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的模范
古浪的骄傲
——记一等功臣马金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奖章分为英雄模范奖章和立功奖章两类,由总政治部统一制作。英雄模范奖章分一级、二级两种;立功奖章分一、二、三等功奖章三种。一等功,是义务兵的最高荣誉,由集团军批准,在战争年代,用于授予在部队作战、指挥、军事、教育训练、科研、战备值班、执勤等方面功绩卓著,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个人的荣誉奖励。
“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坐着领,一等功家人领”,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一等功的含金量之高。在我们的印象中,一等功的英雄非常崇高、非常伟大,令人无限敬仰。
今天,就让我们认识这个英雄人物——原47集团军139师炮兵团导弹营三连二排六班班长一等功臣马金元。
2021年8月1日,马金元应邀参加武威市十佳最美退伍军人颁奖活动
马金元,甘肃省古浪县原裴家营公社(现直滩镇)老城大队关庄生产队人,老城大队,位于“西北小武当”昌岭山脚下,村头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关帝庙 。
小时候的马金元经常去昌岭山和关帝庙玩耍,深受关云长义薄云天的精神熏陶,使他从小就正气凛然、赤胆忠心。
1983年10月,西南边陲的硝烟还未散去,马金元勇跃报名参军,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临行前,老父亲对他叮嘱说:“到了部队上要好好干!不论干啥,都要有干啥的样,不能给老先人丢脸!”。马金元记住了这句话,也践行了这句话。
新兵训练结束,马金元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在原47集团军139师416团炮兵营导弹连,操纵“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入伍仅仅半年,就在全师导弹演练大比武中崭露头角,荣立三等功一次。
1985年12月,原47集团军139师奉命执行对越坚守防御作战,马金元被编入地炮团导弹营三连六班任班长,从陕西渭南的驻地出发,经过近八天的摩托化行进,于12月23日到达临战训练驻地—云南省文山州马塘镇热水寨进行战前训练。他是班长,带领全班战士借住在一个叫张美荣的小姑娘家,这个活波可爱的小姑娘她们一家腾出最宽敞明亮的房间给驻训部队住。每当在她家驻训过的战士要向前线开拔时,她都要煮上红鸡蛋,让每一个战士必须吃上一颗,按照当地习俗,这是寓意着保佑平安。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没有老百姓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哪有人民军队的所向披靡、战无不胜。1986年4月16日,全连进入那拉战区,配属417、415团执行向前沿阵地前送弹药和给养及后运伤员、烈士任务,入驻天保橡胶林场,那个被越军炮弹炸去三层和二层,只剩残破一层的汽车车库里。
(马金元手捧老山兰(墨兰)在战区住所)
在坚守老山前线的日日夜夜,他参与和见证了在老山地区发生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战斗。经历了“4.28”、“10.14”、 “10.19”、“1.5”、“1.7” 等多次配属作战,平时主要保障172、150、168、166、162、无名、左六、148、147等阵地的“前送后运”任务。马金元作为班长,兼任代理排长,他经常带领全班战士运送前线物资,抢运战地伤员、烈士,不怕困难,勇于奉献,被战友们俗称为“老山骆驼”。
马金元执行任务通过交通堑壕,堑壕内地势低, 马金元和战友们必经的百米生死线
长期积水,很多死蛇死老鼠漂浮在上面,他和 战友们执行任务都要顶着恶臭通过。
4.28炮战是夺取老山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越军都会发起报复性的袭扰。特别是1986.4.28炮战(原47集团军139师417团那拉战区),这是原47集团军接防后的第一次战斗,那此起彼伏的炮火震耳欲聋,大地颤抖的情景令人终身难忘。晚上,两个越军特工偷袭我军166阵地附近哨所,打晕了该哨所刚接防阵地第8天的139师417团某连战士李谋仁,当敌人把他挟持到远离哨所大约100米处时,李谋仁苏醒过来,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他誓死不做俘虏,毫不犹豫的拉响了随身带的手榴弹(光荣弹),与两个越军特工同归于尽。李谋仁牺牲的位置处在越军的直瞄火炮、高射机枪、阻击步枪的严密封锁之下,马金元临危受命,29日夜晚,在夜幕的掩护下,冒着随时都有受伤和牺牲的危险,顶着敌人密集的炮火,他带领一个班的战士,抢运回了烈士的遗体,创造了全班零伤亡的战绩,得到了师前指的通令嘉奖,被批准火线入党同时记三等功一次。
背好物资走过半边伪装的船头桥进入敌人炮火 趟过雷区,通过封锁线,攀岩而上
(封锁的那拉战场)
从后方天保军械仓库搬运一箱手榴弹到168阵地,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如果运送的是波纹钢或工字钢等大件物资,耗时就会更长,就这还是在不受敌人封锁的情况下。可是,军工战士们哪一次前送后运不是冒着枪林弹雨用生命在前行呢?
