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周家寨
作者/惠武
1. 天开泰基造福地
说起周家寨,可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毕竟他身处山区过去很偏僻。正因为偏僻,才使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周家寨,就是如今的周寨社,现在是新窑镇周寨行政村的所在地。民国之前叫做周家堡(一说叫周家寨堡),民国十五年后称做周家寨子,是一个距今约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
古老的周家寨子,位于崇信县西南黑河流域中段、北距县城不足四十公里、南距陕西陇县不足三十多公里、彬(县)华(亭)(崇大)公路新窑段一个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
发源于关山东麓陇山山脉的黑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河面宽阔,水势浩荡,波涛汹涌,千万年来沿山形河谷冲刷,形成了一个流线型的S形后,傍村而过。由于受河水的冲积而形成的滩涂,使周家寨子的地形在黑河南北岸的S凹部积淀成左右两块平整而宽阔的淤积滩地。就是这两块大而平坦的淤积滩地,形成周家寨子与上(戚家川)下(赤城川)河套滩地基本隔断的一个比较独立的盆形地貌。
周家寨子能够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一个独特的盆地,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所构成的自然形态。在周家寨子东面受北(银洞山)南(金洞山)两座山峰的夹持和地质断层的隆起拱卫,伸展至沙石咀形成了一个宽度在百米左右的河床岩谷;而在大约一公里的黑河上游河谷,又由于山体岩石的突出,限制了河水的冲刷,则成为周家寨子西部与上寨子村的天然边界(这里主要指的是村域而不是地域。若是地域的话,东过砂石咀,西过小河湾都有周家寨的土地)。
假如把傍村而过的黑河和左右两块淤积的滩涂地组合做个形象的比喻,那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形态逼真的太极图。
具有鬼斧神工、天工巧成之毓秀的周家寨子,在这个太极图的东西有山体峡谷作为隘口界线,南北有安沟梁与香子沟山作为屏障和靠山,自古以来就成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和纷争的安定静谧的水草丰肥之地。也可以说是一处幽静祥和的温润聚福之地。
数千年来,一代代周家寨子(周家堡)的人,就在这块富庶而幽静的沃土福地上勤勉劳作,繁衍生息。一步一步从荒蛮时代,走到了大同和谐的祺祥盛世。不得不说,周家寨子的开基先祖,是一位非常善识地理的大智之人。
周家寨子的先民是哪一支氏族,何时在此立足建堡扎寨,拓土为田,休养生息的,由于民间没有文字相传,已无从考籍。官方县志中,虽有周家寨的提及,却并无氏族起源的记载。
但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基建中,周家寨北面的香子沟山和河谷滩地上挖出的大量墓葬物品和陶罐陶片,以及原赤城煤矿于八十年代初建矿掘进,修建宿办大楼的过程中,在寨子东边两处荒地平台上,挖掘出众多的无主墓群枯骨和墓地中的陪葬陶制品等,还有黑河南岸新寨煤矿东边的印子山悬崖峭壁上年代不详的石拱寺石窟遗迹都可以说明,这里在久远的时期,就已经有人聚居。
当时,出土的青灰色的陶罐和部分墓葬品,被县文化馆(当时崇信博物馆还未成立)带走鉴定收藏。其中有一枚经鉴定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的“西周青玉环”,现收藏于崇信博物馆的展橱中,见证着周家寨子(周家寨堡)悠久的历史。
因为周家寨子临近甘陕交界,距西周发祥地的渭水宝鸡只有一百四十多公里的路程。从地缘关系来说,周人的活动足迹和影响范围,到达黑河流域是在情理之中的。另外,据从宝鸡出土的唐代石鼓文中所提地名“汧”(今陕西省陇县)与“鹵”(在崇信县出土的墓葬陶器上戳印“鹵市”字样,而“鹵”据考在那时就是崇信)【引自崇信县博物馆馆长陶荣语】。都属于秦地这一事实(秦距西周大约五百年左右),那么,和陇县相距只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在黑河之畔的周家寨子出土了西周的文物,同样足以证明,在这件文物埋藏于此地的前后时期,周家寨子的先民就在这里建堡立寨,开基拓土,栖息生活是有依据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两千三百多年前的秦始皇在赤城游猎筑城驻驆的时候,距赤城三公里黑河上游的周家寨子,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寨堡。有了寨堡的存在,就一定有这个寨堡的主人。那么,居住在这个寨堡里的主人又是何方氏族,他们的后裔如今又在哪里呢?
