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
肖河风云
第三十二章 事策反成荣细筹谋
这段时间,近二十多天不下雨,已经很干旱了。河滩地里长到一尺有余的玉米苗子的叶子,被太阳一晒,全部都像麻花一样纽卷起来了。而山地里快要出穗的小麦,齐刷刷地伫立在被晒的烫手的干土里,就像排队等待着要分娩的孕妇似的挺着大肚子,耷拉着叶子无精打采,静静地站在太阳地里,任凭毒辣的阳光像火焰一样燎烤着毫无一点水气的叶子,焦灼地盼望着老天能落下一丝半点雨,好让她们凉凉爽爽地早点分娩吐穗。
这几天的成荣更忙。自从前段时间和文忠趁着去学生家的路上,敞开心扉地谈到他自己是如何结识中共古原工委的老黄,如何从同情革命,到帮助革命,再到后来积极地参加革命工作的转变过程(但他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及他当初在晁家寨子偶遇共产党的队伍,并支持晁志珍北上边区,投奔革命队伍的事情。这主要是出于和晁志珍的约定,以及眼下复杂多变的形势所考虑的)。
面对全国的解放战争形势,解放大军已经压境周边,古原解放只是早晚的事。对此,成荣依据古原工委的指示精神,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垮台,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人民必定翻身当家做主的历史必然,使文忠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
成荣指出,“于公来说,面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面对乾坤社稷的大变局,作为一个在一方土地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一定的号召力,有一定的辖制力的有能力,有责任,有作为的基层官员,应该看清形势,顺应历史潮流,顺应人民的心声愿望,为历史,为人民,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和实事。老话说的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咱们都是凡夫俗子,不是啥俊杰,也不会成为英雄。虽说不会青史留名,但也不能成为阻挡历史变革,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最后成为历史的罪人。
于私来讲,你我都是过命的好兄弟,我们向来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早就立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么,适遇当今社会变革,政权更迭的紧要关口,作为手足兄弟,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兄弟分身两处,效力两个阵营,也不能眼看着我尊敬的兄长为没落而腐败的政府埋没了自己。我更不能看着我的兄长在全国解放的那一天,被新政府划为另一个被推翻,被镇压的群体。这对我们兄弟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人间悲剧。这和一个人被身首两处有啥区别呢?
再有,那些县党部,县政府的人,可以带着他们的家人逃跑或者是隐藏。那都是一时之计。除非你跑到外国,躲藏到地狱里去。试想,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统治,那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解放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角落,是共产党早就确立的任务。在这个铺天盖地的潮流面前,你能跑到哪里又能藏到哪里去呢?那么,像仁兄一样的这些最底层的官员,你能跑吗?你拖家带口的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成荣推心置腹的恳切言辞,引古论今的通透释义,彻底打动和唤醒了文忠本来就比较正直温厚的思想基础。他感激而坚定的说:“到底是有知识,有见识的好兄弟!时时处处能设身处地地为我着想,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着想,听贤弟一席话,真是我受教匪浅,茅塞顿开。说老实话,自从前次我俩在南山上的议论后,我就有了这方面的想法。不过,我身为一个公职人员,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上面和周围方方面面的注意,要把前后左右的事情都要掂量掂量,不能鲁莽冲动,不然的话,招致祸烦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这段时间以来我也想了很多,眼看着国民党在战场上连连失利,兵败如山倒。蒋家王朝已经日暮穷途,气数将尽。我也很清楚,这就是上天将欲之消亡,这就是天意,也是民意。纵观国民政府的种种败绩,我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无名小卒,但也看在眼里,如芒在喉啊!可是,你有啥办法呢?只能听之任之,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求尽自己的能力,为我治下的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但就这一点简单的想法要实施起来,又何其之难啊!各种掣肘,各种非难,各种猜疑,各种拆台时时挤兑着你,你就是有天大的想法,有天大的能力,又能咋样呢?
