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难忘农民篮球队
我的老家在宁波北仑林头方村(当时叫镇海县邬隘公社互星大队),五十年前务农期间,我曾在生产队组建过一支农民篮球队,还在十里八乡名噪一时。
当年农民打篮球是匪夷所思的事,有人调侃说是“吃饱了撑”。因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粮食紧张,某些困难户番薯代半年主粮,有些农民干活惜力,因为高强度体力付出会加快消耗胃内食物,而篮球运动有高强度体能消耗,我很怕被农民骂。
奇怪,我没有被骂,还得到了众乡亲支持,还一度成了红人。
球队的主力都产生于同一个生产队,成员有:作者本人、张孝渔、王华义、王国义、王善德、俞国辉、王兴祥、王小才、俞惠定、俞金康……
其中,张孝渔是宁波知青,王华义是中学辍学回乡青年,他们在校时都擅长篮球,一个打的是中锋,一个是右锋,时势造机会,一个因上山下乡,一个因文革辍学,两人在生产队农民篮球队里相遇,成为主力台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俞惠定和俞金康,当时已年近四十,因年轻时也爱好篮球,此时手痒,成了球队的黄忠老将。俞惠定打后卫,俞金康是左撇子,打左锋,他们这种年龄,仍活跃在篮球场上,足见对篮球运动之喜欢……
我们的篮球运动,引得周边村年轻人纷纷效仿,也建起篮球场,成立球队,邀请比赛,互相挑战……
这支以俞家(我所在的生产队)青壮年为班底的篮球队,曾经与邻村的莘岙、先锋、湖塘,和大碶公社河南、里蛟等篮球队经常交手,我们胜多败少,当然,都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与莘岙部队交手,我们虽总输,但输得很有面子。因为部队有专业运动员(特招的高个子),他们会有意无意地让我们,在比赛中基本都让战士球员上场,特招兵坐着当啦啦队,即使最后上,保胜利,但比分不会让我们落下很多——与部队比赛,我们倍感自豪,猛打猛冲放开打,因为能与他们比,说明我们也不赖——我们毕竟是农民,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当年我们这支篮球队,宁波日报作过报道,宁波人民广播电台作过播报,遗憾的是当年没有电视台,如有,肯定成为农村热点和网红打卡地。
那时农村,青年业余生活十分枯燥,当年我是民兵连副连长,负责青年民兵的训练和娱乐,,经常去莘岙部队接洽军民联防事宜,常观摩军队篮球比赛。受此启示,我建议组织民兵篮球队。建议一出,村支部支持,青年们热烈响应,踊跃报名。
生产队晒谷场,自然成为球场,球架须自己动手做。我们上山砍来树,但砍下的树做架尚可,做篮板须干木板才行,否则会变形,须晾半年才能用——一时难找到干的,心一急,我干脆把放在民兵室的自家床板,做成了篮板(但事后被父母骂了)——在青年们齐心协力下,崭新的篮球架,就在晒谷场上竖起来了。
从此,俞家生产队晒谷场上,篮球声,人们欢笑声,加油声,不绝于耳。昔日村里的老篮球队员李忠祥,或老复员军人王文炳等,凡懂些篮球的,都热情地临场予以指导和鼓励……
为了购置球和球衣,我带领青年集体搞副业,想方设法挣了些钱,到宁波买回球衣(背心),并印上号码。球鞋和球裤太贵,买不起,每人只配红蓝两件背心——但青年农民们都穿上印有号码的背心,在晒谷场上生龙活虎,红蓝分明,这在当时农村已经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了。
篮球队主力兼教练,自然是张孝渔和王华义,在他们辅导下,青年农民有的是体力,学得飞快——当然动作很粗糙,但作为农民篮球运动员,不讲究基本功,只求有点样子就行。大家收工归来,或者是晚上,在球场上龙腾虎跃,''好球''声、篮球''嘣嘣''声,和围观者们加油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
当时因为穷,买不起球鞋,有人穿的是破胶鞋,有人穿的是布鞋,更有人穿的是草鞋。穿草鞋有碍奔跑,有人干脆赤脚上场(那时球场地面是泥地)——有人诙谐戏谑地说:你们是“草鞋篮球队”,或者干脆叫“赤脚篮球队”吧!