2. 岁月演绎坤势新
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多重因素的叠加,周家寨起初的住民以及后裔已无从考证。单就近代以来,根据周家寨现在世的一些老人根据他们的父(祖)辈的传说以及记忆中个别老坟中的印记,结合民国十五年重修的崇信县志同治年间历史事件的记载,可以梳理出较为清晰的周家寨近代住民的衍生脉络。
根据老人们的传说和县志的记载,周家寨子除过现有的朱姓,张姓,周姓和王姓与彭姓以及袁姓等十几个姓氏而外,历史上还出现过林姓,虎姓和陈姓,冷姓与蒙姓等数个已经消失的姓氏。
周家寨子远古的名称同样无从考证。但通过查证已知,这个村庄近代的名称叫做周家寨堡或周家堡。之所以冠以周字又相延为周家寨子以至现在的周寨这个名称,这是与周姓氏族的衍生有一定关联的。
历史的演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推陈出新,新陈代谢。那么,在这个出新和代谢的过程中,就一定使有的物质会沉淀以至消失,有的物质则会随势而生,沐光而华。同样的道理,人类,作为一个有限生物的载体,在乾坤变迁更迭的跌宕中,也会随势而生,随势而终。孟浩然的千古绝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是最好的诠释。
就周家寨子的名称起源而言,在原住民的衍生代谢过程中,虎姓和林姓等其他氏族逐渐衰弱没落或者迁往他处。朱姓可能初来乍到,其他姓氏族单户弱;周姓则门户兴旺,成为这个村寨的主导者,进而命名或改称村寨为“周家寨堡”,名正言顺,顺理成章。
周家寨堡这个名称不是几代人叫起来的,他是经过数代人甚至更早的世代流传下来的。
纵观整个周家寨如今居民的姓氏来源,包括周姓和朱姓在内,都可能不是这个寨子的开基者的后裔,他们大都是从外地先后迁徙而来的。比如,如今占寨子绝对多数的朱姓氏族,就是从平凉经铜城,一路辗转到新窑后,其中的一支才到周家寨堡这个地方定居下来,繁衍发展成如今周家寨子最大的户族;仅次朱姓户数的张姓和周姓与王姓、彭姓,信姓,袁姓以及几户回族等姓氏户族,究其根源,同样是分别从崇信或其他外乡迁移到这里定居下来的。
以上的梳理,只是周家寨子氏族衍变的大致勾画,并非准确的结论。因本文的重点是反映周家寨这个村庄的演绎变迁,而顺带以氏族来说明这个寨子前后住民的构成变化。所以,氏族的孰先孰后,不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
物换星移,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演变,三千多年的周家寨堡,和它曾经的主人一样,同样发生了几次更名迁址的挪移变化。
昔日的周家寨堡,并不是如今坐落在黑河南岸、地名为东湾与安沟口那处高房亮瓦,排列整齐,豁亮通达,气象兴盛地这个村庄。如今的这个村庄叫周寨新村。它是本世纪初,因煤矿的采动塌陷,把原来位于黑河北岸处于塌陷区的周家寨子(周家寨堡)整体搬迁到这里的一个移植体。而搬迁后的周家寨子原址,现在被复垦植被,成为彬华公路两旁的绿化区。
正真的周家堡(周家寨堡)原址,就在黑河北岸大槐树咀的堡子顶下一排破旧的窑洞那里。这排窑洞的顶部,有一个已经坍塌的土堡,这里就是周家堡(周家寨堡)的起源地;而周家寨子的原址,则坐落在北岸礁岩之上至堡子顶的山脚下马车店这一区域。这是因为,随着氏族的增加和户族的分支,槐树咀的穴居窑洞已无法满足户族繁衍的需求,遂在山脚下筑墙扎寨,造屋建房,以供族人或后迁入的人口栖息生存。
周家寨子传统的房屋为泥坯平房。修造这种泥坯房,以黄土夯筑墙框,在墙框上面用木料横架棚梁木椽,木椽上面覆盖荆芭,最后在荆芭上覆以草泥再用陶土覆面压瓷,达到封水防漏的目的。因为周家寨子四周多为沙砾岩石,除过槐树咀那里已掘成的窑洞而外,其余用于切掘窑洞的黄土位置极为稀缺。唯一的住宅建造,只能采用泥坯平房这种方式。
所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凡每一个从崇(信)大(弯岭)公路上穿寨而过的人,都会看见公路两旁至黑河北岸一带,一片片,一簇簇像火柴盒一样平顶方块、低矮灰色的泥坯房,凌乱地撒满公路两侧。这些泥坯房里面,最为显眼,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紧靠公路北侧、大涝池西边的马车店。
周家寨子的这个马车店是很有名的,它是周家寨子的象征。马车店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一口水井是住店人畜唯一的饮用水源。宽敞的大院东面排房供宿客住宿,南北和西面的房子,大都是供住宿的马车饲养牲口和仓储之用。及至到了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周寨大队举全大队之力在周家寨子修建梯田的时候,这个马车店又成了全大队修田整地人员的住宿点。
3. 地灵人杰续新章
说起与周家寨子有关的梯田建设,就不能不提起周寨大队已故的老支书王有周这个人。