所以,我已下定决心,决定听从你的引导。只要他们共产党不嫌弃我这个旧政府的人,只要他们确确实实是为人民谋利益,做好事的,我把头别在裤腰带上,愿意为他们效劳,愿意为他们做我所能做到的事情。这一点,你告诉他们,我是已经想好了,在他们前来接收乡公所的时候我绝对听从配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积极去做,绝不含糊。”
成荣听到文忠的表态后,很高兴他的豁然开朗和正确选择。他激动地对文忠说:“不愧是我的仁兄,大事面前绝不含糊,令小弟钦佩。你的事情,我一定要向上级汇报清楚。你放一百个心,我可以向你保证,共产党绝对不会因你是一个旧政权的人而嫌弃你。共产党讲的是革命不分先后,讲的是建立统一战线,讲的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只要你是为建立新中国出力,只要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共产党一定是欢迎的。”
最后,两个人就做好自卫队在肖家河乡公所的守卫人员的策反和利用,乡公所公职人员的安抚稳定等事宜,做了详尽地部署和计划。这些事情,文忠都自信地表示,由于平日里他与乡武装人员和乡公所公职人员的关系都很融洽,不会有多大的麻烦。
成荣建议,尤其对守卫乡公所的自卫队人员,尽量地把保险的,比较熟悉的人员,比如亲戚朋友和成荣的几个朋友等,到时候安排在乡长的周围,以便于应付突发的状况。但因为大环境还没有改变,为了保密不发生意外,现在还不能在这些人的面前就突兀地说出要如何如何,只能由文忠慢慢地根据情势贯穿思想,制造一些气氛,掌握动向,循序渐进,穿插进行,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两个人商定,等待时机成熟了,结合县城的解放进展,文忠会将他准备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成荣,成荣再请示上级,在上级的支持和指导下,迅疾地采取行动。
关于乡公所解除武装或者是策反行动的时间点,一定要掌握好。过于早地行动暴露,就会遭到来自黑石峪和小庄镇自卫队的左右夹击,而招致行动失败,这是不可取的。但若行动迟缓,等到自卫队和保安团反应过来,进行相互的支援,或者是合兵一处进行抵抗,虽说最终还是会被解放军消灭掉的,但却为整个接收工作造成麻烦,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无谓的损失。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个需要警惕的是,要防止黑鸦沟的土匪被古原县国民政府策反利用,趁火打劫,使得我们腹背受敌。
至于需要肖家河村民去做的事,成荣给文忠说:“到时候也可借任甲长和几个关系户的一臂之力。任甲长是一个很忠厚,很诚实的人。这个人做事情一向沉稳,加之他平时的工作联络,他也愿意支持革命,是绝对能靠得住的人。”
所以,时间点和行动的计划,是关键的关键,一点也马虎不得。这是成荣和文忠反复酌商的重点。
肖家河乡公所的统战策反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后,成荣不敢耽搁,立马将整个过程设法汇报给了老黄,引起老黄的高度重视。他指示成荣,对下一步的工作要点要再核实,具体的计划步骤要再详细地推敲,不能出现一丝地纰漏。
在汇报乡公所工作进展的同时,成荣利用下午放学后和星期天不上课的机会,穿梭在附近几个村庄内他所发展建立的关系户之间,利用关系户在村子内的影响和联系,在每个村都由关系人牵头组成行动小组,比如,在晁家寨子,他就利用晁老六负责,在肖家河村,则利用任甲长等,在私下秘密地串联和组织比较靠得住的联系人,到时候拉出来,就能派上用场。
肖河上游的大部分村庄,是穆斯林民众的聚居区。发动和发展回民有参加革命倾向的人员,是成荣开展地下工作的重点。他很清楚,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革命工作做不好,直接影响全局的成败。因此,他利用自己的人缘关系,深入到少数民族区和他们拉家常,听疾苦,交朋友,了解并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经他细致入微的工作,发展并确立了以他的同学马德贵为总负责的青石峪村联系点。这些联系点的确立和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肖家河地区的革命形势快速发展。
为了使这些他组建起来的革命力量能及时地派上用场,他规定了每个小组都由他本人亲自掌握。一旦接到他亲自签署的指示后,迅速前往肖家河小学汇集。这是成荣的第二手备用方案。
第二个备用方案的计划,也是经过老黄同意后,才准备实施。按照成荣的计划是,在接收乡公所之前,先秘密的把所有的行动小组都调集到肖家河小学集中待命。
假如乡公所接收行动顺利,那么,这些人可以在接下来组建村级政权的时候,能及时地填补空白。假如行动受阻出现意外,则可以立即启用第二手备用方案,组织集结起来的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包围乡公所,切断肖家河与外面的联系,和自卫队里的内应相配合,迫使那里的武装放下武器,接受投降。最后以这些人员为骨干,立即组建革命的武装组织,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防止发生其他动乱。
因为成荣现在要负责肖家河的整体工作,身兼的交通员,上级也再没有配备,他一个人就顾不过来了。但为了使各村的联系户能及时取得联系,并能及时地向外发送情报,成荣以形势紧迫,学校需要一名杂役并进行护校为名,经过文忠的批准并报请老黄的同意,把他的堂弟成碎荣从红崖山叫到了学校,名为担任护校和杂役的工作,实则充当交通员的角色,替他和各个联系人通信联系。
自从上级任命成荣为肖家河地区地下工作的负责人后,在肖家河解放前的近一年时间内,肖家河小学实际上就成了这一地区革命工作的联系点和决策地。
这一时期,所有革命活动的开展,既进展快速有效,又稳妥隐秘。因为成荣清楚,正如老黄早先就交代过的,越是接近革命的胜利,就越是地下工作开展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
地下工作的性质决定工作的节奏和工作的效率。再艰难,再危险,工作不能停顿,该开展的还是要想方设法的开展。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成荣有他合法的身份和比较正统的政治面貌,但过于频繁地去周围的村里走动,特别是大半夜地出入学校,时间久了,还是会引起其他人注意的。
这个注意成荣行动的,正是学校内部的那位李老师。
(未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