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辽阔的星球上
有一片温暖的土地
在这个温暖的土地上
有一个熟悉的声音
那是东方的声音
是中国的声音

它曼妙如丝
它轻盈如弦
它传递着千年的文明
它将东方悠悠的文化
久久地延续 
我们是东方的孩子
是炎黄的子孙
我们用山的脊梁、龙的血脉
将五十六个民族的声音
汇聚成一条坚实的纽带 
这条纽带
连着江河
连着你我
连着上下五千年的碧血丹心
将沧桑的历史
将荡气回肠的风雨云烟
用中国的声音
一一呈现

我们用中国的声音
诉说那些凝固在时间里的往事
我们用中国的声音
描绘未来 美好又充满诗意的日子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听到了丝弦弄竹、鼓、瑟、笙、箫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看到了长袖轻舞、翩若惊鸿
我们用中国的声音
读《史记》《论语》
读唐诗宋词
我们用中国的声音
读平平仄仄的音律
读横撇竖捺的自己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感受到
浸泡在我们血液里的那些词句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将一腔赤胆和万般柔情
交付于生养自己的土地

中国的声音
是走向世界
连接世界
融入世界的声音
中国的声音
是飞向太空
和宇宙交汇的人类的声音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播种文化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孕育文明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凝聚血一样的浓情
我们在中国的声音里
感恩祖国的伟大
世界的祥和 
《旋律交响中的国风雅韵》
诵评:云中人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产生的物理現象,在传递中散发着内在的能量。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辗转在潺潺流水中,闪烁在莺歌蝶舞里,唱和在蝉鸣蛙噪处,凝结在滴水成冰时,瞥见于海浪的咆哮和物体的冲撞中。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声波、声态影响着我们对环境的敏锐感知和内心视象。
中国的声音里,有华夏民族的丝竹声、诵读声、歌吟声、叹息声、欢呼声…有"人民万岁”的世纪之声,也有“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中兴之声,还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圆梦之声。

人们在阴阳五行的探索中拓展各种流派的哲学思想,发挥着巨大的创造力。
诗人碑林路人的《中国声音》廊括了与人类共存的各类声音。作者的思维视野开润,文辞华美精练,语言生动委婉,有如海立云垂、画面徐展,较适合于朗诵的表现形式,深受诵者的喜爱。
岁末年终,由赵霞、杨建松两位艺术家来联袂诵读《中国声音》,应是"风铃朗苑”(首发)不错的选择。

《中国声音》无论是“铁马映象”的视频,还是“豪哥配乐”的音频,均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朗诵家的合诵在交响乐中,宛如游响停云,则云合景从。
选配背景音乐时,杨建松老师以艺术的视角,选用小号铜管乐为篇首曲,意在营造一种气势与氛围,如同清晨一曲洪亮动听的交响乐声在云空中回旋,传送着东方文明的最强音,给人以无尽的感怀与联想。伴随朗诵家的诵读声,将听者带入到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里。整个背乐,选配三首乐曲用以铺垫,烘托出正能量的中国声音,震撼人的心智。

西式铜管乐引带而出的中式古琴声,融入字里行间,仿佛在演绎不同声音里的中国风。中间部分的交响乐则增添了节日里祥和、喜庆的抒情色彩。尾段的声、音、乐的交融与前面的诵与乐相呼应,使《中国声音》的主题得以彰显,画面唯美精致,余音缭绕且不绝于耳,犹如倚楼看风景,尽享惬意人生。正可谓:礼惟崇德,乐以和声,曲以洄乐,诵以潆声。
艺术的声音常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学的魅力、灵魂的觉醒、思想的升华。两位老师诵以咏志,读以传情,抑扬有致,温润心灵。振聋发聩中能启迪民智,醒愚惊顽时可鼓舞人心,于是生生不息,使之创新永续。
两位老师的合诵让情文并茂,给人留下声音动态中的对象感和画面感。她们的情绪真挚通达,节奏清晰明快,语流顺畅且起伏有序。诵读中角色鲜明,互为帮衬,好似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赵老师英姿焕发展风采,清风如许盈书香;“铁马豪哥”深沉矜重稳如山,宁静内敛显精神。她们以各自的气质和声线,较好的表达出《中国声音》的内涵和思想,表演了一首新时代的正气歌。
应当说,这篇有声作品是两位老师最佳的呈现,代表着各自较高的水准,表达出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家园浓浓的爱意。

作者:碑林路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文章散见于报纸、杂志,经常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方广播电台播出。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外阅读训练范本,和全国高校教师语文培训写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教材。文章深受各年龄段朗诵爱好者喜爱并传诵。已出版个人文集《禅花如雪》《掌灯的人》。

朗诵:赵霞。全国公安文联音乐舞蹈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公安朗诵协会副主席,武汉公安朗诵协会会长。

朗诵和音视频制作: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