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鲁迅论章太炎
──学习鲁迅评价历史人物
·
【程凯华】
·
题记:怎样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界方家已为我们作出了科学的答案,这就是:
1、客观、公正的原则。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这里所说的客观、公正,是指以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真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对被评价的历史人物作出公正的价值判断,在评价中应避免主观随意性和主观臆断,避免感情用事和偏见。
2、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人物都具有两面性,即: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优点与缺点、成功与失败、功劳与过错,等等。杰出的历史人物也不例外。因而在评价时应坚持两点论,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辩证分析。
3、时代性原则(也称历史分析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要求把历史人物的行为置于他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去评价,不能用现代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古人、苛求古人。
4 、阶级性原则(也叫阶级分析原则)。这一原则,简而言之,是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充分考虑其所处的社会阶级背景、阶级立场、阶级利益。将其置于其所属阶级背景中进行分析。这一原则认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决策,往往深受其所属阶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脱离其阶级属性,而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
5、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看,历史人物的生平履历有阶段上的划分。不同的阶段应作不同的评价;在横的关系上看,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有多重性、矛盾性,应以方面论作具体分析。
上述5项原则,在鲁迅论述章太炎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请看:
·
一、鲁迅之师章太炎
·

·
章太炎(1869——1936),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人称国学大师。年轻时,曾是江南经学家俞樾的得意门生。他参加过维新运动。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转向革命。这时,他去看望老师俞樾,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俞樾却大骂他不孝不忠。为了革命,章太炎写了惊世骇俗的《谢本师》,公开声明与他所敬爱的老师俞樾断绝了师生关系。他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话语已成为人们传颂的名言警句。
章太炎也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可以说是继严复、藤野先生之后的鲁迅早期的第三位宗师。严复主要以所译述的《天演论》给鲁迅以重要的思想影响,使鲁迅从这里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的社会发展观。藤野先生主要以仁厚博大的胸怀和对医学的热爱与忠诚,给了鲁迅极大的鼓舞与力量,使他终生难忘。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主要在民主革命思想方面、人品人格方面,以及国学、文字学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潜移默化。
鲁迅最早知道章太炎的名字,是在赴日本留学前的1901年末。那时的太炎先生是一位“以文章排满的骁将”,其所作的《訄书》,因其宣传民族革命思想,充满反对清王朝的民族主义激情,影响极大。尤其他在《苏报》上发表的激昂慷慨极富鼓动性的政论文章,对青年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1903年6月,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批判保皇、反对立宪、倡言革命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又为18岁的革命小将邹容写的反清小册子《革命军》 作序。这两篇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同时发表在《苏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于是清王朝以“诬蔑朝廷”、“谋为不轨”的罪名,勾结英帝国主义,把章太炎抓进上海租界的牢狱,监禁3年。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主编该会的机关报《民报》。他以《民报》为阵地,发表了许多鼓吹民族革命、宣传革命主张、批判改良主义的文章,表现了一个民主革命宣传家和理论家的战斗风貌。1908年,清政府勾结日本政府封闭了《民报》,章太炎不得不停止了自己的文字宣传工作。但他仍留在东京开办国学讲习会,讲授国学。正是在这时候,鲁迅到章太炎那里去听讲学,从此就成了章太炎的私淑弟子。据鲁迅好友许寿裳回忆:“我和鲁迅极愿往听,而苦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名宝诠)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授课地点就在《民报》 社章先生的寓所里。“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的《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解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源,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地方言,自八时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引文出处同上)鲁迅的学习非常认真,他听课时,“自始至终,一丝不苟,认真笔记,全部记录。”(魏若华:《鲁迅和他的老师》银川:宁夏出版社1982年版)有些没有记下来,就借同学龚未生的笔记抄录。后来鲁迅说,他之所以前去听课,并非因为章太炎是学者,而是因为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