战场上遍布越军埋设的无数地雷,马金元带领全班战士硬是在雷区趟出了一条小路。每一次执行任务,作为排、班骨干的马金元都走在最前面,他不但要背着最重最难背的物资,还要手持56式冲锋枪担任警戒。每一次执行任务一根止血带,两个急救包,一把手电筒,一颗手榴弹,一把54式手枪,这是他的标配。
(配备止血带、手榴弹、手枪的马金元通过交通壕 )
( 蒋根树和战友们进发168高地)
他们踩着露出地面的石头,以免误踩地雷,就像走梅花桩一样艰难的行走,有时候地雷被雨水冲刷到小路上,表面裹着泥浆,军工战士们误踩地雷的事时有发生。战士们背着沉重的物资,体力严重透支,汗流浃背口渴难耐,即便是嗓子眼冒烟,他们也舍不得喝一口背上的饮用水,只有在路过小溪时,才脱下钢盔,舀上浑浊的溪水狂饮一番。
(喝小溪水 )
(马金元背着压缩饼干和速热食品稍作休息)
越军控制的167号高低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山下的盘龙江大桥是越军的物资补给线,自老山坚守防御作战开始以来,越军凭借此有力地形,不断地袭扰我军阵地,给我方参战人员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如果把167高地这颗钉子拔掉,就掐断了越军的补给线,驻守其他高地的越军就会孤立无援,这样就极大缓解了我169高低的压力,“黑豹突击行动”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的,被誉为“夜老虎团”的139师417团2营四连执行这次攻打任务。
在接到配属“黑豹突击行动”的马金元,被任命为担架队第一突击队副队长(队长魏功营),负责带领突击队全体成员执行抢运伤员烈士的任务。1987年1月6日晚饭后,营教导员做了最后简短的战前动员,马金元带领21名突击队员摸黑向集结地进发。
(在驻地营教导员向第一突击队全体队员做 战前动员)
1月6日晚全体突击队员在168号阵地救护战前动员 所旁屯兵洞集结待命
7日凌晨7点整,战斗打响了,马金元带领突击队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一趟趟将伤员和烈士运下阵地,又将物资送上前线,担任第一突击队的古浪籍突击队员段世杰在战斗中负伤,是马金元亲自护送他下阵地。
(段世杰在168号阵地负伤后等待救援)
(马金元开一瓶罐头给压惊并拍摄了这张照片)
(1.7战斗中郑国强运送伤员途中 )
1.7战斗中卢新民、刘永强在运送 伤员途中 战斗到中午时分,越军突然向纵深发射炮弹,企图切断我后勤补给,一时间爆炸声四起,运送完伤员返回的马金元和战友们遇到这一突然袭击,大家迅速卧倒,就地隐蔽,这时有一名突击队员被这突然袭击给炸蒙了,不知道找防炮洞躲避,只是在原地打转,马金元看到后,顾不上个人安危,迅速起身,跑过去把这位突击队员拖拽到了防炮洞,危急时刻挽救了一位战友的生命。
就这样突击队员们一边躲着敌人的炮弹,一边前进,马金元自己要躲避炮弹,还要指挥全体突击队员通过越军炮火的封锁区,在快要冲出封锁区时,他只听得耳边“嗡”一声,侧头看响声方向,原来是一片炮弹弹片擦着他头皮飞过,打在了身边一根残破的树桩上,还呲呲冒着青烟。
(马金元收藏的1.7战斗的炮弹弹片)
敌人的炮击是一次比一次猛烈,一时间把突击队员们压制在防炮洞内不能抬头,突击队员们只能张大嘴,接受着战火的洗礼,一天的时间里全体突击队员都没有吃完一瓶罐头,渴了就地用钢盔舀水喝,著名的“黑豹行动”从凌晨打到晚上,接近傍晚的那拉战场,炮击的半边天都是红的。
抢运伤员烈士持续到次日凌晨1点,炮火打击过的地面夹杂着锋利的乱石、树干、铁丝网、凌乱的电话线,马金元背着一个伤员从越军的眼皮底下偷摸通过,高一脚矮一脚时不时刺痛到伤员伤口,伤员疼的忍不住不断叫喊,马金元生怕惊动了敌人,于是就一拳把这个伤员打晕了,这才有惊无险地把他背回了战地急救所,因为抢救及时,保住了生命。事后,这个伤员不但不生气,反而特别感激马金元的救命之恩,要不是那一拳,不但是他,就连马金元一块都被越军高射机枪一块扫射了。现在每当提起这件事,马金元还深深地自责,说他不该那样对待战友,可在当时那个生死关头,这一拳实在是迫不得已。
“百米生死线”、“老虎口”、“鬼门关”,这三处地方被形象的称为“过三关”。
