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是太极张三丰的出生地,但这么多年来张三丰历史人文文旅发展并不理想。和平镇不仅有张三丰的家谱、家庙、祖屋、武阳峰、留仙峰、翠云仙峰等各处修行活动遗迹与场所。更有唯一存在,不可取代, 不争虚空,呈展仙宗, 姓氏寻宗,信仰朝宗的张三丰母亲张母何氏墓(仙母墓)和升仙桥。正是百年之前已布局,三丰尽孝仙母墓,离乡布道升仙桥,只待时至众来朝。
大家都知道旅游发展首要是宣传和引流,关键又在于以什么方式宣传和引流,互联的媒介、桥梁、载体是什么。互联信息时代怎样才能让游客自主宣传和转发,进而触动引发媒体明星和主流媒体加入宣传报道是关键。无论再好的策划运行方案也需要有相匹配的载体,这也是道的阴阳两面。文化是商业的精神食粮,商业是文化的物资食粮。
最近成功和火爆的淄博和村超为何能引爆民众和游客自发性宣传与转发值得深思。淄博抓住的也许是人的感恩心,村超抓住的也许是民族情怀与对国足的失望与憋屈,两者都带来庞大的游客、媒体明星、主流媒体自主加入转发宣传的免费流量。
经典模式武夷山“大红袍”一个岩茶品牌文化已融入武夷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大街小巷、一房一铺;与之完全融合,整体到细微都是广告、销售、文化交流、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的产业链平台,茶文、茶旅、茶品融会贯通各地个点,拉动整个武夷山经济产业链,堪称模板。加之大型山水舞台剧“印象大红袍”把原本很空的武夷山茶文化显化、贯通、呈现出来。贵州茅台亦是如此。武夷岩茶有产业人士和消费大军为其宣传,推动整个产业蓬勃发展;茅台有产业人士与消费大军为其宣传,推动整个产业链蓬勃发展;张三丰文化有道家人士、太极弟子、道家信众、张氏宗亲等更庞大队伍弘扬、传播、助力、发展、传承,推动整个传统文化产业链蓬勃发展。
值得弘扬传承的历史人文与文化,首先是能福泽一方,造福世人!
武夷山有大红袍茶文茶旅茶品融合主题,邵武市最有利的是张三丰品牌文化,完全可以依托世界张三丰名气主打大健康主题,推出文旅、养生、信仰、文体、文娱、文产等系列产品。比如农产可先主打碎铜茶、和平游浆豆腐、地道多花黄精等,做成大红袍一样的互动文旅产品。逐步推出更胜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的“和平印象”(以张三丰形象演绎道家文脉、太极、道医、碎铜茶等,还有黄峭人文等素材);进一步组建“张三丰世界人文学院”,培养大量优秀学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直至和平成为中国传统国学文化发展、传承的中心地之一。
华夏名胜古迹例如长城、黄河、三山五岳等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与传承,是我们华夏民族魂之所在,人们前往不只是因为其独有的景观,更因为它们代表我们的文化根源,人们满怀朝圣、寻求文化根源、心灵与精神寄托、精神文化与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文化信仰而来;和平没有名胜古迹,没有武夷山、大金湖类似的自然山水景观,没有坐落在一二线城市周边的地缘优势(一二线城市周边能做得一般性文体娱、体验、休闲等项目,邵武的经济和人流都不足以支撑,单一依托这些项目引入客流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和平是中原文化入闽的唯一要道和发源地。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街,是太极张三丰出生地、世界奇茶三丰茶(神仙茶)唯一产地;邵武地界内:有千年古街、金坑红色教育基地,天成奇峡(小武夷),也是武夷山和泰宁大金湖的交融地。特有的人文、历史、地理优势是很多地方不具备的,就差历史人文等文化内容的转化、显化和融合(转化成产业、商业、产品,产品既是旅游消费品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又起到很好的旅游宣传互动作用)。突出重点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IP,打破壁垒,才能做到游客慕名IP而来。