·
章太炎作为鲁迅的先生,对鲁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期加以说明。在1906年章太炎去日本东京以前,他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狱中赠邹容》的革命诗,以及《苏报》案发生前后的种种表现,显现了他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鲁迅对此颇为仰慕敬佩。1906年到东京以后,章太炎主编《民报》,宣传革命思想,与主张改良的《新民丛报》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鲁迅很爱看《民报》,认为那上面的章氏的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往。”鲁迅这时彻底摆脱了维新主义的影响,建立了民主革命思想,受到了章太炎的影响。以后跟章太炎学《说文》等,在国学方面和文字学方面,受益匪浅,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主要的仍然是革命思想、革命精神的影响和熏染。许广平在《民元前的鲁迅先生》一文中说:“章太炎先生,国学非常之精醇,而又是一位百折不挠的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向他求学,不是志在学问,而是向往他的人格。”(王冶秋:《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许广平明确地认为,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主要在人格方面。鲁迅所颂为“后生的楷范”的章太炎的人格,具体地说来,就是几经坎坷,出入虎穴,刚正耿直,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气节。鲁迅作为章太炎的学生,对先生的思想、人格和道德文章,都是很敬重的。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总是怀着十分尊敬的感情,无论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场合,无论是口头上或文字上,每提及先生,总是尊敬而亲切地称“章师”、“章先生”,而更多的时候是称“太炎先生”。这可以从他逝世前写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和《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两篇文章为证。但是在学习上,鲁迅却不盲从。有一次章太炎问到文学定义是什么,鲁迅回答说:“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这个回答应该说是抓住了一般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的区别和各自的主要特点的。章太炎听了却说:“这种分法是较胜于前人,然仍有不当。郭璞的《江赋》、木华的《海赋》,何尝能动人哀乐呢。”鲁迅听了,“默然不服。”他不敢苟同。出门以后,他只对许寿裳说:“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的和无句读的悉数归于文学,其实文学与文章固当有分别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奥博,而其文学价值很难说。”(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由此可见,章太炎“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和在治学上的独立思考的态度,也表现在鲁迅对章太炎的态度上。
二、鲁迅称颂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

·
1936年章太炎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功过评价各异,褒贬不一。国民党反动政府别有用心地发布“国葬令”,“褒扬”他为“精研经术”的“宿儒”,他“以讲学为事,岿然儒宗,士林推重。”却完全抹了章太炎的革命业绩。“上海的官绅”和“文侩”们也蜂起谬托知己,大搞所谓纪念活动,又是开追悼会。又是写黑文章,竭力夸大章太炎的学术成就,否定章太炎的革命精神,企图把章太炎打扮成反动阶级所需要的复古的“先贤”,以便利用章太炎这块“神主牌位”,强化其思想领域的法西斯专政。鲁迅一眼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深刻地指出:因为他和刘半农一样,“既是作古名人,又是先前的新党,以新打新,就如以毒攻毒,胜于搬出生锈的古董来。”(鲁迅:《花边文学·趋时与复古》《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一针见血地揭穿了反动派利用章太炎的“声名”搞纪念丑剧的卑鄙目的。为了让当年章太炎的战斗形象,“永远活在战斗者的心中”,鲁迅在逝世前10天,抱病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两篇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公正地评价了章太炎的一生。首先,对章太炎一生的革命事业和学术地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热情赞扬了章太炎辛亥革命前的革命精神,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的贡献,从而批判了上海的官绅和文侩故意夸大章太炎学术成就的谬论。鲁迅认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的还要大。” “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并真诚地赞扬了这些文章,真是“所向披靡,令人神往。”深情地称颂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这是鲁迅对章太炎的基本看法和评价。这一评价是通过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事迹进行论证的。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的事迹很多,但鲁迅只选择了他入狱的原因、狱中的表现和出狱后主办《民报》等3件事迹阐述。
