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说 饺 子作者:张广才|诵读:一境
饺子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面皮裹馅的名食,历史悠久。西汉时期长安就盛食饺子,那时俗称“角子”。南北朝时称“偃月形馄饨”。到了唐代,饺子更为流行,称之为“扁食”。据考古发现,“扁食”在唐代已传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今天的新疆一带就有出土。宋代时称“角角”。大约到了明、清时期才改称“饺子”,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吃饺子是一种奢望,平常只能想一想罢了,往往过大年才能吃上一顿肉蛋饺子。电视剧《老农民》里演到:生产队队长牛大胆为使老母亲在临终前尝一口饺子的味道,了却老人家的一桩心愿,万不得已把生产队粮仓里的麦粒在自己裤腿和鞋子里装了几把,带回家做成饺子,老人家尝过后才闭了眼咽了气。牛队长因为私拿队上的公粮,给社员做了深刻的检讨。当看到这一段时,再心硬的汉子也得掉眼泪。其实这就是当时广大农村地区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今饺子是大众美食,想吃就有,虽不再那么稀罕,但仍然承载着许多意义。亲人远行时、合家团圆时、寒冬降临时都会吃顿饺子。逢年过节包饺子时,为祈福纳祥,人们给某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混在饺子堆里一起下锅煮,给全家每人捞几只,若谁吃中包有钱币的那只饺子,就预示着来年好运当头。娃娃们对此最为当真,抱的希望也最大,吃饺子时用小嘴巴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咬,生怕囫囵吞枣把硬币咽下去,如若吃不到钱币还会不开心。为哄娃娃高兴,大人们会给娃捞锅底的饺子,因为包了硬币的饺子会略沉些,一般会在锅底。但这也不保险,有时大人意外吃出来了,便默不作声地趁娃娃不注意,偷偷地把包着硬币的饺子放到娃的碗里面,让娃“自然而然”地吃出来,这时大家再一齐叫好,说些“我娃越长越好看,考试得双百”此类好听的话。看着娃娃兴高采烈的样子,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相互露出会心的微笑——就是哄娃开心呢!只要娃娃高兴了全家就都乐呵了,过节不就图的这个嘛!
饺子的制作过程,最具浓浓的家庭气息。由于工序繁多,若家庭主妇一人操劳,费时费力,恐怕等之不及,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了。如果想早点吃到美食,就得全家齐动手、男女都上阵,你擀皮,她包馅,我调汁,叮叮当当,满屋生香,不会“技术活”的烧水剥蒜打下手。还有那调皮捣蛋的小不点儿也不肯闲着,非要学着包饺子,弄得满手满脸沾着白乎乎的面粉,如同喜剧里滑稽可爱的小丑儿,最后包出个“四不像”的饺子,大家打趣道:“哎哟,这个饺子你自己吃,我们可不吃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前些年偶然吃过一次钟水饺,其美味至今难忘。后来才知道这种钟水饺是四川成都地方传统小吃之一,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开业之初店址在荔枝巷且调味重红油,故又称“荔枝巷红油水饺”。钟水饺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具有皮薄、料精、馅嫩、味鲜的特色,其鲜香美味让人无法抗拒,真是吃了这次还想下次,不得不让人叹服美食之乡四川人精湛的厨艺和非凡的创造力。
说起饺子,就不能不提老字号西安德发长饺子馆,这里的饺子宴享誉海外,不仅味香,而且形美、意妙。采用蒸、煮、煎、炸、烤等多种烹制方法,烹饪出咸、甜、麻、辣、酸、怪等多种肉香型、卵香型、果香型、酱香型、索香型和海鲜香型等口味。真乃一餐饺子宴,尝遍天下鲜。饺子的造型综合捏塑、雕塑、组合、点缀等技艺,花、鸟、鱼、虫,千姿百态。他们把每一种饺子的造型技术与艺术巧妙结合,上席的饺子有的像金鱼戏水,有的如欢蹦的小兔,有的形似寿桃,有的状如珍珠,常常让人不忍将这些逼真的艺术品送入口中。君不见:形似新月美,味如海花鲜。或龙凤呈祥,或百花争艳;或一路顺风,或雪中送炭;或白银墨玉,或吉祥罗汉;或二龙戏珠,或什锦三鲜;或彩蝶飞,或鸳鸯眠。好一席艺术荟萃,好一部饮食经典。每种饺子都有不同的说辞,让人们在品美食的同时增长知识、愉悦心情。如“八宝蒸饺”,取“打金枝”故事中的一段,相传郭子仪曾以海参等八味制饺,庆祝这一事端的妥善解决。“宝钏蒸饺”,以芥菜、猪肉为馅,取王宝钏在长安城南挖芥菜的民间传说。“黑米蒸饺”,以洋县黑米为馅,取汉张骞梦见文曲、发现黑米出使西域的历史典故。
前些日子有朋自远方来,陪客人在德发长吃饺子宴,席间酒酣耳热,谈兴正浓,突然间屋黑灯灭,满座惊愕,都以为是突发停电。这时只见服务员不紧不慢地点燃桌上的火锅,在夜幕下,燃烧的火焰不断跳动,恰似盛开的朵朵菊花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在不开灯的情况下,服务员从火锅里给大家“盲盛”饺子,这是用鸡肉脯包成小巧玲珑的珍珠饺。谁也看不见碗里盛了几个饺子,都盛好后客人任意端一碗,然后再开灯食之。此时服务员上前给大家讲解,只见她长相甜美,面带微笑,声音清脆悦耳:“尊贵的客人,欢迎来到德发长,现在大家碗里的饺子数量可能不一样,如果吃到一个,是一帆风顺;两个,是双喜临门;三个,会连升三级;四个,祝四季发财;五个,来年五谷丰登;六个,全家六六大顺;七个,七星高照、吉祥如意;八个,八仙过海、各怀绝技;九个,至高无上、至尊至贵;十个,十全十美、事事如意。如果一个都没吃到的,那是无忧无虑、健康长寿!”。满座听罢哈哈大笑,宾主无不欢天喜地,由衷赞叹千年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张广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诵读:一境,原名吴静,来自古城西安。陕西职工作协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市碑林区朗诵协会主席,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西安市碑林区作协理事。愿以真挚待人情感传播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