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58期 总第819期


辛苦与甘甜
作者 邵春生 ( 彝族)
主播 汪玉丹
一组"火把"节的录象,让我忆起幼年儿時的"火把节"
我的家乡在彝州楚雄牟定县一亇小山村,村前是周围青山环抱的平坦小埧子。一条从紫甸河流出的小河从门前流过。留下我许多儿时的记忆。但记忆最深的是"火把节"。
幼年儿时的火把节没有盛大集会,也不设歌舞场,而是各家各户举着火把,走出家门转到自已栽种的稻田间,绕着田埂转呀转,撒一把又一把″香面"。"香面"是做燃香用的各种香叶碾成的粉沫加硫磺叫"香面"。抓一把香面朝火把撒去,"轰"的一声火把的光焰突然燃爆出烈焰,让田间飞蛾蜢虫经不往对火的诱惑猛扑于火把中。火光照亮秧苗,绿油油含苞抽穗的稻苗在夜风中也摇头摆尾热望着火。人们的心如火一样企望着稻禾含苞,抽穗,昂扬接受露水阳光,也企盼着这四围香稻,在那金秋之时低下沉甸甸的金黄头颅感恩大地的滋养。
火把节的火把燃烧的是一种民族的希望。燃烧着一种各民族凝聚的力量。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当夜幕降临,每家每户都会不约而同,点燃火把去"绕田"。但为什么要在六月二十四这天点燃火把去绕田,这辈子都没想明白。只是当今这火把节越来越有规模和丰富的歌舞吃喝内容,越来越吸引着中外游客来"打卡"。但为什么选择农历六月二十四玩火把,总找不到信服的文字根据。
我想呵,火把,应该和170万年前,人类始祖元谋人学会用火有关。在进入农耕社会后,人类仍不忘祖先是用火的文明创造了世界。火把,是东方人类会使用火的传承。火的温暖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日子,火的奉献用陶罐煮熟了后人的思维,火的烈烈忠魂让石头中流出七彩青铜,结束了人类玩"石器"的儿童时代,蕴育出飞天梦想的燹烽火苗……这火呵,应该是元谋的人类始祖火的史诗传奇。
170万年前元谋人巳学会用火的伟大文明,是威楚大地的骄傲,是云岭山川丰碑般的自豪,是东方古老文明的旭昭!
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夜里,无论夜空繁星满天,还是热风细雨,每家每户都会点燃火把。小家各户的青壮年都会各举着烈烈火把一齐出现在黑压压稻田间,形成了一大片似火龙舞动的壮观。周绕青山如黛,在夜幕流动的火把光影中呈现一幅"静与动"神秘色彩的山乡不夜图。四围香稻的平垻,一片连一片稻田顿時火光冲天。形成流动跳跃欢腾的一条条游动的火龙。一些老人们如歌如吟的祈祷声在火把闪闪中飘向稻田。
時间飞逝,至今我也老唉,但每想起这儿時火把节,总忆不明白老人们究竞吟唱的是什么样的古歌。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夜,是一个古老传统神奇的夜,带着神秘色彩的"黑与红"交汇的夜。在连片的稻田间,这个夜顿时欢乐了起来,欢乐的稻海,欢乐的人潮,欢腾的火龙似不息的潮歌如火一样,人声鼎沸,夜也热烈滾烫了起来。这宏伟壮观的"火把节"燃烧着稻田企盼的丰牧。这个夜的盛大火把节不需要组织,是彝族、白族、汉族等各民族的传统之举、自发自觉之举。还争先恐后提前准备火把和"香面",当年幼時总围着大人看热闹。晚上火把点燃硬要跟着大人去"绕田"。大人不让去,怕绕田埂时一脚踩塌跌下稻田。但硬哭叫着,大人只好领着去了。当举着火把围绕青青稻田的田埂绕上几圈撒完"香面",就会将火把插一支在田头,家家稻田头都插,许多小蜢虫还不断扑向这田头的火把。这时举着回家的火把那火光弱了。大人把我背着往家走,在大人脊背上看着稻田星火与天上繁星连成一片。我分不清天上人间,睡着了。
幼年儿时的火把节经历,让我留下了今天这难忘的回忆。忆当年在一片欢乐的火海浪花中,含苞抽穗的稻花好象也欢欣鼓舞吐出一种淡淡的伴着稻田泥水特别的馨香,飘荡在这火把节的火魂中。这带着特殊气味深深浸透心灵的馨香,至今耄耋之年也难忘呵
珍贵的回忆在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种若干火把流动成火海浪花延伸到夜幕深处,再深处,极目不知处的壮观至今没有了。那是一段多么不可回归的火把节回忆。
家乡门前那一条小河永远流淌着我对"火把节"的深深记忆。
*~~~*~~~*~~~*
作者 邵春生
主播 汪玉丹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主编 曹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