百米生死线,是指162至168阵地之间两段暴露的地段,长度在100米左右。这两段军工路都在越军阻击步枪、高射机枪和直瞄炮火的直射范围内,植被都被炮弹炸光了,在穿越百米生死线时,面对越军的狂轰滥炸,他们闪展腾挪,灵活走位,受伤牺牲是大概率的事情,有太多的军工战士倒在了这里。这才是真正地“赴汤蹈火”。
(马金元和本排战士马张厚德观察敌情中 )
(从在七阵地执行任务返回途中小憩)
通过阵地的小路荆棘丛生,碎石遍地,锋利的石笋把战士们划的遍体鳞伤,他们咬着牙手脚并用拽着藤条艰难地爬行,头顶还不时掠过越军的子弹和炮弹,这就是有名的"老虎口"。

(军工战士通过的"鬼门关")
(马金元正在通过的"老虎口")
"鬼门关"凶险万分,一条羊肠小道在悬崖峭壁上蜿蜒崎岖,山体被砲火炸的揺摇欲坠,稍不留神就会滚落的石头砸中,轻则皮开肉绽,重则滑到下面被掩埋的地雷炸残。战士们不畏艰险,冐着敌人的炮火,把弹药源源不断地送上前沿阵地,保障了前线的战斗所需。
真实的战场,到处是生死线,到处是"老虎口",到处是"鬼门关",相对于运送物资,从火线运伤员和烈士的遗体更加艰难万分。
(1987年元旦马金元和战友们在前线)

(马金元收藏的半颗残缺的子弹头)
马金元至今珍藏着半颗子弹头,那是越军射向他的一颗狙击步枪子弹,恰巧他脚下一滑,子弹擦着头皮飞了过去才躲过了一劫。这样的危险,马金元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战后,因战绩突出,马金元所在的排荣立一等功(马金元当时任代理排长),他所带领的班荣立集体二等功,马金元也因忠于党,不怕牺牲,奋勇在先,指挥得当而被授予个人一等功。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是当老山前线将士们的誓言和心声,更是他们听党指挥、不怕困难、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写照。
1987年5月25日,部队胜利返回原驻地。签于马金元突出的贡献,部队要保送他去石家庄军校培养军事指挥员,马金元不想占用部队的优质资源,以文化程度不高为由,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留给了别的战友,自己则选择了退伍。这是一等功臣马金元,一名优秀的共党员,他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别人,反映了一名战斗前线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的生动写照。1987年5月25日,部队胜利返回原驻地。鉴于马金元的突出贡献,部队要保送他去石家庄军校培养军事指挥员,马金元不想占用部队的优质资源,以文化程度不高为由,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留给了别的战友,自己则选择了退伍。这就是一等功臣马金元,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大公无私,无私奉献,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别人,反映了一名战斗前线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和高尚胸怀。
退伍后,马金元被安置在兰州铁路局打柴沟机务段,从一个司炉工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能驾驶多种机型的火车驾驶员。兰新二线开通后,他是第一个开着“韶山型”列车穿越乌鞘岭隧道的电力机车驾驶员,后因工作需要又先后调到兰州西机务段、嘉峪关机务段、银川供电段。无论在哪儿工作,他都不忘军人本色,发扬老山精神,牢记共产党员初心使命,恪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就像路基和钢轨一样坚实刚毅,多次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数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给老山参战老兵树立了好榜样。
