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氏塔整建的思考》
文/苏醒
念小学时,每当老师讲述文物历史,特别是提及古迹文物的保护与修缮时,我都会全神贯注。那时,我便深知古迹修缮需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即使用原始材料替换因岁月侵蚀而腐朽、变形风化的部分,这个过程必须严谨,绝不能随意创新、画蛇添足。几十年来,“整旧如旧”这一理念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近期,由于报道乡村振兴题材,其中的故事与慈氏塔相关,这使我回忆起位于天岳山的慈氏塔。在我的印象里,慈氏塔似乎经历了整建。当我路过慈氏塔附近的天岳山公路时,看到正在施工的慈氏塔被绳子围了起来,想必是为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而影响施工。当我抬头看到拆除脚手架后的慈氏塔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座慈氏塔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看到慈氏塔正在整建,我立刻从车尾箱拿出随身携带的摄像机,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为了不干扰施工单位的工作,我没有靠近观察,拍完照后就迅速驾车离开了。然而,在半路上,我反复思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甚至感到一阵寒意袭来。
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岳阳楼也曾搭建脚手架进行修缮。那是因为立柱遭受虫害,部分翘檐损坏,再加上长时间未修缮而腐朽,更换几根木柱子、衬梁和翘檐是合理的,也符合保护古迹文化名楼的修缮准则。
那么,究竟什么是古迹修缮呢?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发现大多数观点都强调“整旧如旧”“似旧如旧”。概括来说,古建筑修缮就是要依照原来的造型、结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简单来讲,主体必须保持原型、原物,只能进行修缮,而不能对其进行拆解。
修缮,特指在维修古建筑时,依据充分的科学依据,恢复历史上被改变和残缺的部分,再现古建筑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恢复原状时要以古建筑现存主体结构的时代为依据。古建筑作为认知历史文物、传承古迹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留和传承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到世界文化的发展。在进行古建筑修缮时,需要注意遵循安全为主、风格统一、预防为主、旧料利用等原则。
然而,岳阳慈氏塔的修缮却饱受争议。原因在于它完全丧失了原古迹的韵味,使用现代材料仿照原塔建造了一座形似慈氏塔的塔,这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整建后的慈氏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韵味被破坏殆尽。它就像一辆即将报废的汽车,不仅更换了发动机、骨架大梁,就连车门和车窗也全部更换。这样一来,这座塔虽然名为“慈氏塔”,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慈氏塔的本质。它与真正的慈氏塔已经没有了任何“血缘关系”,那么它还能被称为“慈氏塔”吗?
在慈氏塔未整建之前,我曾多次前往拍照,不同年份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它曾经的模样。我还曾在市委机关报《岳阳晚报》上发表过《三拜慈氏塔》的散文。在我的记忆中,慈氏塔圣洁高雅,古朴、古色、古香。它是为了防范湖神兴风作浪、避免水患,以及防止游子回归迷路而修建的。它是千千万万岳阳人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历经千年,慈氏塔附近的街巷被岳阳人称为“宝塔巷”。即使游子远离故土,也不会忘记“宝塔”。还有传言说,儿时拜过“宝塔”,终身不再“迷路”。由此可见,慈氏塔在岳阳人心中是多么的圣洁、高雅、古朴。
事实上,岳阳慈氏塔在整建之前并没有出现倾斜的情况,更不可能无缘无故倒塌。只是一些小青砖块由于风霜雨雪的侵蚀而出现了风化现象,少量青砖有缺口、剥落。与其他塔不同的是,慈氏塔是由实心青砖墙一层一层堆砌而成的,就像饺子馅一样厚实。对于如此厚实的实体墙,那些零碎剥落的小青砖,完全可以采用现代的砖制作方法进行修缮,根本不会出现倒塌的后果。但是,决策者却将其古迹、古韵、古体全部更换,使其面目全非。这样的塔还能被称为“慈氏塔”吗?
据考证,千年慈氏塔位于岳阳市城南洞庭湖畔,与岳阳楼相距1500米。据传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塔为“宋制置使孟珙修,旁有珙像”。清同治《巴陵县志》载,宋治平、建炎年间两经修葺。由此可见,慈氏塔在历史上的两次修葺都是耗费了大量资金的,又怎么会不经意间倒塌呢?
根据文献记载和塔的造型,现存塔应为宋代重建。塔高34.575米,占地46平方米,砖石结构,七层八角,实心墙体,大条石辅基。第二层以上,每层砌小龛笼4个,檐角挂小铁铃。塔顶置铁刹相轮,用铁链8根从塔顶与檐角相连,起稳固及避雷作用。
据传,唐开元年间,西域僧人妙吉祥称西方孽龙将来洞庭兴风作浪,危害巴陵,于是百姓起心建塔以消弭水患。塔名慈氏,与外界所谓的佛、道教并无直接关联。它是清一色的实体墙,没有烧香、供果的位置。据民间传说,是当地的慈氏寡妇苦于水害,个人尽绵薄之力捐资建塔,她还经常去工地为建儿送茶水,但塔未建成,她便生病去世。后来,塔落成,为纪念这位善行善德的妇人,便命名为“慈氏塔”。
慈氏塔历经900余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其浑厚坚实令人赞叹。在整建之前,它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建筑。
慈氏塔被全面整建后,周边环境确实有所改善。但是,它被硬生生地整建成了一座现代材质的塔,完全没有了历经千年的沧桑感。这种不合理的做法与修缮慈氏塔毫无关联。这座被整建的近千年古塔几乎面目全非,更像是一座新建的塔,看不出塔身的原状,也没有半点岁月沉淀的外形沧桑感。作为地方地名专家,我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也许有人会问,这座形似慈氏塔的塔,它的历史印记、生辰年月又该从何年何月何日算起呢?
纵观被整建的慈氏塔,“整旧如旧”变成了“整旧如新”。它就像一个穿着土布衣的人,穿上了划时代的“的确良”衬衫,塔身面目全非,让人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岳阳楼的成功修缮为我们展示了合理保护古迹的范例,而接下来,我们要深入探讨一下古迹修缮的真正内涵和关键原则。
慈氏塔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动人传说,本应得到精心呵护,然而如今的整建却令人大失所望。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开发旅游项目、加大环境治理、争资立项本身无可厚非,但为了项目而项目,缺乏专业知识却去治理和管理,生生地把慈氏塔改造得不像慈氏塔。不知道当时力举整建的决策者是出于什么目的?故赋打油诗一首,以示讨论:一樽新塔立湖边,目睹沧桑身已变。今日整建穿靓甲,他年谁说是古迹?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