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与呼之欲出的延迟退休
全兴
9月10日,本是一年一度的感谢师恩节,可风头却被一则万众瞩目的消息抢占了。这则消息就是举世注目的延迟退休方案,正在按程序被进行审议和表决。
按惯例,渐进式退休方案大概率会被通过。
尽管延迟退休被旷日持久地被关注,但阶梯式、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最终会以最大公约数和最小争议而获得认可。
延迟退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阶梯式、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方案是一种必须的现实的次优选择。
支持延迟退休的一方理由很充分。一是缓解了劳动力供给的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供给总量可能减少,延迟退休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供给。二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现行退休年龄相对偏低,适当延迟退休能使工作年限与寿命更加匹配。在老有老养、老有所医的同时,使老有所为与时俱进。三是增加养老金水平:继续工作并持续缴费,将增加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同时工作年限延长也会增加个人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四是发挥高技能和高知人才作用:适当延长高技能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年限,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且他们的健康状况通常允许延迟退休。例如对于女性高级知识分子群体,55岁可能正是事业出成果的时期。五是不挤占年轻人就业空间: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分层分类结构,大龄劳动者与青年人就业岗位的替代性不强。随着经济发展,青年就业有广阔空间,而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职业。
支持延迟退休一方可谓是有着确凿无疑的证据,坚实有力的证据支持,无可辩驳的证据基础和充分且确凿的证据体系。
而不支持延迟退休的一方也是据理力争。一是影响年轻人就业:担心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延迟退休会使年轻人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增大。被指与年轻人抢饭碗。在姜还是老的辣的领域或岗位,现在仍在发挥余热的大有人在,这是不争的事实。二是大龄劳动者就业难:部分企业在招录员工时对中高龄人员不太友好,这可能导致大龄劳动者更难找到工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原先4050就业难现象仍然存在,现在50岁、55岁和60岁仍是阻挡人们就业的三大门槛,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协理人”这个群体,被单位协理后,成为一个弃之可惜,留之不用的鸡肋现象。三是个人利益受损:有人认为延迟退休会缩短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且对于工作强度大、收入偏低的人来说,可能更希望尽早回归家庭。四是家庭照料和个人生活受影响:例如部分人退休后需要帮忙照顾孙辈,延迟退休可能会打乱家庭计划。过曾经规划好的含饴弄孙的美梦又被打破。
尽管如此,当阶梯式、渐进式的延长方式取代一刀切的方案后,当自愿赋予人们最大选择自由权时,符合实际的延迟退休方案将被人们接受。
在大家众说纷纭议延迟时,一个群体被忽视,我们不得不沉思。这个群体就是农民,虽然他们与工人一样是我们政权的坚实基础,更是国强家富的基石,他们被抽象化后被赋予人民就是江山的崇高地位,有时被俗称为老农民,他们常常是老百姓的代名词,尽管他们打江山时很性,但在江山被打下后,成为百姓。他们默默无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耘着,无论寒来暑往,无论风雨冰雪。他们从未偷懒过,但他们从未因此而出人头地。他们是我们家园中的最大群体,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在满网热议延迟退休时,他们无语而又无奈地倾听着。想想自己的身份,想想自己的职业,想想自己的待遇,只能无言以对。
想想也是。
关于退休是这样被定义的:退休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劳动者因年老或因工、因病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
可老农民那天那月那年不劳动,终年劳作,积劳成疾,病不起,伤不起,痛不起,但他们到死都没有退出工作岗位。查遍国家有关规定,从没有关于农民退休的规定,更别提延迟退休了。
退休制度是这样被定义的:退休制度是国家为公务人员工作到达一定年限后,按规定退出公职,享受一定待遇以终养余年的制度。这一制度旨在避免公务人员因年老力衰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同时为公务人员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退休制度的实施包括退休原则、条件、待遇、审批手续、安置管理等规定,是人事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来,一个公务人员的界定,让农民与退休制度无缘,他们只好在希望的田野上奋斗一生。
可查的有关退休制度有《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
工农联盟,此时因这些制度而相去甚远。
农民对于干部更是可望不可及,不过有时这两者还缠缠绵绵。农民和干部总是在“人民的公仆”和“百姓的父母官”摇摆不定。让农民忽而高大上,忽而被无视。
尽管法定退休年龄规定如下:男性干部、工人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尽管有法定退休规定,可在田野里,超过60岁的农民仍在超过国家规定的年龄“违法”劳作。从这个角度说,他们可是延迟退休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探索者。
尽管国家退休制度和规定有个此外的情况:“此外,个体工商户业主、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合同制和乡镇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也有所不同,具体规定依据国家和省对企业女职工的规定执行。这些规定确保了不同类型劳动者在达到一定条件后能够享受退休待遇,保障其晚年生活。”
众时寻她千百度,仍未找到农民在何处?
这让我想起了那二首耳熟能详的《悯农》诗: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罢三思,这位悯家的李绅在他27岁中进士后,就开始了沉浮的官宦生涯,晚唐时期著名的“牛李党之争”几乎伴随了他一生。最后还在公元840年入京拜相。
但当了官的李绅,再无悯农之心,生活开始变得奢豪起来。他变得贪图享受,时常花天酒地,一顿饭往往能吃出天价。史书记载,他一餐饭可以耗费几百贯钱。在唐朝普遍一贯钱等于一千文钱,可以大约买250斗米,相当于现在780公斤重,一顿饭花费几百贯钱,可以养活多少寻常百姓,其奢侈程度可想而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李绅特别爱吃鸡舌。相传他每餐都要吃一盘鸡舌,要活宰三百多只鸡。一顿饭后院子里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其悯家诗形成鲜明的写照。
如果对李绅还未能理解,读一读李绅的好友刘禹锡的《赠李司空妓》,在明白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后,对真实的李绅会有一个更多角度的认识。
赠李司空妓
唐•刘禹锡
高髻云鬟宫样妆,
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
断尽苏州刺史肠。
当年的刘禹锡有幸受李绅邀请去参加他主持的宴会,被宴会的豪华排场所震撼,当即写下了描写了当时的奢华情景以及歌伎的美丽。
作为正常人,读此文可能稍有羞愧之心,但此时的李绅己经不是当年写《悯农》的李绅了,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乘兴把这名歌伎送给了刘禹锡。“司空”是当时李绅的职务,故称李绅为李司空。而“司空见惯”就由此而生。
读罢两首《悯农》和《赠李司空妓》,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
是的,当一个个通过鲤鱼跳龙门走上领导岗位的“司空”们,在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时,“司空见惯”会让他们悯农吗?当延迟退休与农民无缘时,有谁会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