他爱人也服从组织安排,值守柳家台、古浪等地的铁路交道口,过着夫妻长期分居的生活,孩子则由他岳母在河西堡照看,他们一年挣的工资大多都花在来往于古浪、天祝、河西堡三地了,马金元调侃的说这是“铁轱辘上挣的钱又绑到皮轱辘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战场上遗留下的伤痛已逐渐凸显了出来,马金元不得已离开了自己心爱的机车驾驶岗位。
想起38年前“喝了这碗酒,抽了这支烟,烈士陵园见!”的崇高约定,2023年11月5日,马金元和古浪籍参战老兵王华、何自林、安华山、王之谦、段世杰、汪维春以及部分家属组建了“诗和远方”团队,重返老山战场,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为国捐躯的战友。
看着墓碑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马金元止不住热泪盈眶,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们把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南陲老山,与老山为伴,把保家卫国的热血播撒在了老山这片古老的红土地上,他们的英灵与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与山河同在!
(马金元麻栗坡烈士陵园向英烈敬礼)
( “诗和远方”团队在老山主峰)
在战场原址的防炮洞、战壕、猫儿洞,看到由他和战友们亲身背上去的工字钢、波纹钢等作战物资,当年执行“前送后运”任务的情景立刻涌上心头:炮火呼啸的百米生死线、飘着毒蛇老鼠的军工通道、受伤的战友、牺牲的烈士......那一幅幅画面萦绕在他的脑际,永远也无法忘却。
昔日飒爽英姿的钢铁汉子,今朝满头白发的退伍老兵,老山兰依然枝繁叶茂,老山主峰依然高耸屹立,永远不变的是军人的本色与老山精神。
这次他们去热水寨,专程拜访了昔日的支前模范张美荣一家 。三七根泡的高粱酒、鱼腥草小菜等等地方特色菜一应俱全,虽然容颜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军民鱼水情,忘不了那红鸡蛋的深情祝福,忘不了云南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张美荣一家热情招待马金元一行)
(支前模范张美荣)
“我个人没有什么好写的,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在一线作战的弟兄们,我根本就不值一提,如果非要说有一点点成绩,那就是没有给部队抹黑,对得起党和人民的教育和培养,尽了一份人民子弟兵的职责!在老山,我手提肩扛几十上百斤物资奔赴火线,如今我开着满载货物的列车驰骋在铁道线上,为铁路率先实现现代化尽一点绵薄之力。只有敬畏头顶的这枚国徽,胸前的这枚党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才能对得起党和部队给我的教育和培养,给我的这份荣誉”。
视频中的马金元,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谁能想到这是一个传奇的一等功臣呢?说起当下许多人的理想信念缺失,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心胸狭隘,内讧躺平,牢骚满腹,马金元深恶痛绝,他常常教导下一代要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 全国著名书画家协会会员董希荣先生书写)
(时隔38年,马金元在船头桥的照片
——2023.11.6)
谈到退休后的人生规划,马金元表示要多走走,多看看,家乡古浪的红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弘扬好革命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注:原文刊自北上广头条,第一作者杨登福。本文转载时有修改。
本文作者:古浪战役纪念馆群文副研究员银虎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