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由鞠闻天老师点评二件临帖作品
1.吉森森节临《曹全碑》
2.郭建峰节临《张迁碑》
点评老师
鞠闻天,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疆印社副社长,满洲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委会委员,青少年书法报编委。
1.吉森森临帖作品
评语:
这件隶书作品写得很规整,用笔也较干净,看来作者下了不少工夫。
《曹全碑》总体上感觉隽丽,温文尔雅,不激不厉。结字上扁平而舒展,布白匀称,收放自如,上紧下松;点画温润而不失骨力,柔和而不失刚劲,纤美而不失沉雄,干净清爽,精致生动。由此看来,吉森森这件临帖作品则刚劲有余,柔韧不足。迟涩有余,畅快不足。稳健有余,灵动不足。建议临写时,多注意轻重提按之变,迅疾迟涩之异,注重加强书写性,率意性,灵活性、自然性的表现。
我们临帖学习,一定要学会观察,重视字形的准确性,一定要注重书写性、节奏感、力度和神采的体现。所以我们不能因追求形似而忽略了精气神的表达。正所谓: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语)。深悟此语,定能探得书法之堂奥。
2.郭建峰临帖作品
评语:
这件《张迁碑》的临的比较有意思,张迁碑的趣味性表达出来了,起收笔的变化处理得也不错,拙味也很明显,这是很难得的。但有的笔画起止过于单调,结构不规范,随意变形夸张,如“既”、“君”等,有失隶书的古雅。
厚度要加强,体现厚重线质的表现。这就需要运用中锋行笔的同时, 充分理解行笔过程中的“涩行”, 其目的就是要在笔画中注入内蕴的力量。厚度有了之后那种拙味和趣味性会更足,去体会逆锋顶纸的“涩”感。
张迁以方笔为主,《张迁碑》用笔以方起方收的铺毫为主, 但方中寓圆。虽以铺毫为主, 但并非一笔铺按到底, 而是笔画中段常常换势, 按带夹提, 沉实中带有灵巧。
另外,行笔速度上可注意快慢的变化,以涩进为主,使笔画产生屈曲的古涩金石味道。起收笔上也注意稍有变化,不可过于雷同。运笔快与慢结合好,增加作品的墨色变化。
建议作者深入读帖、临帖,补上规范、正统隶书这一课,不要临帖少而创作多,否则离正途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