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国胜,资深评论家,曾任浦东新区作协文艺评论委副主任,《浦东诗廊》副主编。作者:倪伟斌,早年从事小说、散文等创作。
文笔细腻生动,已出版两部书籍,包括合集。
闲话石河塘的“趣事”
——读倪伟斌的《石河塘趣事》
何国胜
《岁月》是倪伟斌一本记录自己足迹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手法上,他应用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多样的文学裁体,从多层面多视角来呈现他不同时期的岁月。就我而言,在《岁月》一书里最感兴趣的还是他的散文,《石河塘趣事》便是其中之一。
《石河塘趣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从标题来看,一个趣字还是有着画龙点金的艺术吸引力。也确实,该散文的情节安排是曲折有趣的。千把字的短文在开头里作者并没有关联标题上的石河塘,他描述的是“刚解放的那一年,有一场汹涌的东海大潮讯,势头之猛把一大段海堤都冲塌了。潮水似脱缰的野马波及沿海的四乡八邻。事后经政府统计,被海潮淹死有好几千人,幸亏我的家人,早早爬上自家稻草盖的屋顶,才免于一难。”这是该地区的大事,且又是从他母亲嘴里说出来的。在走笔上作者似乎有着随意的轻写。紧跟随是“随后几年,政府每年都拨款修理海堤,但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险情。每当大风大潮来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总是要冲上海堤,日夜守护。1957年,人民政府下定决心,在海堤上垒起石头,用石头来护堤,较为长久地守住了海潮的侵袭。”从而,作者这才引出了石河塘和其要起的作用,以及在作用中发生的趣事。
开门见山表达主题,而且是主题鲜明。因为文章是围绕着修建海堤这一事件,从中展现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人民齐心协力去战胜自然灾害的伟大壮举。文里通过描述海潮的凶猛、政府的努力以及人民的积极参与,突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对人民安全的重视和生命的保障。积极向上的主题,充满了正能量。而且,在不长的千字文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作者首先是对海潮灾害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如“潮水似脱缰的野马波及沿海的四乡八邻”“被海潮淹死有好几千人”,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灾害的严重性。在叙述修建海堤过程中的详细和鲜活,是有声有色的。比如有的人在挑土,有的人在“打夯”,还有的人使用钢轨和小车运输石头等,看到了是一幅幅鲜活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仿佛把读者带人其中。
当然,作者不会忘记在这场景中凸出“趣”的重要性,作者把自己插入于修建海堤过程中。他把自己与小伙伴乘坐运石小车的趣事作了细致描绘,的确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童真和趣味,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孩子们,他们在对修建海堤这一伟大工程的好奇与向往。
作为散文,是千字容量的散文,情节的安排和包括的细节描写是受限度的。但倪伟斌还是展现出其艺术的才华。本文不论在情景的描绘、在情节的安排、在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展现出生动具体的社会风貌,和充满烟火气的氛围。尤其是人物塑有血有肉,而且个性鲜明,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比如文里描写的搬运工老张,他一开始严厉的形象展现于读者眼里。他用严厉态度制止孩子们乘坐运石小车,表现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展现他对孩子们安全的担忧。后来在他人的劝说下,他改变思想,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去体验乘坐运石小车,更是展现出他的善良一面。
文学作品强调是内容和形式的融合,这也包括了文字的语言表达与文章的内容也需要贴切。倪伟斌在语言表达上采用的是朴实自然,是很契合描述农民的淳朴,字里行间时不时会散发出当地的民俗民风,或是乡愁乡情,很有带入感。如“我嘿嘿地冲他笑了笑”“揪了一下我的小耳朵”等描写,无疑增加了人物逼真的神态和动作,这种充满生活的气息的画面,包括人物和场景的趣味,不仅凸显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而且也升华散文的艺术含量。
2024.9.12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4.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