鲁迅认为,章太炎入狱的原因,是由于“驳康有为和作邹容《革命军》序。”20世纪初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进行了一场中国革命道路的大论战。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保皇派妄图保存满清王朝,用君主立宪制代替民主共和制。1903年,康有为写了《与南北美洲诸华裔书》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所谓中国“只可立宪,不可革命”的反动主张。对此,章太炎立即在他主编的《苏报》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斥康有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澜言,强调以革命明公理,以革命去旧俗,论证只有革命才是最好的出路。同时,章太炎还为邹容的《革命军》作了热情洋溢的、充满战斗精神的序文,影响极为广泛,大大地推动了当时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斗争。因此遭到清朝政府的追捕。章太炎得知消息后,临危不惧,豪迈地说:“革命就要流血,怕什么!清朝政府要抓我,如今已是第7次了。”他迎着抓他的人走上去,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别人都不在,要拿章太炎,我就是。”结果他被捕监禁3年。他一生中7次被捕,3次入狱,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大义凛然的气节。章太炎入狱后,虽然受到百般摧残,但丝毫没有屈服。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鲁迅引录的《狱中赠邹容》、《狱中闻沈禹希见杀》两首革命诗中具体可见。章太炎出狱后,没有因为3年的牢狱生活而意志消沉,相反的却是更加旺盛。他以《民报》为阵地继续发表战斗文章,同鼓吹保皇、反对革命的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对曾经向清朝政府献策、使章太炎和邹容被捕入狱的吴稚晖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
·

·
以上三件事,充分表现了章太炎前期的革命精神,有力地论证了“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的还要大。”为了充分论证这一观点,鲁迅在赞扬章太炎的革命精神时,总是把他在革命和学术两个方面的影响,具体地加以对照。例如,“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我爱看这《民报》,但并非为了先生的文章古奥……是为了他和主张保皇的梁启超作斗争。” “前去听讲也在这时候,但又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又如,“先生狱中所作诗……使我感动,也至今没有忘记” ,“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章太炎在革命方面的影响,说明他前期之所以出名,之所以受人尊敬,绝不只是因为他的学问渊博,而是因为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是因为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鲁迅满怀深情地称颂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既肯定了章太炎作为学者的一面,又突出了他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主导者的一面。鲁迅之所以景仰章太炎,也就因为他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在这里,鲁迅说了又说,意思是很明白的。这是主要的一个方面,是鲁迅评价章太炎的最根本的依据,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时的青年鲁迅,他要向章太炎学习的最主要之点,也正是在这个方面。
·

·
章太炎在学问和革命两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章太炎的学生,鲁迅在《集外集·序言》中,明确地说到章太炎在学术上对自己的影响。而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和《因为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等文中,却很少提及甚至根本不提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这并非鲁迅不看重学问,轻视学问家的先生.而是为了把章太炎置于当时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守旧、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中,来突出他在辛亥革命前的民族民主革命精神,从而引导人们向他学习。鲁迅在逝世前写的两篇纪念章太炎的文章,之所以没有涉及先生的学问,尤其是专门指出从师学《说文》的事似乎没有影响,目的恐怕在于此。而事实上,章太炎讲解文字音训,对鲁迅是有影响的,对鲁迅后来的文学活动、学术研究,以及关于文字改革等方面的经历都深深地发生了作用。正如周作人所说,鲁迅听太炎先生讲《说文》的经历,“这对于鲁迅却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对于国学本来是有根底的,他爱楚辞和温李的诗,六朝的文,现在加上文字学的知识,从根本上认识了汉文,使他眼界大开,其用处与发现外国文学相似。至于促进爱重祖国文化的力量,那又是别一种作用了。”(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在他丰富深厚的国学知识的上头,最后加上这一层去,使他彻底了解整个的文学艺术遗产的伟大。“(引文出处同上)鲁迅自己后来也说过:“又喜作怪句子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鲁迅:)《坟·题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以后又受了太炎先生的影响,古了起来。”(鲁迅:《集外集·序》《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这是有事实可证的。
·

三、鲁迅批评章太炎“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鲁迅一方面满怀深情称颂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另一方面,鲁迅也明确地指出:“太炎先生虽先前也以革命家现身,后来却退居于宁静的学者,用自己所手造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革命之后,先生亦渐为昭示后世计,自藏其锋芒”,“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既离民众,渐入颓唐”,这是鲁迅总结章太炎后期之所以落伍的一个深刻教训,也是一个革命者应当牢牢记住的教训。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反对清朝封建帝制时,群众是支持和尊敬他的。他和群众的关系比较好。1906年,他从上海出狱到达东京,几千人开会欢迎他。他为鲁迅等留学生讲解文字学时,光着膊子,只穿一件长背心,盘腿坐在一面,三面围坐着学生,谈笑风生,常常谈得大家哈哈笑,一点没有名士学者的架子,也不搞师道尊严的那一套。所以鲁迅后来回忆说:“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至于为18岁的革命小将作《革命军》序,自己在狱中还写诗赠邹容,称“邹容吾小弟”,就更显得可亲可近了。
