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才诗社文化传媒”值甲辰年中秋节到来之际,特别隆重推出东阿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曹植诗社会员、剪纸艺人杨桂英老师的剪纸艺术品,及其《剪纸——剪出精彩人生》,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献礼之作。同时欢迎书画家们光临“八斗才诗社文化传媒”展示您的书画作品,以飨文学艺术爱好者。有意者联系“福鹿走神州”老师,微信:福鹿走神州99999。
剪纸——剪出多彩人生杨桂英
我的剪纸启蒙源于我的祖母。记得在我四岁的时候就随父母闯关东,来到了黑龙江鸡西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安家落户。在东北有一个习俗就是每到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起自制的大红灯笼。特别是在深夜灯笼在白雪皑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不仅为春节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为这个北风呼啸寒冷刺骨的冬天增添了暖暖的春意。制作灯笼这种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活自然就落在了祖母和母亲的身上,父亲则负责购买各种彩色的纸张和制造灯笼的框架。祖母带着老花镜,剪刀在红纸上上下飞舞。不一会就剪出了一副精美的图片。那是真正的脱稿剪纸,各种图案早就定格在奶奶的记忆里。奶奶剪的荷花,亭亭玉立,水里的两尾小鱼悠哉乐哉的游着。一束梅花,一对喜鹊在枝头鸣唱。那对蝴蝶翩翩起舞比翼双飞。还有那对在湖面上戏水的鸳鸯。剪好后,奶奶小心翼翼地贴在白色宣纸上,然后镶嵌在灯笼的框架里。而后,在小院里用雪堆上松木杆,再浇上两桶水,几分钟的时间,松杆就会牢牢地矗立在雪地里,当我家的灯笼高高悬起来的时候,我家的灯笼独树一帜使人艳羡不已,每到大年30的晚上,我家的院子里总是聚满了赏灯的人。这时爸爸和妈妈总是把这些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让到屋里。沏好热腾腾的茶水,盘子里装满各种糖果,让人们品尝。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在孩子的嬉闹声里度过美好的除夕。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以后像奶奶一样剪出各种美妙的图片。有奶奶那样的一双灵巧的手。 这个梦想一直在心里沉睡了三十几年,直到退休后的某一天,我把孙女送到了幼儿园里,第一时间便踏进了老年大学的大门,我惊喜的发现老年大学竟有剪纸专业。那个沉睡了三十几年的剪纸梦想被唤醒了。我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剪纸班的学习。
当我第一次走到剪纸班的时候,老师在为学员讲课。我找到了一个空位置坐下来认真的听着,看着学员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把画好的图片固定在红纸上,然后再按到图片上的图案用剪刀精心的剪下来。就能剪出一副美丽的图片。我看的特别入神,并学着学员的样子操作起来。当我拿起剪刀时却发现剪刀并不听自己的指挥。剪刀在红纸上笨拙的扭来扭去,像猪八戒拱地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把一只简单的小狗图片剪得七零八落的,望着地上被我剪下来的碎片我无奈的摇摇头。这时老师走到我的面前鼓励我说:“开始都是这样的,剪纸是功夫活,要勤练勤剪,先从剪线条直条开始。好的剪功是靠时间磨练出来的,别泄气,慢慢来。”听了老师的话,我便从剪线条开始,认真的学起来,我开始练一些线条比较简单的小动物,如:兔子,小狗,花和草。每个小动物我都要减三遍五遍,直到把它们剪得活灵活现为止,经常套剪一些如花鸟,昆虫、人物等各种图片。我经常拿起剪刀就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为剪一副图片经常熬到深夜,直到捡出自己心仪的作品才肯罢休。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的不断努力。我的剪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重要的节点上。我经常剪出一些反映正能量的作品《我爱中华》《祖国在我心中》等,这些作品在2021年入选济南“金牛更春”辛丑年剪纸艺术展。2022年我的剪纸作品获得了,“玫”美与共平阴玫瑰主题文学意识作品展美术类优秀奖。在2004年平阴县“玫香浸非遗,纸艺迎新春”主题剪纸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老年大学的教师应聘中我勇敢的报了名并参加了面试,总觉得应该把自己所掌握的一技之长。传授给像自己一样的赋闲在家的姐妹们,让他们走出家庭,走进校园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充实她们的晚年生活。从而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随着剪功的不断提高和日臻成熟,我深刻的感悟到剪纸是一门集书法、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要做到画从心生,图从手出。信手拈来而并非易事。剪纸艺术任重而道远,我愿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剪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