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魏士德【文(1)】
我在小学里读大学
我是宁波市余姚退休教师魏士德,在教坛辛勤耕耘了三十多年,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如果要说过去的岁月里最值得回忆的是哪个时期,我一定会选择在宁波东胜小学里的大学生活——这是失而复得的读大学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回味起来感慨万千!
1977年,我已经当了近十年民办教师,得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是时代给我的第二个人生春天!
我是正宗的老三届,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慈溪周巷中学,信心十足地迎接当年高考。按当时的规定,必须先填写高考志愿。根据我当时成绩,经与老师商量,我填报了清华大学理科专业。然而,文革开始,这一梦想被无情地击碎了。
这以后,我回泗门老家务农,后被大队贫协主席推荐到泗门中学当民办教师。尽管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凭借"老三届"扎实的基本功、火热的工作热情和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的刻苦精神,很快成为了泗门中学里骨干教师。
春雷响起,1977年底我终于等到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了。我当时正好是而立之年,早已结婚生育,已有两个女儿,家中还有70多岁父母需照顾。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圆大学梦,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坚持挑灯复习夜战,同时还不能耽误田里的农活,那段日子可真够辛苦的。
我内心想这次是我跳出农门的最后机会了,对自己的文化课考试充满信心。
考试顺利,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胜出,但录取却没那么顺畅。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大学生于1978年2月去报到,但我没有收到通知书。直到1978年4月扩招,我的分数上了本科线,本应可以录取在第一志愿——浙江中医学院,但事后知道:来招生的人看了我的档案,虽了解因我父亲解放前倾囊办学,在文革被套上莫须有罪名,被残酷批斗,在第一批录取政审被刷,很可惜,但尽管我考试成绩确实不错,医学加试成绩也很好,考虑到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医学院学制长,可能会坚持不了,结果被退档。我是理科考生,好事多磨,扩招中最终被录取在宁波师专东胜分部中文专业。
当我拿到通知书时,惊讶得很。但不管怎样,先去报到,终于跳出农门了,全村近1000户人家,这次考进大学的只有2个人,我考上了,属于凤毛麟角。
在小学里读大学,这样的事现在根本无法想象。但当时校舍受限制,宁波师专在东胜小学内办了个分部,156名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小学校里的大学。尽管已经过去了四十六年,但我对当时的情景还是记忆深刻。
由于校舍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推迟到6月份到才报到,于是为了补上失去的时间,我们补课到8月中旬才放暑假,条件之艰苦是难以想象的。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他学校都放暑假了,我们却开学了。那个时候读书自觉性特别强,用不着谁来监督,大家都把心思用在了学习上。一大早,教室里就坐满了人,即使到了吃早饭的时间,也要有人催促才走。大白天,坐在教室里汗水不停地流,但没有一名同学喊热的,认真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晚上蚊子多得睡不着觉,谁也没有埋怨。是啊,对于这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读大学机会,大家都格外珍惜,哪里会抱怨呢。
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也是十分高涨的,有些已是白发苍苍,但每天都挤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来学校上课,不敢耽误我们学习。班主任周承珩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和为人品格使我终身受益,钱念文、金湘泽、桂心仪、吕萍、金纪贤等教师严谨的文风教风,时刻影响着我日后三十年教学生涯。王永杰书记楷模精神,是我一生指路明灯。
尽管条件艰苦,但我们大学生活也是苦中有乐。练长跑,我们一路跑到汽车东站;课余休息,我们在乡间小道散步;平时常开展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广播操比赛、书法比赛等,让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尽管我当时已经三十多岁,但我仍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一起活动,觉得自己不能游离于这个集体。
在读书期间,我还被同学推举为副班长和学生会委员,分管全体学生的生活。整个东胜路岁月,我读书认认真真,工作競競业业,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排右二为作者
二年半的"小学里的大学生活"让我终身受益。“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东胜精神”,在此后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激励着我,使我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先后获得"教育科研的领头雁"等光荣称号,成为姚北乡镇初中第一位高级教师。我的成绩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更要归功于"东胜精神"。
“东胜精神”,使我永记难忘!
《东胜记忆》文集征稿启事
欢迎东胜老师和同学来稿,内容包括:1977高考经历、东胜路学习生涯回顾及对老师的追忆缅怀、毕业后工作中的甜酸苦辣及同学聚会活动等。文章体裁不限,字数尽量控制在三千以内,并附上作者姓名和班级。来稿编辑后在都市头条发表,同时收录于《东胜记忆》文集供全体师生共同分享。
编者联系方式:罗维开,电话号即微信号13396684784 邮箱923739913@qq.com 欢迎来稿有图有照片(包括作者个人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