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偏方
文/刘贵敏
说到偏方治病,莫不是亲身经历过,是万万不可相信的。
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老公不知怎么回事,时不时会莫名其妙的头疼。疼的很蹊跷:有时疼,有时不疼;疼的时候以鼻子正中上下一条线为对称轴,左边疼痛难忍,脑袋疼,眼睛酸胀,嘴唇发麻,而右边安然无恙。
有一天上午老公头疼病又犯了。同事看他痛苦的样子劝他去医院检查检查。他无心工作就到学校找我,想去医院看病。因为没有下课,他便学校门卫室等我。
在和门卫岳师傅闲聊中,他把自己的病情和岳师傅说了。岳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你这病去医院检查也是白花钱,也不一定能检查出问题。你这是偏头痛!
岳师傅接着说,他们村儿有一个人专门治这个偏头疼,好多人找他看病,都治好了。有开小轿车的,有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来找他看病的。
后来我们跟岳师傅详细地了解了这个人的情况,原来这个人叫老栓,年轻时走南闯北,没有成就什么大事业,后来回到家乡,但是掌握了专治偏头痛的偏方,治一个好一个,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十里八乡名声大震,渐渐地竟有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他看病。
岳师傅在我们学校看大门已经十几年了,忠厚老实,对工作尽职尽责,对老师们也很热情,谁有困难总是伸出援手相助。特别是几个男老师中午不回家的时候,岳师傅就留他们一起吃饭。于是我和老公商量决定周六骑着摩托去找老栓看病。
星期六一大早,老公骑着摩托车驮着我向城东出发。到了东汪村,一路打听着找到了老栓的家,结果铁将军把门——家中无人。邻居听说我们是找老栓看病的,热情地告诉我们老栓在公路边的一个板儿厂看门儿。
按照村民的指点,我们来到了那个板儿厂,果然在门卫室看到一个60多岁、身材高挑有点清瘦的老人。
我们说明来意,老人从里屋拿出小板凳让我们坐下。他不紧不慢地吃着饭,一边吃一边问病痛发作时的症状。然后说你这是着了风了。老公仔细回忆着说:“没有感觉着风啊!”老人说人有时不注意,比方说刚洗完头就出来,也有满头大汗就吹电扇,脑袋里进了风,着了凉,凉气出不来就会疼痛。哦,这样啊?听起来也蛮有道理嘞。
老人吃完饭,从里屋拿出一些淡黄色的颗粒状的、像锯末一样的东西,摊在一张16开白纸上。接着又拿出几张小一点的正方形纸片,开始分包儿,一包儿一包儿的装好,装了六小包儿。
六包药,30块钱。确实有点贵,但是转而一想,如果真能治好病也行,我踌躇着从口袋里拿出了30元钱。老人嘱咐老公说当你头疼的时候,不管你正在做什么,哪怕正在吃饭,或者骑着摩托走在路上,马上停下来,把药吸在鼻子里。啊?这药不是吃的?唉!既已如此,试试吧!
之后听老公说,他第一次用药是在夜里,突然头疼的厉害,把药吸进鼻子里,然后就开始流鼻涕,淌眼泪,稀里哗啦地流过之后头不疼了。后来一次头疼发作,正在路上骑着摩托车停下来用药。用过两包儿药,老公偏头痛就好了。
这正是:
小小一包药,
疗效真神奇。
民间有偏方,
我的母亲是多年的慢性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呼吸了凉空气就咳嗽不止。看过多位医生,吃过无数药都无济于事。因此,母亲从初冬开始,出门只好用脖子上的围巾捂着嘴巴,稍不注意,就一连串的咳嗽。
一天,我下班时无意间发现校门口北侧的小门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XX气管病研究所”。这个诊所的执业医师是一位部队专业的老军医,60多岁的年纪,对人和蔼可亲。街坊邻居感冒发烧,他总能药到病除,在这条街小有名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走进诊所,把母亲的病情讲给徐医生听。徐医生说可以做个小手术,以后永远不会再犯。做手术?在小诊所?我还是有所顾虑,便说:“母亲在老家,能不能拿点药?”徐医生说也行,药有点贵。我说:“只要能治病,贵点不怕。”徐医生说:“下午四点以后你来拿药吧!”
下午四点,我准时来诊所拿药,徐医生拿出一个药瓶,说:“里面装了20粒胶囊,一天吃一次,一次一粒。吃一段时间看看效果。”接着又说:“每粒5元,一共100元。” 周末回家我把药递给母亲,告诉她每日吃一粒。母亲半信半疑地接过药,嘀咕着吃过多少药都不管用。我说:“有病乱求医,万一吃了病好了呢?”
过了几天再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开心地说:“吃了你拿回来的药,现在不怎么咳嗽了。”
这时我才发现母亲脖子上的围巾已无影无踪了。后来母亲不再咳嗽也就不吃药了,药剩了几粒还没有吃完呢。十几年过去了,母亲的老慢支没有再犯过。
自从亲身经历的这两件事,我对民间偏方有了新的认知。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一片璀璨的星空,而偏方秘方就是星空里的一个个闪烁的明星。虽说病急乱求医,但面对偏方一定要擦亮眼睛,认真辨别真假,以防上当受骗。 作者简介:刘贵敏,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化名人联谊会会员,邢台市文学学会会员。小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邢台市逸夫小学西校区。从教三十余年,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愿用脚去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心去书写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