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清乾隆时期官员年俸表谈起
全兴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观甘肃平凉市华亭市博物馆时,无意中看到一张清乾隆时期官员俸表。
从贝子1300两的年俸到亲王的10000两的年俸,基本是2倍级的增长,按当时一两购买150斤大米的购买力算,从贝子的年19.5万斤大米到亲王的150万斤大米。
按当今每斤3元的价格折合算,他们的年俸折合成今天的年薪,相当于从贝子们的58.5万元到亲王们的450万元,最高与最低相差7-8倍。
从七品的45两到正一品的800两,按每两150斤的购买力算,从七品的年俸0.675万斤大米,到正一品的12万斤大米,按现在大米每斤3元的价格折算,从七品的2万元年薪到正一品的36万元年薪。
从整个大清看,对比康乾盛世150斤/两和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的107斤/两,清朝后期或非盛世期间的年俸不会超过150斤/两的购买力。
从这些数据推测,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从这些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皇亲国戚与各级官员的差别,让人惊诧;从皇亲国戚之间和各级官员之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其差距让人瞠目结舌;从古之年俸到今之年薪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谁都想与皇亲国戚沾亲带故;谁都想当官掌权。即使年俸不高,但体内损失体外补,难怪流传“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
从这些数据,我们看不出,养廉与高薪与低薪的必然联系。
让我沉思的是,一旦一个阶层固化,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出头之日之时,就是这个王朝灭亡之日; 一旦一个社会两极分化到一定程度,共同富裕遥不可及时,这个社会就会失去和谐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