章太炎在群众的支持和鼓舞下,当时战斗得英勇无畏。可是,辛亥革命以后,满清王朝被推翻了,章太炎以为目的已经达到,后又经历了袁世凯称帝,他便退居于宁静的学者,单纯以治学聊以自慰,逐渐走上远离时代和人民、反对白话、“彰明国粹”、”修订礼制”和出入军阀之门的错误道路。鲁迅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章太炎进行了善意的批评。如1926年夏,听到章太炎当了孙传芳婚丧祭礼制会会长,孙传芳邀请章太炎参加投壶古礼时,鲁迅激动地对朋友说:“先生纯然成为儒宗了,这是多么大的污点!”当他看到章太炎攻击白话文,反对使用口头语时,便写了《名人与名言》,指出章太炎的错误。章太炎看后就说:“你们说文言难。白话更难。理由是现在的口头语,许多是古语。非深通小学就不知道现在口头语的某音,就是古代的某音,不知道就是古代的某字,就要写错……”鲁迅针对章太炎这个所谓的“保守文言的第三道策”,指出:“因为白话是写给现代的人们看,并非写给商周秦汉的鬼看的,起古人于地下,看了不懂,我们也毫不畏缩。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实是文不对题的。”然后鲁迅又指出了“博学家的话多浅”、“专门家的话多悖”的道理,说:太炎先生是革命的先觉,小学的大师,倘谈文献,讲《说文》,当然娓娓可听,但一到攻击现在的白话,便牛头不对马嘴。”(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名人与名言》《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针对章太炎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变化,鲁迅总结了章太炎的生活道路:“清末,治朴学的不止章太炎先生一个人,而他的声名,远在孙怡让之上者,其实是为了他提倡种族革命,趋时,而且还‘造反’ 。后来‘时‘也‘趋’了过来,他们就成为活的纯正的先贤。”“原是拉车前进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这回还是请他拉,然而是拉车屁股向后。”(鲁迅:《花边文学·趋时与复古》《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章太炎从“拉车前进”到“拉车屁股向后”。对于这一点,鲁迅深感惋惜。
鲁迅从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守旧、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旧民主主义时期,章太炎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上阵打了几个回合,不愧一个革命者。所以鲁迅称颂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他这时写的“战斗的文章”是“贵重文献”,是他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但是正如毛泽东所说:“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无力和世界已经进到帝国主义时代,这种资产阶级思想,只能上阵打上几个回合,就被外国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和中国封建的复古思想的反动同盟打退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因此,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更何况章太炎认为“最紧要的”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即用唯心主义的宗教哲理来启迪群众,用汉族文化的精神来激起人们的种族观念。这种不讲阶级性,只讲种族革命的主张,即使在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中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后,那就更失去了它的意义,而成为不切实际的“高妙的幻想”了。特别是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作为软弱的资产阶级的代表章太炎,也就必然“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在思想上发生明显的倒退,不仅抛掉了早年的战斗传统,在自己手定《章氏丛书》时,把先前的战斗文章全部“刊落”了,而且一头钻进故纸堆,宣扬“读经有一千利而无一弊”。
鲁迅对章太炎的批评是尖锐的、深刻的,但鲁迅在批评章太炎的错误时,并没有否定他在革命史上作出的贡献。针对那些写文章诽谤、奚落、攻击章太炎,自鸣得意、别有用心的市侩文人,鲁迅特别强调,“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至于章太炎晚年的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当章太炎逝世后,有些国民党的市侩文痞,勾结小报,奚落太炎先生而自鸣得意,鲁迅认为那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章太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一生经历剧烈的时代历史变迁,他从参加变法维新到投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先前以革命家现身”到“后来退居于宁静的学者”,从“拉车前进”到“拉车屁股向后”,走过了一条漫长、探索、曲折的道路。作为革命的先觉,民主的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民主,章太炎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强权铁窗,不谋个人私利,不惜自我牺牲。这种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应该彪炳史册。但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章太炎的一生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鲁迅评价章太炎,有褒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既注意章太炎一生前期和后期的联系性,又注意其区别性。既没有因为后期的落后性而否定前期的革命性,也没有因为前期的革命性而抹杀后期的落后性。既没有全盘肯定,也没有全盘否定。肯定,只肯定应该肯定的方面,否定,只否定应该否定的方面。这种客观、公正、全面、一分为二、阶段论和方面论相结合、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
(鲁迅评价章太炎的话未注明出处的,均见《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
※ 作者简介 ※
【程凯华】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原系主任、教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程凯华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