当然,穿草鞋或光着脚平时训练时还可以,正式比赛是不行的,至少得穿布鞋或胶鞋,当时买回力篮球鞋是奢望,认为这是国家队篮球运动员标配,农民做梦都不敢想——但比赛到了紧要关头,真还有人赤脚上场的。
后来,篮球的氛围越来越多浓,推广到了全村,在村中心的广场上,也建起了一个篮球场,经过村干部特批,我还买来1000瓦的碘钨灯,装在十几米高的长杆上,矗立在球场一侧,成了简陋的灯光球场。参与篮球运动的人更多了,方家生产队知识青年张佐治、方彝立,回乡青年方康恒等人,本来都爱好篮球运动,也参与进来了。
每天晚上,全村的青年,晚上有事没事就往球场跑,场上夜夜有比赛……
就是这么一支有人穿草鞋甚至赤脚有人穿胶鞋的农民篮球队,当年在家乡红极一时。说来也巧,1972年6月10日正好是毛主席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号召十周年,上级号召各地庆祝,我们公社在我生产队篮球场(也是生产队的晒谷场)上,召开了地区现场会,武装部长沈天高亲自主持,组织了全地区各系统进行篮球比赛,报社、电台也同步跟进采访报道——这番热闹,发生在我们这个小小的生产队,人们像沉浸在盛大节日中。
大张旗鼓的现场会后,全村人也许受到感染,对篮球运动都更支持起来,连某些上了年纪的叔叔伯伯大婶大妈,有空也会到篮球场边上来打听打听,谁赢了,谁输了,近期又有什么比赛,等等——篮球似乎也为她们赢回了荣耀,使她们倍有面子似的……
这几年一到农闲,十里八乡总会有人来预约篮球比赛。他们有军队的、有机关学校的,有企业的,也有农村的。
与驻军比赛,军队往往让我们一手,不会赢我们太多,有时也会放些水给我们,给些面子。因为当地的驻军,是东海舰队直属部队,每年各部队间都有篮球比赛,所以每年招兵,总会特招几个一米九十左右的篮球队主力,但与我们交手,这些主力基本不上场,只坐着看,派一般的战士队员与我们比赛,原因大家心照不宣。
与企业或机关学校比赛,我们的策略是先耗尽对方体力,后凭我们的体能反败为胜。因为企业或学校的球队,个人球艺也许比我们好,但体力相比我们就吃亏了,因为我们是农民,蛮力大,体能好。我们往往采用的是田忌赛马策略,上半场不上主力,先上技术不咋但体壮的队员,以防守为主,先耗光对方的体能,只要比分不落后太多就行。下半场,当他们只捂着肚子喘不过气跑不动时,我们的主力们上场了,良好的体能使对方只能看着我们连连进球,直到反超。
对付农民球队,我们就只能靠硬拚了,因为大家球艺和体能都半斤对八两,拉锯到终场才能见分晓——那时交手最多的,是大碶河南大队的篮球队。
但比赛的结果,都是深化了军民团结,加深了与邻村农民篮球队之间友谊,大家成为好朋友,双方常你来我去,比赛后设酒相待——有一次我们去河南大队比赛,他们还打出巨幅标语欢迎我们,设宴款待;他们来比赛,我们予以同样的礼遇。
后来,俞家农民篮球队,因张孝渔被推荐后离村去读书,王华义外出打工,我也外出代课等原因,失去了主力和组织者,几年后村里的篮球运动日渐式微了。
但往事如烟,往昔的农民篮球队一幕幕场景,一张张熟悉的面容,时常浮现在眼前。
可惜的是,当年叱咤球场的我们,如今都已年入古稀,前不久偶遇华义和孝渔,两个昔日场上核心人物已是满头飞雪,忆及当年,不胜唏嘘。尤其是年龄更大一轮的俞惠定、俞金康,都已耄耋,走路颤巍巍,谁能相信他们曾在球场上身手敏捷,是守和攻的压阵健将?
在此更悼念早逝的国义和善德,您俩在那边还好吗?能否忆起当年自己在篮球场上的骁勇……
如今已事过境迁,但每当回老家时,看到村委会前健身场地上仍树立着钢制篮球架,这种篮球架比我们当年木制的好多了,但篮球架下却寂寥无人,不由感慨万千。现在的农村,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但篮球运动却没人热爱了,这使人怅然若失,呜呼,得乎现在的青年,都成了伪娘,已经没有当年我们的血气方刚了?
五十年前热火朝天的农民篮球运动,您到哪里去了!
(文中都是实名,如想删请联系作者)
2024年8月修改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