遥远而辽阔的星空——
人类发现的第1颗绕主序星旋转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b
银河系中最神秘的恒星塔比星
像天皇巨星般占据北半球夜空C位的北极星
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除太阳以外最大的恒星猎户座a
距离地球1000光年的脉冲星小绿人1号
距离地球6000光年的能发出x射线的天体天鹅座X-1
距离地球6500光年的蟹状星云
距离地球7000光年的鹰状星云
距离地球21,000光年的赫尔斯-泰勒双星
距离地球26,000光年的银河系正中心黑洞人马座A*
距离地球250万光年的仙女星系
距离地球5亿光年的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
距离地球100亿光年的最大天体结构武仙北冕座长城
……
这就是群星璀璨的宇宙之海
这就是奇境与美的博物馆
“与这些宏伟的天体相比,地球只是个小小舞台。
人类所有伟大的工程、史诗般的航海和战争都微不足道。”
几百万年前,人类并不存在
几百万年后,人类不知在哪
而宇宙已存在了138亿年
而地球已经历了46亿年的多种变化
但我们知道,自己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宝贵
但我们明白,就算踏遍宇宙之海的万亿星系
你也找不出另一种人类来
我们庆幸,自己活着,拥有智慧,充满力量
我们自豪,自己认出地球就是家
尽管我们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了解宇宙的全部
不可能完全搞清楚人类心灵和更广阔宇宙的关系
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
我们就能一直做得更好
因为我们的起源和演化与这些遥远而宏伟的天体事件密切相关
因为我们探索宇宙之海的过程就是发现自我之旅
因为我们是产生了自我意识的局部宇宙
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思考——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往何处去?
仰望星空
—— 《宇宙史诗》之十
朗诵:杨建松 于江群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 康德
1
是什么让我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都会为自己身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深感自豪?
是什么让我一次次极目远眺,一次次都会为自己生活在一个能看到几千亿个河外星系的宇宙中而深感幸运?
是不是因为在微观上,今天的人类已经可以探测到100亿亿分之一米大小的尺度?
是不是因为在宏观上,今天的我们已经拍到了距离地球132亿光年的天体图像?
从大地的形状到宇宙的尺度
我们一点一点揭开了宇宙的奥秘
从托勒密到哈勃
我们一点一点对身处的这个宇宙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中一颗适宜生命的行星
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
银河系也不过是本星系群中的一个涡旋星系
而本星系群又不过是宇宙中无数个星系群中的一员而已
2
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
那么是什么样的标志性事件让人与动物区分开了呢?
是不是因为直立行走?
是不是因为使用工具?
是不是因为对火的利用?
各种观点很多,似乎都有道理
但我认为,这个标志性事件应该始于三个字:为什么?
当第一批直立行走的智人在头脑中问出“为什么”的时候
这些智人就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
他们开始不停追问:
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
为什么会有风云雷电?
为什么会有月食和太阳的东升西落?
正是从那一刻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划破了黑暗
正是从那一刻起,浩瀚的宇宙孕育了地球文明
3
当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先哲开始思考用数学来解释天文学问题的时候
人类从此便脱离了纯粹的理性思辨
他们在为自然现象定性的基础上,开始寻求定量分析
这是之后一切科学活动的基础
这是人类科学精神的第一道闪光
当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派出现之后
人类从此便掌握了鉴别一个理论好坏的方法
他们意识到仅仅用思辨的方式来证明一个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而比思辨更重要的是实证
这是人类从蒙昧迈向理性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是科学精神中份量最重的一块基石
从此以后,哥白尼的日心说得以最终战胜托勒密的地心说
从此以后,开普勒的理论得以最终战胜哥白尼的理论
从此以后,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人类历史上的一颗颗巨星诞生
他们接过前人的火把,向着宇宙更深层的未知继续探索
从此以后,科学从古典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智力成就
4
公元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宣布:
通过测量火星的视差,他已计算出了日地距离
结果就是1.6亿千米(今测值为1.496亿千米)
这可是天文学第一问题
这可是人类认识宇宙大小的最关键的一把钥匙
世界为之轰动
天文学界为之震动
随后,年轻的天文学家哈雷也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新思路:
利用金星凌日的罕见天象,就可以测定日地距离
可惜的是,下两次金星凌日的时间分别是1761年和1769年
这是一种极端罕见的天文现象
它总是结对出现,两次金星凌日之间相距8年
然后就得再等上100多年,才能看到下一对的金星凌日
哈雷怎么努力地活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但人类怎会忘记这个重要的时刻?
