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三桂山
文/严灯辉
三桂山落座四会北部,海拔888米,是四会最高峰,亦称为祖山。左有相邻三水的大南山,右有相邻广宁的五指山,南有连接鼎湖山的贞山,龙江绥江北江东流汇入西江,山环水抱,钟灵毓秀,古邑流芳,生生不息。古邑四会,丰厚之收获于勤劳,丰盛之回馈于时代,丰实之不息于根脉。连登全国雅城文明之殿堂、百强县之金榜、千强镇之龙虎榜,独领南粤之风骚,坚定擘画之建树。
四会三桂山山脉
三桂山,三峰耸立,然生万物之征象乎。层峦耸翠,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登高望远,天成盆地,丘陵阡陌,水系通达,沃土温厚,鱼米之乡。青山绿水滋润着这片土地,滋养着这方百姓,亘古亘今。四会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在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汇中,外化兼容并蓄,内化勤劳勇敢,化入这方百姓,化成这方文脉。耕续风华,雄州雾列于西江之畔;耕读传世,俊采星驰于四会之端。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繁华画卷历久弥新,时代乐章悠扬丰实。中国柑桔之乡,嘉树琼桨显彰。中国玉器之乡,古邑玉翠钳镶。六祖蛰藏之地,南宗禅风和畅。传承古法造纸,蔡候遗风绵长。四方水润赛苏杭,荟萃群贤齐飞翔。
地豆镇墟街
地豆镇居四会市之北,处三桂山之南,占主山主脉之利。拥万倾茂绿山地,耕千倾沃土良田。依山建了七座小型水库,一条河礼河东南流向,汇入域内龙江。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这里大多数居住客家人,客家人称花生为“地豆”,因盛产花生而得地名。这里有十里稻香,四季蔬果,阆苑别野,鸟语花香。这里是区域中心,业态多姿,车马盈门,井然有序。这里时常遇见“书室”牌匾悬挂在村中祠堂或古宅,崇文重教,勤耕苦读,客家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村村赛赛。塔崀村百年圩市,开创无人售货先河,独特经济现象沿袭百年。地豆村百年骑楼,正在修旧如旧,焕发百年荣光。
百年陶艺彩明窑陶瓷
赤草崀村百年陶艺,瓦窑岭保存明朝古窑,在其左侧的彩明窑工艺美仑美奂,百年陶艺光彩夺目。三桂村百年茶园,在三桂山上有连片百年茶树,上世纪70年代茶叶收购价格每市斤为3.41元,品茗上乘,回甘百年,撩惹乡愁。水车村百年书院,清末民初水车吴氏兴建一间私塾(书院)
本世纪初吴观南先生率众族贤捐资在私塾旧址兴建东禾小学,现需并校而腾空,在旧址修建百年书院,传承文化根脉,书写耕读芳华。飞南之家、邻里中心与圩镇空间三点连结,雕绘和美核心画面。还有“五园逐起”“五文生辉”“南北环路”“北湖南塔”的景愿,“湾区客乡、和美地豆”的画卷徐徐铺展。
地豆镇神仙村
这里有龙江河和神仙村,还有白云和星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恰是这片土地的写照或注释或天意人愿,也许是梦得的“陋室”新版吧。水车村名播近远,因由于物于财于人重于贤能。上世纪90年代,吴观南先生开始捐资数百万元建设家乡,今步古稀仍捐资兴建村里的党建、乡贤、村史“一室两馆”,开发百余公倾樱花园,带富乡里乡亲。宗贤业力磅礴,后生人才辈出。吴老有一贤侄是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有一后辈前年登科燕京大学堂。水车这个小山村,山明水秀,祥云缭绕,燕语莺声,钟灵敏秀。
藕围村梁氏宗祠彬公书室
藕围村梁氏祠堂悬挂“彬公书室”,印实书香门第。200多人的小村子有20人是教师,“少年三杰”在读或入读博士,一个在华师大读博,一个在中科院硕博连读,一个在浙江大学本硕博连读。藕围村有一位“大众姑丈”黄伯源先生,是邻近神仙村的,已过古稀之年,曾任三地校长。黄老一直劳心其夫人外家藕围村育人兴邦之事,因而村中大众都尊称其“姑丈”。黄老也领着家族里10多人,从事教书育人事业,教书世家名符其实。古稀年轮,无论是留乡劳乡恋乡,还是去乡怀乡归乡,诠释着客家家风,演绎着客人品格,承载着家国情怀。初心如磐,祖德流芳,诗书继世,奋楫笃行。客乡地豆,秀水丰土,根深叶茂,鸾翔凤集。
四会市夜景
站在三桂山上,南向极目远舒。四水相会一重关,关水还有数重锁,自然合局,天人互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朝霞映照着三桂山,洒向千年古邑,沐浴万丈霞光,灼灼芳华,勃勃生机。
非遗地豆烧肉
本文作者简介:严灯辉,供职广东四会政府部门,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网络平台)等发表歌词诗赋、散文、论文近百首(篇),也曾被聘为高校文学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