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10)
反求诸己,矜而不争
【原文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一个真正的君子,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留下的名声不被世人称颂。好名声当然会受到世人的称颂,但若自己没有德业,对社会没有做出突出的贡献,或者自己德行修养不佳,做出了悖逆不道,失节丧志的事情,不但难以在历史上留下好名,甚至还可能留下骂名而遗臭万年。所以,君子总是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力求使自己的品德行为达到仁的要求。因此,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反求诸己,矜而不争:
【原文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原文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原文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真正有学问的人,凡事总是依靠自己努力而不依赖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等,总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责怪他人,不怨天尤人;与人相处,庄重自尊而不死爱面子与人争执;合群敬业,相处融洽,但不会结党营私;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话说得好,说对了对了就认为这个人什么都好而抬举,也不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或者认为其人不好就听不进他正确的意见,否定他所有的言论(即,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人、评价人,不能意气用事,主观武断)。
以上由批评臧文仲“窃位”不用柳下惠,引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话题,进而展开对君子行为作风的讨论,从处世态度、行为表现、志向情操等方面,层层递进,最后描绘出了君子求诸己,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实事求是的完美形象。接下来,则通过子贡的一个提问,用具体事例,继续讨论君子的行为作风,可谓行文流畅,过度自然,尽显编篡之精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