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醒
儿时念小学,就听老师讲有关文物历史,特别是听到关于古迹之类的文物之保护与修缮,特别上心,其意是古迹修缮,整旧如旧,意思是用原式材料替换年老以腐或变形风化的材料,极具讲究,更不能随意创新,画蛇添足。几十年的记忆大体就是整旧如旧,不可拆东墙补西墙,否则,就称不上所谓的文物古迹了。
近日,报道乡村振兴,因被报道的故事牵扯到了慈氏塔,我才想起了天岳山所在地的慈氏塔,印象中的慈氏塔好像被整建过,因当时路过慈氏塔的天岳山公路,看到被整建的慈氏塔施工者用根绳子拉着,估计是怕影响施工单位施工,当我抬头看到拆去脚手架的慈氏塔,不由得令我倒抽了一口冷气,慈氏塔怎么被整建成了这副模样?既然慈氏塔被整建,我立马翻出车尾箱随身携带的摄像机,咔嚓了一下,当时为不影响施工单位施工,也就没有近距离跟进,拍完照片我就匆匆忙忙驾车走了。半路上思前想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竟让我浑身发毛……
改革开放初,岳阳楼也曾搭过脚手架,修缮过一次,那是木质立柱遭受蚁害,部分翘檐破损,年久失修腐坏,撤换几根木柱子、衬梁、翘檐,本无可厚非,那也是符合保护古迹文化名楼修缮的原则与界定的。
古迹何为修缮?我调阅大量资料佐证,讲的大都是整旧如旧、似旧如旧,古建筑修缮概括来说是指按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原来的材料和原来的工艺修建。简言之,一句话,主体是原型、原物,只能修缮而不能肢解。
修缮又特指维修古建筑时,将历史上被改变和已经残缺的部分,在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条件下予以恢复,再现古建筑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恢复原状时必须以古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依据。
古建筑是对历史文物的认知、传承古迹文明的有效载体,能否将他们保留和继承,既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也关乎世界文化发展,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安全为主原则,风格统一原则,预付为主原则,旧料利用原则。
然而,岳阳慈氏塔修缮之所以被诟病,当然是解除了原古迹古体的原汁原味,用现代的材料重新依葫芦画瓢,搞一座形似慈氏塔的慈氏塔,令人匪夷所思。其塔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将其慈氏塔的原有韵味破坏殆尽,故其慈氏塔就只有慈氏塔其名了。她就像一辆临近报废的汽车,既换了发动机、又换了骨架大梁,连车门车窗也换了个精光,交警队是不发行车证的。这样一盘古,那么问题又随即来了,这座被整建的类似仿制塔与慈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有“慈氏塔”之名,无“慈氏塔”之实,那她还叫“慈氏塔”吗?
岳阳慈氏塔未整建前,我曾几次去拍过照片,所拍的照片年份时期亦不同,还曾在市委机关报《岳阳晚报》上写过《三拜慈氏塔》的散文,印象中的慈氏塔圣洁高雅,古朴、古色、古香,她完全是防患湖神兴风作浪,规避水患,防患游子回归迷路而修、而造,她是千千万万岳阳人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历经千年,慈氏塔附近街巷直接被岳阳人称为“宝塔巷”,游子虽远离故土却不忘“宝塔”,还有被传为只要儿时经历过拜“宝塔”,终身不再“迷路”的说法,慈氏塔在岳阳人心中是何等圣洁、高雅、古朴……
又考证,千年慈氏塔位于岳阳市城南洞庭湖畔,与岳阳楼相距15OO米。据传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岳州府志》载,塔为“宋制置使孟珙修,旁有珙像”。据清同治《巴陵县志》载,宋治平、建炎年间两经修葺。如此看来,慈氏塔两经修葺是花了血本的,也不至于不经意间会倒塌。
根据文献记载和塔的造型,现存塔应为宋代重建。塔高34.575米,占地46平方米,砖石结构,七层八角,实心墙体,大条石辅基。第二层以上,每层砌小龛笼4个,檐角挂小铁铃。塔顶置铁刹相轮。用铁链8根从塔顶与檐角相连,起稳固及避雷作用。
据传,唐开元年间,西域僧人妙吉祥称西方孽龙将来洞庭兴风作浪,危害巴陵,于是百姓就此起心而建塔。故可见造塔意在消弥水患。
考证塔名慈氏,并不与外界称谓的所谓的佛、道教之类搭边,她完全是与地处八百里洞庭湖地域、及水患相关。据民间所传佐证,当地有位慈氏的寡妇,苦于水害,尽个人绵薄之力捐资建塔,她还经常去工地送茶水,但塔未建成,她已经生病去世,后来,塔落成,为纪念这位善行善德妇人,故称“慈氏塔”之说。
慈氏塔就是慈氏塔,塔身实体,她没有你想去烧香、供果的位置,清一色的实体墙,既便你有此心也无能为力,你想供奉伺候都难。
慈氏塔历经9OO余年风雨仍然巍然屹立,其浑厚坚实令人叹赏。至整建之前,慈氏塔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
慈氏塔被全面整建,周边环境有所改善是实。但慈氏塔硬生生地被整建,无论是塔身,还是塔势,其使用的都是现代的材质,看不到历经千年的沧桑感,这种不着边际的搞法,与修缮慈氏塔是完全不搭边的,这座被整建的近千年的古塔几乎面目全非,却像极了一座新建的塔,看不出塔身的原状,也没有半点岁月沉淀的外形沧桑感,作为地方地名专家,我是一直耿耿于心且不能释怀的,也许有人会问,这形似慈氏塔的塔,她的历史络印生庚年月,该从何年、何月、何日算起?
纵观被整建的慈氏塔,整旧如旧变成了整旧如新,她如一个穿着土布衣的人,突然间被穿上了划时代的“的确良”衬衫,塔身面目全非,心中难免五味杂陈。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
开发旅游项目,加大环境治理,争资立项,本无可厚非,但为了项目争项目,不懂专业治理与管理,却去治理、去管理,生生地把个慈氏塔打扮成了不像慈氏塔的慈氏塔,不知当时力举整建决策者意欲何为?我的写作短项是不会写诗、填词,故赋打油诗一首,以示诌议。
一樽新塔立湖边,
目睹沧桑身已变。
今日整建穿靓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