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27期 总第788期


本期散文二篇
作者 王佳铭 张家贵
主播 一 萍 汪玉丹
我 家 丁 丁
作者 王佳铭
主播 一 萍
我家丁丁走了,是在我轻轻的抚摩和沉沉的凝望中,踽踽别离,低回不已。
丁丁之前与我同床共眠,偶尔惹我生气时,假装不许它上床,它总是可怜巴巴地扒在床沿,狺狺做声,像在苦苦哀求。得到应允后,一声欢叫,跃上床来,在专属它的被头上惬意躺倒,酣然入梦。可是那天晚上,丁丁却表现异常,行为乖违,执拗地拒不睡床,N次抱它上床,N次跳下床去,这让我顿生不祥之感。丁丁是不想走啊,3次停止呼吸,3次挣扎过来。弥留之际,深情脉脉地望着我,眼泪汪汪的,眸子里透出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但最终,上苍无情,丁丁还是走了,依旧睁着那双漂亮的大眼睛不肯闭上。
丁丁是我们家的一只小狗,北京西施犬,洁白无瑕,滚动如云。它和我们共同生活了13年,朝夕相伴,情深意笃,我视它为家庭成员,妻称它作宝贝,女儿当它是亲弟弟。
丁丁聪明乖巧。每天早上,丁丁总会趴在门口,恋恋不舍地送走每一个上班上学的家人;等到傍晚,它又总是蹲在门口,热情洋溢地迎接每一个归家回屋的亲人——即使有时病得走路东歪西倒也绝无例外。特别是当你出差一段时间归来,它的那份狂热劲儿哟,能让你酣畅淋漓地感受到独一份温馨亲情的巨大魅力。那时那刻,你定然会把第一个热烈的拥抱奉献给它,并让它在你的脸颊上尽情尽意地亲吻。丁丁具有惊人的特异功能,它能从驶入住宅大院的上百辆汽车引擎鸣响中,准确无误地分辨出自家的车来。还能从7层楼14户数十人中不差累黍地识别出主人的脚步声。无论你在外面碰上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回到家,只消丁丁冲你一通撒欢卖矫,你抱着它,唠一唠,笑一笑,不管多郁闷、多纠结的心情,也能很快清弭得干干净净,天高云淡,心情豁然大好。丁丁是一颗能消愁解忧的开心果。当饭菜上桌,如果你还在书房写作或者在客厅看电视,丁丁会跳脚晃尾地跑来喊你去进膳,还会一直把你带到属于你的那个餐位上。
丁丁善良厚道。在丁丁的眼里,似乎只有好没有坏,只有爱没有憎。无论是跟谁,它都能贴上脸去亲近,没一丝介意,毫不设防。丁丁从不跟同类伙伴争斗,和睦相处。遇到挑衅者攻击,它决不以牙还牙,会友好礼让,主动退避三舍,而且牢牢地记住那个不愉快的“是非之地”,从此不再光临。丁丁温恂↗到几乎没有脾气,像团面,任你高兴揉圆搓长。倘若要想逗它发点儿小火,那么除非你有本事先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家里来了孩童,丁丁就成了活玩具,怎么逗耍它都一味顺从、配合,即便被弄疼了,也只是友善地微吠一声。毫不夸张地说,在丁丁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一个不喜欢它的人。
丁丁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也是它心灵的窗户。我们在和丁丁对眸中,能读懂它的情感和意图。家人上班上学,丁丁从不撵路,甘担孤独的看家狗。而遇有外出游玩,它都会早早地等候在门口,定定地审视着你,那眼神分明在问:“带我去吗?”只消你说声:“走!”它便立马兴奋得欢蹦乐跳,忙着要去开门,那阵势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来,飞上天空翱翔一番。丁丁每当做错事闯了祸,它的明眸会黯然失色,用一种极其悒郁而疚悔的目光盯着你,精心摆设的肢体语言像在诚恳地说:“我错了,请原谅我吧!”令你不忍心过于严厉地责备它,反倒会怜爱有加地把它抱到怀里,用柔情密语抚慰它。这时,丁丁会先感激地舔舐你的脸庞,然后将小脑袋温存而亲昵地枕在你的腮边,长舒一口气,两眼熠熠生辉,放射出几分得意几分陶醉……
我悲泪长流,厚葬爱犬。在精制的小棺椁中,放进了丁丁喜爱的衣物、用品、玩具,也放进了我们永远的爱恋、思念、情怀。我把丁丁葬于青山、茂林、深土之中,祈祷它安息、快乐、良善永存!
