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我们村里有剧团
——谨以此文,向半世纪前热心于乡村演艺事业的农民致敬!
宁波北仑,灵峰山下林头方,与全国农村一样,在半个世纪前,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手机,农村文化生活除了每隔数月放一场电影外,平时主要是各村业余剧团(后来称为“文宣队”)互相邀请演出。
我们村这方面是强项,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据说,解放初期,村里已有剧团,曾演出过《半把剪刀》等,从我能记事起,村剧团先后演出过甬剧《亮眼哥》《红灯记》、沪剧《沪荡火种》、京剧《智取威虎山》、越剧《红松站》等。1965年,俞道斌等人作为宁波地区农民演出代表队,还曾登上宁波最高的戏曲舞台——天然舞台,向全市汇报演出,获得过业界好评。当戏曲专家们得知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时,都竖起了大拇指……
《亮眼哥》演出于1964年,剧中的故事发生于某山村,主要人物叫万松青(由俞道斌饰演),他因为集体劈山造渠发生炸药事故,双目失明,但身残志坚,阶级斗争警惕性很高。当时村里地主分子王坤生(由王宝芳扮演)暗中搞破坏,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只有双目失明的万松青保持着清醒,处处与王坤生作斗争,于是王坤生对万松青恨之入骨,处处造谣抹黑挑拨离间,使村民都误解了万松青,连妻子田玉柳(方小英扮演)也离他而去。在王坤生搞重大破坏的前夕,情况紧急,万松青在夜里摸黑去公社汇报,在过悬崖峭壁的独木桥时,尾随的王坤生趁机掀翻独木桥,万松青坠落深涧……
后来万松青获救,一切真相大白,地主王坤生被抓,于是大家都夸万松青为''亮眼哥''——尽管双目虽失明,但对阶级斗争却看得最清楚。
此剧人物众多,由贺定祥饰演丁郞当,方兆兴饰演村主任金守山,方智亚饰演村主任女儿金紫燕,方亚娣(大)饰演王坤生母亲地主婆(当时方家有两个亚娣,以年龄大小来称呼。一个叫大亚娣,一个叫小亚娣。小亚娣后来在《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李勇奇之母,这是后话)。
剧情中,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万松青与王坤生一场谋杀与反谋杀的戏,看得人们惊心动魄。俞道斌饰演的万松青和王宝芳饰演的王坤生,在舞台上一边念白,一边摸黑打斗,情节类同于京剧《三岔口》。
万松青:''星星啊,您眨眨眼,给我引引路……''(在黑暗的山路上摸索着前进,一次次无意识地碰巧躲过王坤生的击杀)
王坤生:''祖宗啊,您显显灵,助我杀掉人……''(尾随着万松青,在黑暗中想杀他,一次次被万松青无意中躲开)
两个人表演得惟妙惟肖,看得戏台下数百人凝神屏息,如身临其境,人人恨地主王坤生阴险凶狠,又同情万松青危在旦夕……
剧中人物个性最有小丑特征的,当数贺定祥饰演的丁郎当。''郎当''两字已显此人物吊儿郎当的个性,又加了个''丁''姓,可见平时懒散取得了第一名。他最不离身的是解放前讨饭时用过的一条扁担。这条扁担不粗,无法挑重担,只用来讨饭时打狗。解放后,丁郎当翻了身,但讨饭时养成的得过且过的个性反而变本加厉,生产队劳动时装病,牢骚鬼话连篇,时时想方设法偷懒,偷懒时常常用扁担支着下巴,摆出一副我是懒汉+无赖我怕谁的架势。他有一段使人忍俊不禁的与扁担私下对话,自言自语,念白中滑稽迭出,看戏者至今难忘:
''扁担,扁担,我与你个别谈谈。你与我一起讨过饭,也受过难;如今我打瞌睡,你无狗可打,也和我一起偷懒……''
这时,戏台下会传来阵阵笑声。''贺定祥把丁郎当演活了''——这是十里八乡看过《亮眼哥》以后,很多人中肯地评价,甚至村里有人平时直接昵称贺定祥为''丁郞当''了。
《亮眼哥》剧照:万松青和田玉柳
此剧由宁波作家胡小孩创作,剧情离不开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氛围,红极一时,上海把此剧改为越剧,万松青由徐玉兰扮演,田玉柳由王文娟扮演。但“文革”开始后,此剧受到批判,说是毒草,理由是真正懂阶级斗争的共产党员却是盲人,贫下中农被塑造成懒汉加无赖,这与当时宣传工农兵高大形象的文艺方针相冲突。于是,此剧被勒令停演,剧作者受到迫害。
1965年起,互星大队剧团又排演过甬剧《红灯记》、沪剧《芦荡火种》(芦荡即芦苇荡)。《红灯记》中李玉和由俞道斌饰演,李奶奶由方亚娣(大)饰演,李铁梅由方智亚饰演,鸠山由贺定祥饰演。
