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从历史的维度和文化的坐标而言,四会是慧能的蛰藏之地、《坛经》成就之地、佛教中国化发祥之地。
“六祖革命”成就《坛经》伟大实践
——从樵夫到宗师的历程
严灯辉
日前,电影《慧能前传》上映了。十年磨一剑,终修成正果。影片主要讲述禅宗大师六祖慧能(惠能)出家前修行的故事,“怀止会藏”智修佛果,被誉为“六祖革命”,是佛教中国化、大众化(平民化)、现世化融化演进转化过程,是成就《六祖坛经》的潜心修行和佛教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极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性。《慧能前传》运用了直叙、倒叙、插叙等手法,从时间脉络先后看,新州(今新兴)出生贫寒为樵夫,黄梅东山寺学法为厨工,怀会蛰藏为平民。戏份侧重“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主要在怀集鹰嘴岩、四会营脚村期间布施修行。从言语、画面、情境叙述中,感受了历史积淀和文化厚重,表现出慧能极强感知力、极高认知力和极具智者的慧根与天赋。一位智者、一个文化巨人、一代佛教宗师的步履在大唐徐徐而来,路漫漫其修远,隐遁猎伍修行,标记禅宗历史之起点,灼耀中华文明之火种。穿越千年,六祖禅学思想和哲学启智,深深地影响到当代人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是佛教的一种巨大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转化,“禅”甚至成为了“佛教”或者“佛学”的一个代名词,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穿越疆界,六祖禅学思想、哲学智慧,从岭南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其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影响极为深远。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说基督教吸收了很多东方宗教的形式,主要就是指禅宗。六祖思想充满辩证思维,在哲学上贡献很大,把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了高峰,要比贝克莱早一千年。穿越畛域,六祖跋水涉山从樵夫到宗师,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将佛教的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慧能是禅宗祖师、文化巨人、哲学大师,消化融合外来文化,强化儒释道一体,构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老子孔子并列,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世界十大杰出思想家之一。《坛经》记载慧能在营脚扶卢山藏居十五年,佛理开悟,圆通知行,标识禅源,经典标志。从历史的维度和文化的坐标而言,四会是慧能的蛰藏之地、《坛经》成就之地、佛教中国化发祥之地。
原六祖古寺刻着“嘉庆十四年季冬吉日”的花岗岩石柱,现藏于四会市博物馆。
大众性。影片表述方式从平实中见有力,在平凡中见伟大。慧能有两个标志性身份,一个是南方来的蛮人(猲獠),另一个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恰恰是这两种身份,表明了坚定大众立场,决定了与精英阶层决绝的态度。与五祖弘忍对话,鲜明了当“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心无杂念,何来打杂?”不论身份还是对话,慧能深刻感触社会底层苦厄,感知打破阶层藩篱使命,与弘忍对整个社会深刻洞察认知是一致的,可谓是师徒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时,也表现出慧能的佛性慧根出类拔萃。因而安排做一些舂米等杂工,将慧能保护起来。站在大众立场,拆掉寺院高墙,争夺民众自主,动了精英阶层的奶酪,当时是逆天大罪。腰石舂米劈柴担水皆能悟道,将本身藏入山野,将教理化入大众,将独立人格与崇高觉悟植入山间乡野的广阔天地。“逆天之罪”可能将宏愿扼杀在摇篮之中,甚至带来危及生命之祸,决定了慧能需要艰苦的隐藏和圆通的修行来完成使命。在作谒“比武”中,慧能大胆以辩论式作了一首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在新州听懂《金刚经》已为觉悟,作谒则实证顿悟而非渐悟,从慧根佛理乃至立场,得到弘忍充分认可和信赖。把佛理立场公布于众将及至险境,慧能舍身作佛,将大乘佛教化入下下人中,正是大众观直接有力注脚。五祖弘忍见之不妙,需速传佛法,以杖击地(坛经记载舂米时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为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佛法。弘忍面授慧能密传衣钵,嘱咐“不宜速说,佛法难起。”“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弘忍审时度势,预判了佛教平民化时机尚未成熟,仍需等待机缘。也预示着慧能的佛教大众化满路荆棘,除旧革新,任重道远。慧能与下下人站在一起,和下下人同情同理,向下下人顿教说法,站定最基础最根本最彻底的大众立场,探寻包容革新开放的修持法门,找出本土化平民化大众化的顿教天地。
实践性。电影里重点讲述慧能“怀止会藏”,走一条先修行后出家的逆天之路。慧能藏身猎户之中,猎户以杀戮为生,六祖以慈悲为度,在杀戮的环境中,行慈悲的本心,是最艰难的佛法实践。用普泽的禅雨将成就的信念遍植众生的心底,实证慈悲修行的艰巨性,实志“下下人有上上智”的大众性,实印成就《坛经》从修道到理论的实践性。弘忍送六祖过江对话,回应师傅“我送你”“迷时师渡,了悟自度”,开启了佛教大众化伟大实践征程。慧能隐遁于一群猎人中间,吃“锅边菜”,“同台吃饭,各自修行”参悟在日常。影片中救助受伤的山猪、兔子、野鸽子,《坛经》记载“猎人常令(慧能)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足见慧能“网开一面”的悲悯。慧能边修行边渡人,对象不同用语不同方式不同,尽显圆通哲理。对慧明、慧安等僧人的启悟多用禅语;对李明阳、谭四等猎人的引导,则更为生活化,如让李明阳搬起举高大石头再放下,“放下就不累了”。电影里在重重矛盾中将故事推向高潮,在试药救人引水等情节,慧能用大悲悯大智慧消除杨振山、李暖阳、头领等不同角色不同层级的误解;面对教内弟子、猎人民众乃至放生与规矩(猎人规矩)不同烈度矛盾,慧能保持清净本心无碍圆通化解。慧能穿梭怀会乡间,用哲学禅理教化熏陶民众行善去恶,渡人度己,慈悲济世。现世化是实践性的坚守和延续,实践性是现世化的生命和使命。强化“佛法在世间”的现世实践,“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有记载六祖慧能在四会治瘟疫种柑桔,剧终慧能向民众告别招手的镜头如聚焦定格在四会五指山,见圣人手结圣人果,或许更具艺术性更有穿透力,凡是等等都为实践性和现世化接建种种机缘平台。走出黄梅的六祖,只是自渡渡师,而走出四会的六祖,已经是度众生苦谢众生恩的活佛。而怀会间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则见证了一个觉悟者成就佛果的所有苦难与辉煌。据坛经记载,六祖临终前犹殷切付嘱弟子,或说六祖遗言。遗言殷切嘱托弟子和后世,欲求佛性先识众生,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六祖毕生情志所系,惟众生观,把信仰的光辉从经院的高墙中解放出来,收起了标志精英法统的衣钵,安置在众生的心中,普施了指归众生佛性的禅雨。六祖慧能作为一个伟大的宗教领袖,誓度众生证佛果,把自己的全部理想与实践,都灌注于这份深广的慈悲沃土之中。

本文作者简介:严灯辉,供职广东四会政府部门,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网络平台)等发表歌词诗赋、散文、论文近百首(篇),也曾被聘为高校文学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