我家丁丁走了,带走了家庭欢乐,悲伤和惆怅弥连心间,萦绕延宕了很久、很久。家门口再也看不见丁丁熟悉的身影,被头上再也听不到丁丁甜睡的鼾声,只有它沐后芬芳的气息,弥漫荡漾,经久不散。从此之后,作为一种念想,在我的影视作品中,但凡有“福孙”出场,它的名字必定叫——丁丁……
拙文写到这里,我不由激情澎湃,哀思如潮,禁不住脱口低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
*~~~*~~~*~~~*
作者 王佳铭
主播 一萍
*~~~*~~~*~~~
绣娘
作者 : 张家贵
主播 :文 鹤
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有一个叫大墨雨的村子,这里的原住民,大都是彝族同胞,他们居住的老宅,也都是采来的山石作基础,泥打的土坯做围墙。这些老宅,大都有几十甚至百年的历史了。每一幢住房,都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彝家人开拓穷乡僻壤的奋斗历程。
这些年随着民族要振兴,乡村必振兴的历史车轮的推动,村民们用双手把贫困交给了历史,用两肩挑来了幸福 ,站起来了,富起来了,靠政府的资助和自身的积累,在原先通往老村的公路两旁, 盖起了幢幢风格各异的小别墅 ,圆了自己的小康梦。
留守的老宅 ,是 大墨雨抹不去的历史见证,是 彝家人用辛劳汗水垒起的“金字塔”。要避开闹市的喧嚣,要挖掘创作灵感的文人墨客, 看中了这个依山傍水,历史底蕴深厚的彝村,纷纷向已迁往新居的房东租赁老宅,在保护历史风貌的情况下对老宅加以翻新改造 ,经过粉刷的土坯墙上,写着彝家世代遵循的家规、家训和家风,画着各种具有独特民俗文化风格的宣传画,老宅,俨然一个有着浓郁精神文明教育的基地。经过翻修的老宅,一幢幢就像迎亲的新房,让来这里的游人,感到浓浓的喜气。每一幢房,都有自己的特色 ,都欢迎远方的朋友进去参观。我来到一幢极具特色,悬挂着“张家大院”旗幡的院子参观时,特别好奇和兴奋。我姓张,看到张家大院几个字时,我高兴地对房主人说,我回家来了。主人也热情地对我说:“老爷子,欢迎你来! ”
张家大院,是从昆明城里迁来的一家研习刺绣的商家,这里是她们的分店。原先这幢老房子破烂不堪,经过重新规划、设计改造,像魔术师给它带来了人们的惊喜和猜测,古朴的装修建材,走马窜廊的二楼廻栏,一间摆放和悬挂着精心设计的刺绣图案房间,装铈成一个在城里也难找到的非遗刺绣展室,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为老板管理这个大院并传承刺绣非遗工艺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来自蜡染之乡的大理,她的母亲和婆婆都是艺高一筹的绣娘。她自幼在母亲的熏陶培养下,已有二十五年的刺绣经历了。我目睹了她亲手绣制的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看鸟,似乎听得出鸟儿的鸣唱;看树,似乎看得到树枝迊风欲舞……她亲手绣了两个月才完工。挂在客厅正面墙上的一个鲜红的“福”字,一针一线,都使你感受到大墨雨彝家人天天向上的美好生活和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这位中年妇女,就是 云南省美术工艺师、云南民族民间织绣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她还获有许多头衔 ,用一个通俗的头衔叫她,她就是我们当今的为数不多的“绣娘”。她之所以选择在这里 ,就是因为彝家祖祖辈辈就是一个有着刺绣天赋的民族。如今老一辈随着年事的增高,年轻一代又极少承继祖业,优秀的刺绣彝文化,濒临失传,为了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光大,她才选择了这个偏僻的彝村安营扎寨,把张家大院接手过来 ,办成刺绣文化的研习所,传承基地。这位中年妇女,就是我们许多人都不知其名的姜祖玲。
姜祖玲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吸收了江南双面绣的元素,精巧细致 ,又糅进了彝家人传统粗犷的刺绣手法,创出了云绣的独特工艺,深受人们欢迎。任何一种美都是创新的展示,离开创新 ,墨守成规走老路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姜祖玲虽然已蜚声绣坛,光芒四射,但前进的平川上仍有道道坎坷。 时代在前进,刺绣要飞腾,时下.一定要抓住几个环节:一是要壮大刺绣的队伍。现在尽管她开办了多个研习班,但真正让七彩线在绣布上舞出满园春色,花团锦簇,百鸟朝凤的人并不多。华夏久远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要代代相传,一定要培育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有果的刺绣力量。可以利用当下农村劳动力充裕,加之彝家又有传统的刺绣基础的优势 ,把那些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家,像散落的星光集中成云河,再加以培训指导,刺绣后备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不是可以缓解了吗?二是要开拓产品销售的市场,回收足够的现金流,才足以支撑刺绣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现在好多刺绣产品都是物以稀为贵,饱人眼球,馈赠隹宾 与大众都喜欢,都买得起,尚有差距。所以现金流的大量积攒,一定要把精品的销售和大众的购买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三是扩大刺绣产品的宣传和影响,可以举办一些展览,让大家透过观赏,接收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美感,还可以抓住现在放开的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 总之,精美的刺绣工艺,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前途,非遗传人也有施展技能的壮丽舞台。
离开大墨雨经过翻修的张家大院,我被摆放在门口一块介绍著名绣娘姜祖玲的廣告牌吸引了,不是她漂亮的身姿,也不是罩在她头上的光环,而是对刺绣工艺发展极富哲理的总结:三十年前,做刺绣是教养和家教;二十年前,做刺绣是学手艺和工程;十年前,做刺绣是追求工艺和精进; 今天,做刺绣是表情达意,重归生活;以针 线同舞,以刺绣为乐。 一针一线,即一呼一吸。
总结归纳得是句句入心,条条在理啊! 在中国式现代化奋进的轨道上,我深信自幼以刺绣为伴的现代绣娘姜祖玲,一定能乘着现代化的列车,呼吸着华夏满是富氧粒子的新鲜空气,凭借那轻车熟路的针线,舞出一个誉满全球的艳阳天,让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线架起的彩虹,把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心,紧紧相连在一起!
*~~~*~~~*~~~*
作者 张家贵
主播 汪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