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满腹辛酸一腔泪——忆当年代课教师
(写在教师节前夕)
常在头条看到有人发牢骚,说什么曾经的代课教师,后来转正并退休后,享受着超乎意料高的退休待遇,认为这不合理,云云。言下之意,心里不服。
我说,不必妒忌,您只要了解曾经的代课教师对当时教育事业的贡献,了解他们是如何从满腹辛酸一腔泪的清贫中苦熬着,对事业不离不弃,才熬成正果的,心里就不会不平衡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全国近千万中小学教师中,代课教师几乎占了一半。
他们本来就是社会精英,有的是中学毕业的回乡青年,有的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的是文化知识扎实的复退军人……
他们当年以代课身份,活跃于教坛,在国家教育事业最需要师资的时候,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义勇军''……
须知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发展基础教育(中小学)作为大政方针,这个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没有及时培养出与事业相匹配的师资,只能依靠大量代课教师,去完成这一划时代的宏大工程。代课教师在这个特殊历史阶段,顶起了半边天。
现在社会上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哪一个敢说:他当年在学校,没有得到过代课教师的教诲?哪怕现在成了企业家、教授、专家、领导干部,只要上点年纪,在中小学时期,传授过您知识、教化过您人品的,可能就是代课教师。
但,谁还能记得代课教师当年如何熬过来的?
在正式教师眼里,他们是不入正册的临时工,没有自己能享受的待遇。发工资了,他们被排在未尾或另册,工资袋里的钞票,比正式教师少近一倍,更有那些临时代课者,尴尬地远远站着,待花名册上的人发完了工资,学校出纳或会计才会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张草制的表格,上面写着''临时代课支出'',人均24元。
且领了这个月,下个月能不能继续领,还不一定,因为是''临代''。
校长安排工作,他们课务负担比正式教师重,有的正式教师小病大养,工作得由代课教师去顶。
放假前夕,正式教师心里轻松,可以真正休假了,但代课教师却忐忑不安,心里惴惴的,不知道能否留用,整个假期,一边在农田干活,一边忐忑地等着下学期能不能继续代课的通知。
如果没有消息,就意味着只能继续做农民,“失业”时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人会向自己说。
——大多数代课教师,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中,年复一年地苦熬着……
在当年,如果说教师是臭老九,那代课教师是臭老九底下垫脚石,比臭老九地位更低。因为臭老九能领到国家工资,生活尚有保障,而代课教师连个保障都没有。
在人们眼里,当年教师的社会地位,还不如社办企业工人,代课教师地位更可想而知了。
笔者亲历过这么一件事:1977年参加高考后,我们同批被录取的有位女考生,名叫蒋文汇,北仑大碶人,因为在接到师专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接到被一个地方工厂招录的通知。她毅然决然放弃入学,宁可去当工厂当工人——因为她父母都是教师,由于对当时自身社会地位悲观,也劝女儿放弃好不容易考上的师专,去工厂当工人。女儿从小看着父母亲的遭际,于是就放弃读大学机会。这一令人扼腕的往事,足见当年教师地位之低,更不必说代课教师了。
——现在不知道蒋文汇女士有没有为当初选择而后悔,但愿她过得如意。
在农民眼里,代课教师只不过是穿着干净衣服,拿着粉笔的农民罢了——甚至某些方面还不如自己。因为在当年,知识是不值钱的,农民如勤快些,光是自留地上收益,说不定就有你每月代课工资24元的一半……
代课教师如在本地,早晚得批改学生作业,备课、辅导、家访,很少有时间再去自留地了。农民收工后可以把精力放在自留地上,而代课教师没有打理自留地的充裕时间,作业,家访,哪一样能放弃?
如去外地代课,更意味着你只能放弃了自留地,最多只利用节假日回来打理打理,庄稼得不到及时照料,就会稀稀落落起来……
但为什么代课教师这么执着,几年十几年能坚持下来,我相信绝他们大多数都有共同的心路:十年寒窗,好不容易拥有知识,从而热爱知识,如果待在农村,那怕你学富五车,捏上锄头柄,都无贵无贱,书白读了,内心苦闷。与其长期苦闷,倒不如去代课,至少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也能勉强度日……
况且当时的中小学教育,也不能没有代课教师。
——很多代课教师就是带着这种想法走上代课之路的,代着代着,就有了教书育人的乐趣,渐渐忘了委屈,甚至爱上了这个职业。
这些支撑学校教学的代课教师一熬就是十几年,年年盼转正,年年无希望。他们拖儿带女,拿着微薄工资,对教育事业不离不弃,在渺茫中负重前行……
绝大多数的代课教师,都是这样熬过来的。
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四十年前,数以百万计的代课教师,终于等来了春天,国家以雷霆之势,打出连环拳,发展教育事业,先解决代课教师:
一是高校恢复招生,连续三年允许超龄者(主要是三届生)参加高考,这样,吸纳了一大批代课教师入高校深造。77、78、79级大学生中,来自中小学的代课教师,比例奇高,笔者当年的77级文科班级,几近三分之一代过课。
1980年起,又在高考和中考中对资深代课教师实行政策倾斜,连续特招基础扎实的在职代课教师,其中仍有老三届,学制两年,设点办班,学历大专或中师。这批学员一毕业,因为本来教育经验丰富,迅速成为了中小学的教学台柱,有的还一毕业就走上领导岗位。
须知当年大专或中师学历,含金量是很高的。
但以上两个措施,仍没有完全解决当时天量的代课教师出路,因为剩下的都年纪偏大,但他们业务精良,对教育事业贡献有目共睹。
于是,国家再出政策,经过各种培训,函授或自考,凡符合条件的,分批予以转正(当然,优胜劣汰,实在不合格者予以淘汰)。
这批代课教师,有部分富有教学经验,订了长期在山区海岛任教的合同,为偏远地区教育作过贡献,教育管理部门为他们创造进修机会,使他们具备一定学历后按合同转正,合乎天经地义!
还有许多优秀教师,成为学校教学业务主角已多年。笔者世纪八十年代初高校毕业分配到邬隘中学工作,与优秀的代课教师相处过,这里任举三例:
虞联君,邬隘中学代课教师,化学学科把关老师,每年中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当他教出并考上师范的一茬茬学生成为国家正式教师,而他自己却仍是一个非正式教师,代课已十余年。
邬学忠,邬隘中学代课教师,政治学科初三年年把关,送出的学生成了正式教师,自己却一直只是个代课教师,代课十余年。
郑云辉,北仑大碶高中代课教师,化学学科教学的把关者,送了一届届学生考上高校。有些学生高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回母校成了正式教师,而他自己却仍是编外的长期代课人员,代课已十余年。
这种支撑学校教学的业务骨干,身份却是代课教师,比比皆是!
凭良心说,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倡公平的时代,他们若得不到转正,天理难容!
好在四十年前国家的这一套套组合拳,使苦熬着的代课教师,在经过在职进修,取得规定的学历后,终成正果。
有人说,有些代课教师转正,有点运气,有点后门。我说,有,但,是个例,绝大多数代课教师转正,是凭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付出,是彰显天理,是社会兑现良心和公平!
朋友,了解了这些,您对过去由代课转正的教师,除了敬佩,还说得出他们不配享受相对丰厚退休待遇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