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志飞 朗诵:何方 杨建松
音乐设计:杨建松

“八一”前夕,我回了一趟武汉。在公安厅大院晨练时,偶遇一位老兵。
老兵姓范,名建安,今年67岁。退役前是解放军某部团副政委。2001年转业来公安厅,担任某总队支队长,兢兢业业,勤勉工作,直到2017年退休。 交谈中,他谈到曾在新疆的工程兵部队干过,我一下来了兴趣,我问他曾在新疆干过那些工程? 他的思绪飞到了上世纪的76年,刚参军的他,听从毛主席一声号令,随数万大军开进天山,建造了一条从北疆的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到南疆的库车市,全长561公里,简称“独库”的天险公路。这条路,穿越大天山,贯通南北疆,在悬崖、峭壁、森林、雪峰、冰川间开凿,在草原、峡谷、湖泊、林海、戈壁、沙滩上穿过,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纵貫天山脊梁的最美公路”。 在有独库公路之前,连接新疆南北疆的公路只有一条,从独山子到库车,需要沿着天山山脉的边缘,绕道乌鲁木齐走1000多公里的路程,而这如一把尖刀横切插入天山的独库公路,却节省了约一半的里程。这在方便新疆人民生活或是战备上,意义非常重大! 为修筑这条史诗般的公路,解放军官兵集结天山奋战了10年。他们爬冰卧雪攀绝壁,攻坚克险战悬崖,数千人负伤致残,168名筑路官兵牺牲,平均每三公里就躺下了一位解放军烈士躯体,路是躺着的碑,碑是竖起的路,他们以青春、热血和生命托起的这条独库公路,又被誉为“英雄之路”。
独库公路海拔最高的哈希勒根达坂
(老鹰飞不过的山头)冰峰
我的思绪也回到了若干年前,当时看过一部电影《守望天山》,里面就讲述了令我十分感动的修筑新疆独库公路的故事。2023年6月,我到新疆旅行时,专门找到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独库公路博物馆”参观,又找到离博物馆135公里的天山深处乔尔玛烈士陵园,去拜祭为修筑独库公路而英勇牺性的168位解放军官兵,去看望一位为牺牲官兵义务守墓20多年的老兵陈俊贵。 我们的话题,随着交谈的深入,逐渐的沉重起来。眼前似乎浮动起168位解放军筑路烈士奋勇的身影,他们无愧是闪耀在天山之巅的中国军魂!
1980年4月6日,奋战在天山深处筑路的某部1500多名施工官兵被突然而至的特大暴风雪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工地上,通讯全部中断,面临寒冷冻死、断粮饿死的危险。 部队决定派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带领战士陈卫星、新兵陈俊贵冒险下山找部队救援。在寒风呼啸,风劲雪疾,高寒缺氧的雪山上,他们连走带爬,艰难前行。在茫茫雪原上,他们又冻又饿,迷失了方向。当所带的馒头只剩下最后一个时,班长郑林书命令陈俊贵吃掉这个馒头。理由是,其他人是党员,是老兵。而陈俊贵是新兵,年龄最小。 就在命悬一线之际,他和战友陈卫星被哈萨克牧民发现获救,送往山下部队。 1500多名战友得救了,可22岁的班长郑林书、21岁的副班长罗强却因冻饿牺牲,永远长眠在了千年积雪覆盖的天山。 班长郑林书在弥留之际,向陈俊贵说了最后一句话:“到老家代我看望下父母。” 新兵陈俊贵经抢救,保住了生命,双腿却严重冻伤,只得以二等伤残军人身份回到辽宁老家,当地政府给他安排了电影放映员的工作,又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 可他时刻都在想念着班长,更没忘记班长临终前的嘱托。于是,他返回当年部队的驻地新疆那拉提,想查询老班长的家庭住址。谁知老部队基建工程兵已分散编入武警部队序列,建制重组,人员流动,他始终没有找到老部队的消息。 在一片荒芜寂静的野山上,他找到老班长孤独的墓地,心里难受极了。于是,1985年冬天,他作出决定,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孙丽琴和八个月的儿子又回到了新疆,在离老班长坟墓最近的山坡上挖地窝子安家,一边开荒种地,一边整修墓地,陪伴老班长。 长期的野外生话,喝雪水,啃生粮,他脱了发,妻子白了头,一双儿女成天在墓地爬来爬去……。 直到2006年,当地政府决定在乔尔玛建设独库公路烈士陵园,把分散在各地的牺牲官兵集中到这里,这才发现了已为班长守墓20多年的陈俊贵一家。于是,陈俊贵被安排为陵园管理员,解决了城镇户口和事业编制,他们全家这才有了安身养家之处。