但天文学界怎会忘记这个美妙的时刻?
1761年来临的时候
一场国际大比拼便拉开了序幕
为了在这场“天文界的奥运会”上拔得头筹
法国派出了32名选手
英国派出了18名选手
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瑞典等国也纷纷派出选手参赛
这些英勇的天文学家们
开始奔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开始奔赴中国的青藏高原
开始奔赴美国的威斯康星州丛林
开始奔赴地球的100多个角落
其中,法国人勒让蒂决心大得惊人
他提前购买了最精良的器材
他提前了整整一年就从法国出发了
他计划去印度的荒原上观测这次金星凌日
结果,英法两国正在开战
他被一次次地堵在了路上
甚至一度被英国人当成间谍关进了监狱
1761年6月6日发生凌日的那天
他居然还在波涛汹涌的海上
而天文观测则需要极端平稳
可怜的勒让蒂欲哭无泪!
欲哭无泪的勒让蒂知道
八年后金星凌日会再次上演
为了确保这次观测万无一失
他干脆就住在印度了
他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建起了一个一流的观测站
他不停地调试设备
他不断地保养设备
直到1769年的6月4日来临
可是,正当金星刚刚开始从太阳的表面通过时
一朵不大不小的乌云不知从何处飘来
刚好挡住了太阳
这一挡便是3小时14分7秒
差不多恰好是此次金星凌日的持续时间
倒霉的勒让蒂简直急疯了
八年的努力八年的等待呀!
八年的排练八年的向往呀!
悲愤交加的勒让蒂只好打道回府
可是厄运并没有因此结束
刚到港口,他就患上了疟疾
这一病就是整整一年卧床不起
一年之后,他终于登上了一艘回国的轮船
可是海上又遇飓风,差点就葬身鱼腹
九死一生的他总算回到了阔别十一年的法国老家
但迎接他的不是亲人的热烈拥抱
而是一个接一个的晴天霹雳:
他的亲人早就宣布他已死亡
他的妻子早就改嫁
他的财产早就被亲属们抢夺一空
5
公元1990年,旅行者1号探测器即将飞出太阳系之际
在距离地球60亿千米的地方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命令它回头再看一眼
这一眼,它拍下了60张照片
其中一张,太阳系中遥远的一个小小光点正是地球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看到这张照片后感叹不已地说:
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 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6
透过一台比一台巨大的光学望远镜仰望星空
人类看到了一轮火红的太阳带动着八大行星在天体旋转和运动
通过一台比一台巨大的射电望远镜观测星空
人类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类星体和脉冲星
而当庞然大物的太空望远镜“哈勃”被航天飞机送上天空的那一刻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便再次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天:
公元1995年12月18日
哈勃太空望远镜把镜头聚焦到了位于大熊座的“黑区”上
(天空中一块看似什么也没有的黑黑的区域)
连续不断的11天中
哈勃绕地球飞转了150圈,在4个不同的波段上整整曝光了342次
这342张图像最终合成了一张人类天文学史上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天文照片:哈勃深空场
它告诉人类,片中每一个光点都不是一颗星星
而是一个星系,一个像银河系这样包含了上千亿颗恒星的星系!
它告诉我们,在这么一个全天2400万分之一的区域中,哈勃就拍摄到了超过3000个星系
而根据这张“哈勃深空场”拍摄到的星系数量就可以推测出——
宇宙中可观测到的星系总数将超过1,000亿个
如果按平均每个星系包含1,000亿到2,000亿颗恒星计算
那么宇宙中恒星的总数量就相当于地球上所有沙子的数量!
7
是什么让我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次次都会为自己身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深感自豪?
