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那些渐行渐远的阿四阿五阿六阿七…
现在乡村的阿四阿五阿六阿七都已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了,五十岁以下的基本没有这种人了。让我们先来回忆四五十年前几个场景吧:
场景(1)
''阿六,你妈捎来口信叫你回家吃饭喽——''
小时候玩耍时,有人老远喊,但正在追逃的十几个小伙伴,没有一个停下来,因为其中有三个''阿六'',叫谁呢——大家玩得兴起,谁都不认为叫的是自己。
''立义阿六,你妈叫你回家去吃饭!'' ——这一次来人冠着名叫了,小孩中终于有一个无奈地停了下来,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大家……
场景(2)
干活时,有人在田埂上带来队长口信:''阿七,队长叫你去卖夜谷——''(双抢期间夜间交公粮)
干活的人们都停了下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因为干活社员中有''文明阿七''、''小义阿七''、''善惠阿七''……田埂上的人,到底叫哪个呢?
''哪个阿七?''——终于有人问。
''文明阿七。''传口信的终于意识到自己忘了加名字。
于是,那个叫文明的阿七马上停下手中的活,拿起扁担,朝晒谷场走去……
场景(3)
有个做媒的,因为忘记了所托者名字,只记住了叫''阿五'',相亲时传错了话,弄得几个''阿五''心里像有小鹿在蹦,以为自己托的媒人为自己物色到对象了,但又不敢贸然去应,红着脸你看我看你的,结果闹出喜剧性笑话。
也有女方托媒人私底下来了解男方时,往往张冠李戴,此阿六当成了彼阿六,阴差阳错,差一点查错了人配错了亲
——媒人从此吸取了教训,做媒时一定先记住名字,不能笼统只记住阿几,才避免了节外生枝。
场景(4)
十几岁半大孩领着三四岁幼童一起玩。
玩得兴起吵架,小的躺在地上耍赖皮,大的只得“小阿叔”、“小阿舅”地哄着叫,大的比小的小了一辈,赶紧向小的赔不是……
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我所在的生产队共四十几户,大家朝夕相处,我都非常熟悉,笔者也弟妹五个(其中一个夭折),当时多子女家庭比比皆是,全队大人小孩中,有16个“阿四”,13个“阿五”,9个''阿六'',5个''阿七'',也有两家生了第八个,但不叫阿八(大概阿八与阿爸易混,所以乡村没有叫阿八的)。这些阿四阿五阿六阿七甚至老八,有的已成年参加了劳动,有的尚小,是预备劳动力——反正全生产队的老幼人口中,阿四阿五阿六阿七屡屡是,见怪不怪,谁都觉得很正常。
看到这里,有的看官可能一头雾水,我再讲得明白一点。我所在生产队共40几户,有4个以上孩子的至少16户以上。16户中,5个以上的13户,6个以上的9户,7个以上的5户,8个以上的2户。全生产队每户平均有子女4.1个。
4.1个,什么概念?现在每户几个?
多子女农村人家,习惯上以子女排行称呼。孩子一出生,取的名似乎是只为报户口或上学准备的,平时习惯以排序呼名,前面加''阿'',叫起来亲切顺口,阿五阿六阿七,易叫易辨认,骂起来更方便。子女间互叫,大叫小,与父母一样,小叫大,去掉''阿''字,排序后加个''哥''或''姐'',例如,三哥,四姐。
可生产队人多,只叫“阿几”易混,于是叫法又不一样了,往往在前面再冠个名,例如:''锡成阿五'',''忠辉阿六'',''华义阿三''…… 按理说叫了名后不必再跟“阿几”了,但乡村人叫惯了,略不了,''阿几''仍是中心词,名字只是用来修饰的,意在区分是哪个“阿几”,免得指向不明——略了“阿几”,反而文绉绉,显生分,人们不习惯。
还有一种加以区分的称呼是''阿几''前加上身体特征或个性或住所,具有调侃味,,例,''长脚阿四''、''癞头阿五''、''小花脸阿六'',''后屋阿七''……听者马上能领会指的是哪个。
多子女的家庭,生活负担重了怎么办?
孩子的祖父母尚健在的,本着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家务操持和照顾第三代自然会分担去大部分。只要儿媳不停地生,公婆就不停地养第三代,直到自己真正老得养不动了为止。
子女多的家庭,大家似乎也麻木了,全家八个人吃的,变成九个或十个人吃,无非只是多放些碗筷。不夠吃,锅里多放些菜,多放些杂粮,甚至多放些水,日子照样熬着过。尽管孩子们面黄肌瘦,但只要活着就好。
至于穿衣,农村从来就有''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烂阿四''的规律,如果有了阿五、阿六、阿七、阿八,循环下去而已。
多子女家庭子女间很热闹,农村有顺口溜:''白天吵羹汤,夜里吵眠床''。说的是白天因人太多,大人把桌上的菜分给孩子们,往往引起你多我少的争吵:晚上三四个孩子一张床,孩子们争床上地盘大小。
当年好在凡生出来的孩子,生产队就得分给口粮,到十四五岁,参加劳动后生产队就得给工分,所以,生孩子成本很低。人们没有止娠措施,一个接一个地生,有的人家对子女取名也很有意思,都带善字,寓意美好,例,善娥、善娣(意蕴下一个带来男的)、善德、善祥、善飞、善海、善惠,本想到此为止,结果又怀上了,生下来取名善多,意思是“多余”了,但既来了,就让他“多”着也罢,口头名就叫“阿多”。于是这一家共有子女八个,其乐融融。
但家庭子女一多,也确实对社会家庭产生了极大压力。一是严重稀释了生产队收入,人均口粮被降低;二是家庭子女一多,负担重,孩子提早辍学参加劳动。当时农村小学,适龄受教育儿童近半在小学时期就辍学;不到一半人升初中,中途又有一半因家庭负担而辍学。这样,本来有读书天赋的人,为了自己弟妹,不得不一辈子成为农民,严重降低了人口素质。
家庭子女一多,也出现了辈分错位的有趣现象:
一种情况是生育间隔时间两年以上,当生第七或第八个孩子时,老大老二已成年,就成了照顾小弟小妹的''保姆''。大姐姐大哥哥抱着小弟弟小妹妹,不知情者当误以为是两辈人。
另一种情况是,老大老二也成了家,且孩子也十几岁了,而奶奶或外婆的仍在继续生娃,于是,出现了岁数大的辈分低,岁数小的辈分高,只能在称呼上加个''小''字,例如,小阿叔、小阿姑、小阿舅、小阿姨。这种现象,在五六十年代比较普遍,常出现外甥抱小娘舅,侄子领着小叔叔玩的情景……
了解了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育现象,就能理解中国人口由1950年的五亿,到70年代末的十亿多的原因,从而也能侧面理解当时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只不过计划生育实行得太过头,现在又有必要予以修正罢了。
四五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大相径庭了,即使在鼓励人们生第二胎第三胎,但过来人耳熟能详的阿四阿五阿六阿七甚至老八,已经渐行渐远,永远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