现已为牺牲官兵守墓近40年的老兵陈俊贵
2006年,陈俊贵终于费尽周折,查到了老班长郑林书家的地址:湖北省罗田县白庙乡。
于是他马上赶到湖北罗田,在当地民政局帮助下,得知老班长家已因水库拆迁,搬到了白莲乡。 当他终于见到老班长郑林书的姐姐,才知道老班长的父亲在他当兵一年后就去世了,母亲怕影响郑林书工作,始终没有把噩耗告诉他。所以,直到郑林书牺牲时也不知道自己父亲已经去世,其母亲也在对儿子漫长的思念中,于2003年去世,生前也因家人隐瞒而始终不知儿子的噩耗。 陈俊贵来到两位老人坟前,悔恨泪水长流。他恨自己没能早点看望班长的父母,悔自己再没有机会替班长尽孝。 因此,他再次下定决心,告慰班长父母:今生今世,我将永远守候班长,让班长永不孤单。 2009年,陈俊贵一家20多年义务为牺牲官兵守墓事迹被一位军旅作家写成报告文学,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当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2019年,评选为年度“最美退役军人”。
我就是在和外孙看过一部以陈俊贵事迹拍的电影《守望天山》后,知道独库公路的,我想着如去新疆,一定要去走走独库公路,去向英雄的筑路官兵致敬,去看望天山的守墓老兵。
2023年6月23日上午,到新疆旅游的我,专门怀着朝圣般心情,去参观独山子“独库公路博物馆”和瞻仰乔尔玛“烈士陵园”。 在乔尔玛“烈士陵园”门口,有一个书摊,专卖一本书,书名《守望天山》,封面上还写着: 本书曾获“北京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同名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同名歌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我马上买了一本。当我翻看书中陈俊贵照片时,觉得在这人刚才在哪见过? 原来,乔尔玛烈士陵园已成为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模范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上级安排陈俊贵在这里边售书,边为大家义务宣讲筑路英烈们的事迹。 这时,一个江苏的旅游团队过来,我马上大声向他们招呼:“大家请过来,我也是旅游者,我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这本书上的感动中国人物陈俊贵。”大家一下围了过来。于是,我把我了解到的陈俊贵的事迹给大家进行简要的现场宣传。
笔者向参观者宣传陈俊贵的事迹
围观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靜静地听着,眼睛越睁越大,纷纷给陈俊贵拍照。待我讲完,大家一齐热烈地向着陈俊贵鼓起掌来! 我望着憨厚沧桑的陈俊贵,拉着他的手,眼里一阵阵热热的暖流。
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新疆独库公路的优美而险峻的地形地貌。展示着大量烈士遗物和照片,各种图片和文字介绍,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在工具简陋,条件险恶的情况下修建天山公路时的艰辛。
独库公路牺牲烈士名录墙
在长长的烈土名录和照片墙前,我深深地向他们鞠躬,感谢他们用生命给新疆乃至全国人民铺就了天路。 在168位烈士名录中,有34位湖北籍烈士,我在心底对他们说:6000万湖北父老乡亲委托我,看你们来了!
其中有位李善国烈士,还是我的江夏老乡。他时任一个连队指导员,当时他妻子从武汉去探望他,领导要他下山与妻子团聚,妻子也在山下熬好从武汉带去给他治病的中药等他,而他因抢险飞线主动推迟到第三天完成任务准备下山时,因工地突然塌方而英勇牺性。 对陈俊贵为牺牲战友二十多年义务守墓之举,游客们给予很高评价。在游客留言簿上,我看到一位游客写道: “陈俊贵如同一块宝石,折射出人性的美与善,以及流淌在人们心底的那种舍生取义、不屈不饶、无私奉献、知恩必报的民族精神的璀璨光芒。我们取一点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践行到一言一行上,熔铸在一岗一哨里,落实在一职一位中,才能祭奠逝者的英灵,表达生者的追思。”
不知不觉中,我和老兵站在路上讲了很久。在讲述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充满着对独库公路筑路官兵深深的敬意,而参加过修筑这条公路的老兵眼中也早已充盈起闪闪的泪水,那位江夏烈士李善国,就是他接任指导员的的战友。 我说:我们今天开车走独库公路,在这一半是崇山峻岭和冰雪大坂,一半是深川峡谷和荒野冰河的险要山道上,常常为道路的惊险一次次屏住呼吸,也在心里一次次向修筑这条不平凡的英雄之路的筑路将士们致敬! 老兵说:谢谢您的理解和肯定,虽然当年我们流血、流汗,甚至有168位战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乔尓玛,但是,现在得到了新疆及全国人民的认可和尊重,我们虽苦犹荣。
是啊!“虽苦犹荣”,老兵说得太好了!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关键词吗!
正是这一句“虽苦犹荣”,让无数人民解放军官兵无怨无悔地保家卫国,屯垦戌边,流血牺牲,默默奉献,战斗在祖国最艰苦也最需要的地方。而陈俊贵的义举则让英雄无悔,英魂不孤,看似平凡,实则非凡,做事有情怀,做人有情义!我们社会现在太需要弘扬这种精神了!

因为在他们身上,有一种被称之为灵魂的东西,在支撑着他们的脊梁。这,就是“中国军魂”!
作者:赵志飞,1954年生人,当过工人、做过刑警、干过刑事技术、任过一级警监和警院教授。退职后曾受聘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及全国公安文联专委会主席。湖北省及武汉作协会员,著有《走进东瀛看警察》、《首义警事》、《36案》、《印象欧罗巴》等10部涉警作品。全国公安文联授予“警博事业特别贡献奖”。
朗诵:何方,主任编辑、全国普通话大赛湖北赛区第一名、湖北省十佳节目主持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老年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传电影与电视学院特聘表演专业台词教授。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现任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多家网络平台主编,《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达一亿六千多万。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