是什么让我一次次极目远眺,一次次都会为自己生活在一个能看到几千亿个河外星系的宇宙中而深感幸运?
是不是因为我已知道光在一年中就走过了九万四千六百零七亿千米的距离?
是不是因为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速度上限?
是不是因为根据宇宙膨胀的速度,人类已计算出了整个可观宇宙的直径大小就是930亿光年?
是不是因为任何孤立系统中的熵只能增大不能减小?
而所谓熵就是衡量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值?
而宇宙就是一个最大的孤立系统?
是不是因为太阳再过大约50亿年就该全部燃烧完了?
是不是因为一个地球有49个月球大一个太阳有130万个地球大一个盾牌座UY星体有210亿个太阳大?
是不是因为一个盾牌座UY也不过是离地球6000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却有10万光年?
是不是因为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甚至是硕大的银河系放到茫茫宇宙中也不过只是一粒尘埃?
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们笃定信奉的科学是不是都该重新思考一下重新定位一下呢?
你还会坚持以眼见为实吗?
你还会为物质的聚散而空生悲喜吗?
你还会执着于微不足道的自我吗?
是不是因为我还想进一步知道:
我们的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还有孕育生命的地方吗?
太阳的磁暴是怎么产生的?
月球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木卫二的海洋中有没有生命?
彗星到底来自哪里?
我们的银河系中到底有多少宜居行星?
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银河系自转并形成了一个旋涡状?
银河系的中心是不是真的有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
黑洞的视界之内到底是怎样的?
地球之外还有没有智慧文明的存在?
我们的宇宙中为什么有的星系光度学质量与动力学质量大多数不相等但有些又相等呢?
为什么宇宙就应该在时间的一个端点,即我们称之为过去的那个端点表现为高度有序的状态呢?
为什么它并不是在全部时间都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呢?
为什么无序程度增大的时间方向与宇宙膨胀的方向是相同的呢?
为什么宇宙最初的膨胀速率会如此接近临界值,从而恰好保证不会再度坍缩呢?
什么是暗物质?
暗能量是怎么产生的?
星系与星系之间的空间真的是完全空旷的吗?
宇宙大爆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宇宙为什么会克服种种麻烦以求存在呢?
宇宙到底会怎样终结?
8
爱因斯坦的硕大头脑告诉我
科学大厦的基石有两块:
欧几里得与理性精神
一块是古希腊人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中创立的形式逻辑系统,也就是公理演绎法
它从几个不证自明的坚实公理往前逐步推演,得出了一系列的推论
一块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的,通过系统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他让我知道了,现代物理学就是在这两块基石上发展起来的
他让我明白了,绝大多数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两块基石上发展起来的
9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
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的需求之后,会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心目中的自我实现是不是就是为了创造出能对社会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并在我百年之后还能流传下去的非物质财富?
目前的我是不是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飞奔呢?
欧阳贞冰《宇宙史诗》2024年3月——4月写于武汉江夏
作者:欧阳贞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出版诗集三部、摄影集一部、电视专题作品集一部。其诗歌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百余次。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鄢萍: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朗诵专家团成员,武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独立制片人、资深节目策划人;全国青少年语言口才测试评审专家;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湖北省“少年中国说”大赛导师,湖北省播音主持中高级职称评委,湖北省各类艺考大赛评审,曾主持央视《科技之光》、《武汉新闻》、《经济新闻》、《彩桥830》及大型晚会等节目 。》、《彩桥830》及大型晚会等节目 获多项国家省市奖项和荣誉。
朗诵:李宏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襄阳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
朗诵:何方,湖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十佳节目主持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及银龄专委会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团长、汉派小品喜剧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武汉传媒电影学院特聘台词教授、湖北高校金话筒评委、湖北省“朗润荆楚”评委、曹灿杯湖北赛区评委。
夏露,武汉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副教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大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中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专家考官,多项全国青少年语言艺术展演特聘专家评审。
朗诵:马贺林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语言艺术高级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朗诵: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朗诵:于江群,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音乐设计、朗诵和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五千多万。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