那张三丰文化在和平的载体和爆点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做到淄博和村超所做到的宣传效果?首先,说说座落在和平古镇旅游中心区域,能与游客零距离接触的仙母墓和升仙桥。据现已70岁以上的张三丰后人回忆,仙母墓位于和平粮站古树下(花梨木),在他们孩童时长辈每年清明都带他们去祭拜张三丰母亲,墓地用石板铺好,墓碑高达2米,只可惜近代新建和平粮站石板和墓碑被破坏,升仙桥也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一把火少了;好在仙母墓还在,升仙桥遗址也在。
图表1 家谱仙母墓记载
图表2 升仙桥与升仙观古迹所在位置
张三丰祖屋和家庙作为三丰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已经基本修缮完成,但家庙与祖屋代表的毕竟还是宗亲文化偏多,刚开始游客不容易接纳与融入。升仙桥和仙母墓就不一样了,作为张三丰的重要历史遗迹,又在和平古镇门户位置,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升仙桥被毁之前桥上供奉的张三丰神像,是在张三丰尽孝道后,从升仙桥下河沿水路离开家乡后不久乡亲所塑,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大家都知道张三丰本人不知所踪,家谱记载家父墓在坎下村龙安寺后山,但现在不知所在,无处可寻,庆幸的是张三丰家母墓家谱有清晰记载,后人祭拜一真延续到近代和平粮站新建时,而且还在和平古镇门户位置,所以,现在首要是恢复座落在和平政府边上的升仙桥(升仙观)与和平粮站内的仙母墓。
华夏歌颂祖国母亲、母亲河等,孝道文化对母亲是特别的敬爱。张三丰又是忠孝神仙,所以,恢复升仙桥和仙母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而且恢复后不仅能让游客在进入和平古镇第一时间就最直观的看到最有标志性的张三丰文化历史古迹,确知张三丰出生地在和平,直接接触张三丰文化,更能得到大量免费的游客自媒体宣传与转发流量,进而得到媒体明星和主流媒体的加入,古迹更是张三丰文化寻根问祖不可缺的至关重要所在。在不破坏文物的基础上恢复两处古迹,加之祖屋家庙,再进一步于张三丰诞辰日农历7月26日开展举办“世界张三丰寻根问祖文化节”,从而使得张三丰出生地在和平家喻户晓,做到老百姓到官方到国际的一致认可和确定。成为和平文旅引流游客的媒介、载体与自媒体网络宣传爆点。
和平镇作为历史人文旅游名镇,张三丰文化自是不可缺席。辽宁作为出生地的热议之地,张三丰诞辰日是农历4月初9,值得一说的是自张三丰到武当山以来就是在农历7月26日过诞辰日。遗憾的是近几年开始有一小部分太极弟子支持4月初9诞辰日,而且势气不小。和平镇作为张三丰的真正出生地,各方面工作已经严重滞后,也可以说现在是迫在眉睫。
升仙桥与仙母墓有关史记:
太极张三丰母亲之墓在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以前称“旧市街”),南门外中宇桥(昇仙桥)的西南侧(董家坪)。“仙母墓”近代遭到破坏,墓碑被埋入现在的和平粮站。当地老人家回忆,“仙母墓”宽有四米多,用石条铺面,非常漂亮,墓碑高达 两米。清光绪《邵武府志》卷之二十八“冢墓”载:“仙母墓 在旧市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康熙中,里人立石碣。”《张氏族谱》卷一《碑志》载:
和平旧市街董家坪仙母碑志
仙人张子冲,和平坑池人,生元末时。闻从樵城遇仙授予丹术,归翠云峰修道,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仙母去世日,仙人自葬其母于此,塚无砖迹,三百年来无碑无碣,隐躍犹存。爰于今大清丙子岁立石于墓。仙踪遗事在人传述,难以悉记,略志所自,俾后人见而生敬仰云。
时在
大清康熙丙子年夏月吉旦同里旧市 敬立
和平镇坎下村坑池张氏家谱:
在“仙母墓”附近有一座“升仙桥”!是太极张三丰飞升之所, 也叫“神仙桥”,桥上供奉的是张三丰的神像,也是和平供奉的第一尊张三丰神像。桥上建有廊亭,绵延几百米。可惜被太平军一把火给烧了。