1966年,大队剧团又从上海引入沪剧《芦荡火种》,郭建光由俞道斌扮演,阿庆嫂由方小英扮演,沙奶奶由方亚娣(大)饰演,胡传魁由王宝芳饰演,刁德一由贺定祥饰演。当时的方小英,音色很特别,把阿庆嫂演得活灵活现,以致后来人们忘了她的名字,很多人直接叫她阿庆嫂了。可惜因为她出嫁后,退出了剧团,从此不再演戏。如果当时城市剧团下乡挑选演员,她得天独厚的嗓子,有可能被选去,并成为明星。
1966年底,京剧样板戏兴起,村剧团开始向上海学习,把重心转向京剧《智取威虎山》,特意挖来了刚刚高中毕业的大碶人张佐治。张佐治擅长拉京胡,当时又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经过村里动员,张佐治欣然同意插队到互星大队(他的弟弟张仿治也爱好文艺和乐器,两年后在哥哥动员下也插队到了我们村)。
有了张佐治担任京剧琴师,又加上村剧团本来的班点,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排演很成功(也得到过上海《智取威虎山》剧组帮助和指导),在十里八乡义务巡回演出中取得轰动性效应,约戏的像走马灯。剧中杨子荣由罗修心饰演,少剑波由俞道斌饰演,常猎户由方兆兴饰演,小常宝由方彝梅饰演,李勇奇由贺定祥饰演,坐山雕由方勇良饰演,小炉匠栾平由方强华饰演,方亚娣(小)饰演李勇奇母,方智亚饰演解放军小分队卫生员白茹。
1969年,因“文革”原因,村剧团的《智取威虎山》停演了两年重新排演,除了杨子荣由新秀方铁亭饰演,小常宝由郑国英饰演,白茹由方海飞饰演外,其余演员照旧。
《智取威虎山》剧照
1972年,因县“文宣队”挖走了方铁亭,剧团没有了主角,京剧演出就停止了。接下去就以青年宣传队方式,排演过越剧《红松站》,剧情是井冈山打过游击,革命胜利后放弃北京的高干待遇,重上井冈山办农场的老干部韩梅,在井冈山一个路边服务站与当年老革命冯松相遇。冯松也是位对革命立过大功的老红军,负伤后双目失明,革命胜利后继续留在井冈山,办了个''红松站'',为过往山路的农民服务,十几年以老农民身份默默无闻。两位老革命再次相遇……剧中的主角韩梅由郑国英饰演,冯松由王兴祥饰演,韩梅的女儿贺春岚由王海梅饰演。
互星剧团在六七十年代长盛不衰,是因为全村的干群都把剧团排戏与演出当成村务,全方位支持,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其中首推方轩忠,他一直是办剧团的组织者,这也许与他热心于公众事业的秉性有关。
还有几位幕后的积极分子,尤其是方智全,每一次出外演出,他负责运送和管理''行头''。''行头''就是演出的道具,包括幕布、服装、戏中要用到的一切物品,大到''房屋''等舞台背景,小到''刀枪''、''烟嘴'',这一切全由方智全运来装去。每次出外演出,他须提早运送道具到演出地,在化妆间摆放好,供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随时取用。演出结束后,他又运回来。每当演出结束,夜已深,他整理完毕,演员们都已吃完夜宵回村,他才吃些人家剩下的,比别人迟回家——方智全是剧团里的一头老黄牛,为大家服务任劳任怨,从不撂挑子。
还有几位,顺便提一下:王月祥,是二胡手,郑定华,琵琶手,方彝立、方彝吉、方彝喆、张仿治也是村剧团和后来的宣传队的乐队骨干。没有他们,互星大队的文艺活动,是支撑不起来的。
综上所述,当年村里的剧团,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但特别需要缅怀的是俞岳定先生——此人多才多艺,擅长曲艺,曾被县曲艺队招聘,“文革”开始曲艺队解散,他下放回老家,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村里的俞道斌、郑庆华等剧团台柱子,都离不开他的指导培养,所以在怀念我们村的剧团时,不能忘记了他的奠基性贡献。
那时候的巡回演出,多在农闲,演员没有报酬和任何补贴。他们白天在生产队干活,傍晚都提早收工,结伴向十里八里外的演出地步行走去(那时买不起自行车)。演出地早已搭起了临时戏台,点起汽油灯(当时没有电灯),备好晚饭候着。吃好饭,乐队先打起锣鼓,俗称''闹头场'',''锵锵锵锵'',锣鼓一响,气氛骤起,看戏的抓紧入场,演员们抓紧化妆。闹头场的作用是调节气氛,一般持续半个小时。半小时后,台下早已站满了黑压压看戏的人,大幕一拉开,戏就开场了……
1968年,为排戏时减少干扰,剧团曾组织演员挑着米和铺盖,上灵峰寺排演《智取威虎山》,吃住都在寺内,与外界隔绝——那个时候因“文革”,寺内的和尚被驱散,只留下空寺院,正好被村里借用——新戏排好,在本村首演,全村人非常开心,像过节似的,邀亲约友,早早吃好晚饭,等着看戏。演员不管演技如何,在大家眼里,都像明星一样。第二天,四邻八乡来约戏的,络绎不绝……
看完本文记叙,年轻人莫笑,五十年前林头方农村剧团,真的为人们带来精神享受,也为村子带来过荣誉,历史不应该忘记当年的这些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