王有周,也是周家寨子人。别看他大字不识一个,可他是这个寨子里横空出世的第一个名人。民国十八年,年幼的他从陕西逃荒流落到安口镇(窑头镇),后来,经人介绍入赘周家寨子王姓为婿。六十年代,他就任周家寨子生产队的队长(现在的社长),尤其是就任周寨大队的大队长(现在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期间,主要的精力就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昔日的陡坡荒屲修成了保墒保水的水平田,为此做出了卓越的成就。这在当时的全省之内很有影响,曾一度有“远学大寨,近学周寨”的美誉,被上级树立为农田基本建设的标杆和样板,受到连年嘉奖,省政府(原来的省革委会)甚至还奖励周寨大队一台大型拖拉机。他本人更是誉满陇原,远近闻名,先后获得省级劳模和县委委员等殊荣。这是他为改善民生大计,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烁金建树。卸任后,他又领衔筹办赤城乡煤矿,建成投产之后,乘着国家能源开发“有水快流”的机遇,即着手建办了他自己的、也是全市仅有的私有制煤矿。他的煤矿建成投产,取得效益后,又出资新建了周寨小学教学楼,一时声名鹤起,又成陇上美谈。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升了周家寨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增加了社员的劳动日值和分红收益。时至今日,周寨社的村民仍在享受着当年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红利。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因为,当年周寨大队所辖七个生产队,当其他生产队的劳动日值一直徘徊在几分不到一角钱、小麦亩产只有一百多斤左右、一日三餐唯以秋杂粮充填肚皮的时候,唯独周家寨子的社员劳动日值连年在一角至两角钱之间,小麦亩产竟达到四五百斤(现在已跃升到八百多斤),隔三差五总有白面馒头改善生活!这在农业社大集体时期和山区干旱地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就是老支书带着社员干出来的。更是他留下福及子孙,利泽后代的宝贵遗产。
周家寨的富庶和丰袤,不仅体现在地势条件的润泽厚馈方面,而且体现在丰富博厚的地下资源。自从周家寨煤田勘探储量揭露后,境内赤城煤矿、新周煤矿和新寨煤矿以及相邻的新安煤矿和原凈石沟煤矿的相继开建投产,拉开了煤炭资源大开发的序幕,由此带动和助推了周寨人的致富步伐。因煤致富,由煤起家的新一代周寨人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
走进新世代的周寨人,以农为基以煤为业,但不守成于农,更不拘泥于煤。他们发奋图强,勤于创业,已经活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务实奉献,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这当中不仅有省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和企业精英,更有政界新秀和行业翘楚。其中最富成就的,当属周家寨的新一代名人、如今春生房地产的老板周春生。有关他的辉煌业绩,可另章呈述,亦可见阅相关的事迹介绍。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日月依旧,山河维新。三千多年前的周家寨子,像一棵历尽沧桑的古树,从远古时起,扎根在这块太极图腾的风水宝地上,世纪轮回,周而复始。吸吮着滔滔黑河的温润滋养,沐浴着祥和世界的日月光华,荫庇着一代代周家寨子的人从混沌羸弱走进文明盛世,从离乱积贫迎来祺祥福瑞。如今,又伴随着周寨人在新的世纪里,逢春勃发,绽放生机,续写着新时代周寨应势发展的新篇章。福佑着斯民后代在这块富矿热土上过上美好幸福的亦农亦工,亦乡亦城的富足祥泰的新生活。这是生于斯,居于斯的周寨人赖以尽享的福利保证,也是他们世世代代值得自豪的优渥源泉。
注:余与是寨,同村异社。信手涂鸦,似有居客为主,越俎代庖之嫌。奈因余自出道维生,凡三十余载,捐力于斯,情之所系,视之故土。虽去经年,愫念依然。今见古寨搬迁殆尽,影迹皆无。感慨系之,遂拟文以纪耳。
拙文虽成,难掩瑕疵,唯望诸君,厚涵则之!
作者,惠武,笔名,崇文,甘肃省崇信县人,煤矿退休。《首都文学》《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中国诗歌网》《都市头条》认证会员。作品刊登在多家平台杂志并收录在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