和平镇的街尾有座桥,明永乐初年被洪水冲垮。
相传,这座桥是南宋时和平坎下村的神仙张三丰飞升之所,故叫“神仙桥”(张三丰母亲的墓地就在桥头)。桥被冲垮后,一度过河的人们只能在搭好的便桥上通行。因为该桥地处交通要道,来往人很多,过桥非常不便,经常有人落水掉到河里。地仙张三丰知道后,就托梦给禾坪一个姓曹的 财主,说是如果能捐金重建此桥,必有后福。
曹财主是禾坪做茶叶、杉木(伦称金筒)生意的暴发户,他家虽有万金,但就是只有女儿,没有儿子。他正想在世多积阴德,修得来生子孙满堂,张三丰的梦正中他下怀。于是,他决定捐二千金作为修桥的资费,并请来他的好友也是生意搭当的陈家来共同完成这项事业。陈姓亦为禾坪的小姓,见禾坪黄、李、十四、邱几个大姓兴旺发达,也想为社会做点公益事业,以求家族财丁两旺。曹财主的话,与他一拍即合,也愿出重金,参与修桥,并把头脑聪慧的大儿子交给曹家,当曹家助手,筹谋修桥之事。
当时的禾坪居住着几家大姓,他们的族大,过桥的人多,听说曹陈两家小姓要来修桥,觉得很丢面子,他们也积极筹款建桥,为了由谁来建桥的事,几个大姓人家又互不相让,最后还是里胥(里长)出面维持公道说:以谁请的造桥师傅最好,这桥就由谁家建造。曹陈家一听,漏夜派陈家青年到建昌府找到了建万年桥的师傅,该师傅马上派高徒跟陈家青年来到禾坪。高徒一看,马上拿出设计方案,讲得里胥点头称是。所以建“神仙桥”的任务就由曹、陈家来担任。禾坪几个大姓也就认了,并且也动员家族捐了款。
大桥经过两年的修建,终于建成了。在这两年中,陈家青年也成了曹家的入赘女婿了。正当乡里欢天喜地庆祝新桥落成时,曹家也漆了一丁。为了表示新桥安泰,曹家就把这孩子叫做泰。因为陈家青年入赘曹家,名字就叫曹泰。曹泰自幼聪明,三四岁就能背《三字经》,五六岁就能背《大学》,长得一表人才,性情刚强。有大志,少年就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条自律自己,立志两做上官均第二。曹泰善为文,通典故,指画历代治乱得失有卓识。年纪稍大,进入邵武府学就读,又崇拜李纲,认为邵武是出乡贤名宦的地方,自己也要象李纲那样,忠义为国。明永乐二十一年乡试,曹泰中举(相传为解元,但《明史》上记载这年福建解元为尤溪汪凯)。宣德二年会试,曹泰中进士,任安庆府学训导。正统初,提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实现了他要做上官均第二的计划。上官均四为御史,皆有美名,而曹泰三为巡按,亦皆有重名,不久升为大理寺右少卿,右佥都御史,不久改为左佥都御史,几年后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
相传, 曹泰宦海生涯,时时与张三丰有关。曹泰在任四川按察史时,曾被人诬陷,被打入大牢待斩,还有一次是守紫荆关失守论死,两次遇难,都得到张三丰梦中指点,写信找人相救,方化凶为吉。曹泰的最高目标是想达到李纲的相位,但就是仅在咫尺之近.他曾多次祈梦,.欲梦见张三丰,想问个究竟,终未果。后听道人之言,改曹姓为陈姓,欲腾达,也未果。后人析曰:“曹陈家德修多深,然果亦多大不能强求也。”
神仙桥出陈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八里十乡,一时,邵南地区乃至整个邵武府,修桥之风盛行,邵武历史上许多桥也都是那时修的。最有趣的还是人们把眼睛盯住神仙桥,此桥只要稍有破损,就有人及时地修补。明朝末期,禾坪一宁姓人家,为了氏族兴旺,还在桥上翻盖了廊屋,神仙桥由露天桥变成了风雨桥。桥中央还设立了神位,塑了张三丰的像。宁姓家人一代传一代地为桥屋进行修整,神仙桥好像是宁家桥似的。相传,宁家的付出还真得到了回报,在清乾隆元年宁家还真出了个进士宁士璋,宁家很高兴,不久还把桥重建一次。这次重建达十丈长,两丈宽,在桥的一处,还刻上了宁世建重建的碑文。民国时,李屏山重建,改名叫“中宇桥”。
该桥被外界传来传去,越传越神乎,老远地方的人都跑来祭桥神。在清朝后,年年都会举行桥会,来桥会的人要“走桥”,要在桥上走三十个来回,变成禾坪的一大景观。直到解放后破除迷信时,才逐渐消失。后因公路要从此处经过,原来的桥拆除,张三丰母亲的墓也被毁,建成现在的公路桥,公路桥就不再叫神仙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