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奥巴牛《中秋春梦》诗(🔗点开)
翻看奥巴牛古体诗《中秋春梦》,看到诗里,有风云雨雾,有嫦娥吴刚,有月亮日头;诗中有人物、有景象、有空间,有人赖床,有想象未来……郁郁乎文,情景相融,形象跃然。对偶声律音韵,也无一不安排精当。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有形象感染力的好诗!
作者为什么能写成这样?我来试看能不能说中。
中国的诗,无论文字、音韵,都来自汉语言。而汉语言无论单字,还是词组,都兼有声色义,还有音韵节律。中国的诗,尤其是古体诗,主要是由二字词与单字组合构成,因其字词都自带声色义,就给了其组合成艺术感染力,带来很大便利。
但这种便利也不是人人能用。如果汉语言熏陶不深,对字词内涵与组合使用技巧,及其表现效果了解不多,就只能用浅显白直的语言字词去写,艺术表现力自然不彰。
谈到汉字语言写诗的表现技巧,尤其是古体诗,首推比、兴两种表现手法。这两种手法,最早出现在古人对《诗经》写作技法进行总结,概括出来的风、雅、颂、赋、比、兴六种表现手法中。比、兴是什么意思?著名的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解释一下:比,就是用此物附喻彼物,让它从抽象到形象,从看不到到看得见,让人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兴,就是用某种景象或事物,引起人们精神兴奋,这种兴奋包括情绪感染,联想与想象,感悟与认识等等。这两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是重要概念、重要手段,运用得好,作用与效果必定昭彰。
那么,作者在《中秋春梦》中,有没有使用比兴?怎么使用的,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先看诗的首联: 独酌千杯月朦胧,不见南天现碧空。这是起联,是开头,点题,或引起下文。首句用”千杯独酌”来表现饮酒行为,又将饮酒与月朦胧的环境融合起来;次句不直写风雨天气,而用“南天不见碧空”来反托。这种写法,充满形象与文采,交代了诗中的人物事件与环境。而且用这种环境物像,引起读诗者的好奇,情绪受到感染。这就是开头用兴起的手法,铺陈了内容与艺术氛围。
颌联二句:嫦娥抒袖云和雨,吴刚醉枕雾与风。这是承接,进一步展开对首联人物行为与环境的描写。这联中,引进了嫦娥与吴刚两个神话人物形象,还使用了“嫦娥抒袖”比喻云和雨的产生,又把“雾与风”比喻为吴刚醉酒时所倚的“枕头”。这种引进,这种比喻,何其有气势。这也是用兴的手法,在人们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旷大场景形象。
这里有比有兴,有现实与联想,把饮酒写得那么豪放,把云与雨、雾与风与神话人物联想起来,那么大胆而形象。这些手法,让颌联与首联一起,完成了中秋节夜晚雨天环境中,主人公在家畅怀饮酒场景的描写与记叙。场面不凡,形象与文采俱佳。
再看颈联,这是转折:不知玉人归何处,犹思婵娟九州同。这承接上面神话色彩基调,还是兴中大胆的联想手法,将实景转到了情感之境。联中大胆地想象,有一个仙子,在旷大的风雨长天中,不知往何处去了;月亮正像一位美丽窈窕女子,关注着下面的九州大地。从而,用比喻与兴中的联想、想象,展开内容,感染人们情绪,抒发对祖国河山的挂怀。抽象内心,瞬间外化,手法高明,艺术瑰丽!
最后看尾联:日出三竿卧未醒,秋去冬来待春梦。这是合联。这一合,合到了诗歌开首”千杯独醉”的场景。从昨夜风雨中独自喝酒,到现在已日上三竿还在睡。是场景接续,也是时间转移。就如电影镜头,移动拍摄,首尾呼应,严丝合缝,形象而有故事性。尾句还借用梦境,合理抒发了在风雨秋天中,等待春天时节来临的期盼。结尾用这种比中之隐喻,表明了对未来饱含希望的心境。诗的结束,艺术而完满。
综观全诗,有没有人觉得,比、兴贯穿全诗的使用,初看并不明显,但仔细分析后,是不是理解到,诗中对比兴多种技法的运用,是那么融合,从容而巧妙!无论场景描述,情感抒发,还是意境空间,都富有色彩,充满形象感染力。一首诗中,秋雨夜饮酒的简单场面,通过比兴,无中生有,竟然写得意境如此之开阔,层次如此之丰富。
还有,按照古体诗格律,有对偶要求。他的颌联“嫦娥抒袖云和雨,吴刚醉枕雾与风”,颈联“不知玉人归何处,犹思婵娟九州同”,对偶严谨,极具美感。全诗音韵严整,和谐朗朗,诗意盎然。这充分现了诗人的创作驾驭力,证明了他娴熟功力之所在!
长风剑 2024.9.18 夜
附:
奥巴牛
中秋春梦
——甲辰中秋后记
独酌千杯月朦胧,
不见南天现碧空。
嫦娥抒袖云和雨,
吴刚醉枕雾与风。
不知玉人归何处,
犹思婵娟九州同。
日出三竿卧未醒,
秋去冬来待春梦!
附:评奥巴牛《珠水夜月》 ——兼谈传统望月思亲的意象创作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