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这座桥是南宋时和平坎下村的神仙张三丰飞升之所, 故叫“神仙桥”(张三丰母亲的墓地就在桥头)。桥被冲垮后,一度过河的人们只能在搭好的便桥上通行。因为该桥地处交通要道,来往人很多,过桥非常不便,经常有人落水掉到河里。地仙张三丰知道后,就托梦给禾坪一个姓曹的 财主,说是如果能捐金重建此桥,必有后福。
曹财主是禾坪做茶叶、杉木(伦称金筒)生意的暴发户,他家虽有万金,但就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正想在世多积阴德,修得来生子孙满堂, 张三丰的梦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决定捐二千金作为修桥的资费,并请来他的好友也是生意搭当的陈家来共同完成这项事业。陈姓亦为禾坪的小姓,见禾坪黄、李、十四、邱几个大姓兴旺发达,也想为社会做点公益事业,以求家族财丁两旺。曹财主的话,与他一拍即合,也愿出重金,参与修桥,并把头脑聪慧的大儿子交给曹家,当曹家助手,筹谋修桥之事。
当时的禾坪居住着几家大姓,他们的族大,过桥的人多,听说曹陈两家小姓要来修桥,觉得很丢面子,他们也积极筹款建桥,为了由谁来建桥的事,几个大姓人家又互不相让,最后还是里胥(里长)出面维持公道说:以谁请的造桥师傅最好,这桥就由谁家建造。曹陈家一听,漏夜派陈家青年到建昌府找到了建万年桥的师傅,该师傅马上派高徒跟陈家青年来到禾坪。高徒一看,马上拿出设计方案,讲得里胥点头称是。所以建“神仙桥”的任务就由曹、陈家来担任。禾坪几个大姓也就认了,并且也动员家族捐了款。
大桥经过两年的修建,终于建成了。在这两年中,陈家青年也成了曹家的入赘女婿了。正当乡里欢天喜地庆祝新桥落成时,曹家也漆了一丁。为了表示新桥安泰,曹家就把这孩子叫做泰。因为陈家青年入赘曹家,名字就叫曹泰。曹泰自幼聪明,三四岁就能背《三字经》,五六岁就能背《大学》,长得一表人才,性情刚强。有大志,少年就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条自律自己,立志两做上官均第二。曹泰善为文,通典故,指画历代治乱得失有卓识。年纪稍大,进入邵武府学就读,又崇拜李纲,认为邵武是出乡贤名宦的地方,自己也要象李纲那样,忠义为国。明永乐二十一年乡试, 曹泰中举(相传为解元,但《明史》上记载这年福建解元为尤溪汪凯)。宣德二年会试,曹泰中进士,任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提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实现了他要做上官均第二的计划。上官均四为御史,皆有美名,而曹泰三为巡按,亦皆有重名,不久升为大理寺右少卿,右佥都御史,不久改为左佥都御史,几年后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
相传, 曹泰宦海生涯,时时与张三丰有关。曹泰在任四川按察史时,曾被人诬陷,被打入大牢待斩,还有一次是守紫荆关失守论死,两次遇难,都得到张三丰梦中指点,写信找人相救,方化凶为吉。曹泰的最高目标是想达到李纲的相位,但就是仅在咫尺之近.他曾多次祈梦,.欲梦见张三丰,想问个究竟,终未果。后听道人之言,改曹姓为陈姓,欲腾达,也未果。后人析曰:“曹陈家德修多深,然果亦多大不能强求也。”
神仙桥出陈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八里十乡,一时,邵南地区乃至整个邵武府,修桥之风盛行,邵武历史上许多桥也都是那时修的。最有趣的还是人们把眼睛盯住神仙桥,此桥只要稍有破损,就有人及时地修补。明朝末期,禾坪一宁姓人家,为了氏族兴旺,还在桥上翻盖了廊屋,神仙桥由露天桥变成了风雨桥。桥中央还设立了神位,塑了张三丰的像。宁姓家人一代传一代地为桥屋进行修整,神仙桥好像是宁家桥似的。相传,宁家的付出还真得到了回报,在清乾隆元年宁家还真出了个进士宁士璋,宁家很高兴,不久还把桥重建一次。这次重建达十丈长,两丈宽,在桥的一处,还刻上了宁世建重建的碑文。民国时,李屏山重建,改名叫“中宇桥”。
该桥被外界传来传去,越传越神乎,老远地方的人都跑来祭桥神。在清朝后,年年都会举行桥会,来桥会的人要“走桥”,要在桥上走三十个来回,变成禾坪的一大景观。直到解放后破除迷信时,才逐渐消失。后因公路要从此处经过,原来的桥拆除,张三丰母亲的墓也被毁,建成现在的公路桥,公路桥就不再叫神仙桥了。
实属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