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第十五(11)
一个“恕”字见修养
【原文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奉行终身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修养的道理那么多,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奉行终身?孔子说,这个字,就是“恕”吧!自己所不希望的,不要嫁给别人。这一个“恕”字,就概括了上面所讲的诸多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会在为人处事中,胸怀坦荡,凡事就会多替别人想一想,就不会把自己所不希望得到或看到的结果让别人承担,把责任推给别人,把痛苦转嫁给别人,这就体现了“君子义以为质”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精神。能不能做到“恕”,以及做到的程度,体现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倘若一个人,一点“恕”的品德都没有,遇事总想把好处留给自己,把危难推给别人,把功劳留给自己,把过错责任推给别人,凡事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从不替他人着想,总是偏偏有理,缺乏责任和担当,这样的人就很难做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自然就很难与人融洽相处,和睦公事了!现实中,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有些人,尽管工作能力很强,但就是处理不好与同事、与上下级的关系,总是表现得争强好胜,在任何事情上,总是挑剔别人的不是,得理不让人,沾得了便宜吃不得亏,给人一副清高自傲,难以容人的感觉。这样的人,能力再强,也很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做一个强势的“个人英雄”就不错了,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很难!子贡在孔子弟子中是能力比较超凡的人才,无论是外交还是理财,都很突出,这类人才,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不善解人意,所以,孔子就教导他,要牢记“恕”字。
接下来的一章,是孔子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从对待别人的态度上阐释“恕”的精神:
【原文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毁”,即诋毁,恶意攻击、指责;“试”考察、验证的意思。“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翻译过来就是:
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如果有所称赞,也是有事实可验证的。
告诫弟子,不要携私情去指责或攻击别人,故意诋毁别人,也不要轻易去赞誉别人。赞誉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某一个行为,都要有事实依据,并且能经得起检验,不能以自己所好或因其他目的不顾事实刻意赞誉——这就成了奉承与恭维了!
对待别人是这样,那么,该如何对待别人对于自己的诋毁和赞誉呢?同样也不要过分在意和计较。以坦荡的胸怀对待批评和诋毁,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赞誉,既要分辨清是真心赞誉还是刻意恭维,还要检讨、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值得别人赞誉。孔子对于弟子的教导,总是这样语重心长!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字面看起来简单,但意思的确不好理解。大多的学者都是按照朱熹集注,将“斯民”解释指“当代百姓”,对这两句作如下翻译:
当代的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依靠他们而使直道得以通行的人呀。”
这样的解释,总觉得别扭而不通顺,给人以牵强生硬,云里雾里的感觉。以愚之见,“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其实是一个省略+兼语的杂糅复句,“斯民也”之后省略了谓语“誉”,“三代”可当成“斯民也”的宾语和“直道而行”的主语。所以,翻译过来就是:
“现在百姓称赞夏商周三代,是因为夏商周走的是正直的道路。”
是以夏商周三代受百姓拥戴赞誉为例,强调对人对事,态度一定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不可凭空赞誉,刻意奉承。妥与不妥,有待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