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邵水流韵
―《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诗文选》编后
·
肖殿群
·
1961年,我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地区城步苗族自治县。1977年冬,我国恢复高考。1978年夏,我刚好从西岩中学高中毕业,仓促上阵参加高考,结果那年全校考生都名落孙山(也包括我)。我退而考上公社民办教师,拥有了当教师的第一回经历。
然而,当民办教师并没跳出农门。我不甘心,又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终于上了大学录取分数线。那个年代,考上中专就吃上了国家粮、包工作分配,已是跳出农门了;而中专和大学(含大专、本科)加起来的录取率也只有5%。
那时,培养教师和医生的大学不但免交学费,而且还提供生活费、助学金--也只有这种高校我才上得起;而医疗性大学只招理科生,我作为文科生,做梦都想读湖南师院中文系(本科)。但是当时我很紧张!万一本科没被录取怎么办?为保险起见,先跳出农门再说!于是,年少懵懂的我将第一志愿填了邵阳师专(全称是“邵阳师范专科学校”),竟然将湖南师院填为第二志愿!
1979年10月12日,我来到邵阳师专报到,开始“读大学”。我惊喜地发现,我读的虽然是专科,但这里师资力量特别雄厚,名师荟萃,如浴甘霖。比如当时全省高校仅有的两个中文副教授,邵阳师专中文科就占了一个(可惜张玉玲副教授在教完我们先秦文学不久就调走了)。三年时间内,教我们的名师有邹豪生、程凯华、傅治同、邹琦新(后来他们被称为“中文四教授”),还有胡正微、匡裕群、钟癸生、庾文云、白迺明、张立圭、丁文复、王松柏、匡国泰等老师。这本集子里收入的文章,主要是“中文四教授”的研究成果,我当年在课堂上聆听过他们的讲解,记忆深刻,倍觉亲切。
1982年我从邵阳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城步二中任教,这是我第二次当老师。不料没到三年时间,命运的轨道却通向了相反的方向:我被军队选招,携笔从戎去了。于是,我一生除了拥有两次从教经历外,竟然还两次入伍、两次从政、两次试商……
·

(一生竟有两本军官转业证书)
·
2021年,我年至花甲,从地方行政岗位退休了。回首来路,想起40年前的大学老师。于是打听他们的消息,收集他们的作品,发表他们的诗文。
其时,在邵阳师专“中文四教授”中,程凯华、邹琦新两位老师还健在,且与我同城(湖南邵阳),他们虽然都已年近九十,但还能直接与我交流,并能亲自修改自己的文稿;傅治同、邹豪生两位老师已经辞世--傅老师生前曾经送我一本《治同文存续编》,而邹豪生老师的作品却很难找到了。匡裕群老师虽然还在世,但因身体原因已经不能与我正常交流;而其他老师及其作品都找不到了……
真是珍珠散落,覆水难收,好惋惜好遗憾!
于是决心抢救性收集整理“中文四教授”的作品,并以山径文学社为平台,将这些诗文都发表于网络(共发表百余篇),让在世之师的夕阳情怀有所寄托,让已故之师足迹明晰不枉执教一生,让当今世人领略恩师们的华年风采。
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我频频翻看自己当年的日记照片、听课笔记和稚嫩习作,多少次仿佛重回了那纯真的大学时代、重回了我们文科的红楼课堂,感受当年恩师们勃动的心魂和蓬勃的青春。如今,老师的音容笑貌,既历历在目,又飘忽难追--往事飞扬,我倍感激动。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之日,钟癸生老师在路上摘了一枚鲜枝带到讲台上,对我们笑道:“你们瞧,夹竹桃,三个三,枝三叶三花还三。”并由此展开了他的讲述。那天的课堂内容我早就不记得了,但这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却让我记了一辈子。
不幸的是,当年读师专,来自苗区的泥腿子穷学生竟然暗暗喜欢上一位白净漂亮的女同学。但我是苗乡苗族人,按政策规定毕业后一定会分回苗区去;同时我也知道班上很多男同学都喜欢那个女同学,而女同学是绝不会跟着我去偏远山区过一生的,因此憋闷了三年不敢表白。1981年冬,匡裕群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隆回一中实习。想起毕业后也许再也见不到漂亮女同学了,我心里很乱,于是第一次学填词,不料被匡老师看见了。匡老师不知就里,以为那只是毕业时的离愁别绪,根本没提防那是一曲情歌。匡老师于是当面指正我:哪些词哪些字不合平仄、平淡了意境,改用何词何字也许更好……实习结束回到师专、毕业临走时,我麻起胆子托人将这首词交给了那位女同学,就飞也似地跑回了城步苗区。
昨天,我从当年的日记本里找到了那首稚嫩的《浪淘沙•别邵水》①:
·
执柳怨东风,水绿霞红。三年隐爱不相通。暮暮朝朝长倾羡,止在心中。
笑语竟溶溶,顾自向东。而今枉有泪空蒙。暗祝一声君不解,此去难逢!
·

(校名四字为郭沫若所题)
·
我现在搜集到的邵阳师专“中文四教授”的作品,还有很多。有的是学术论文(那些年,钻研学术是一种发自内心、不带功利的知识冲动),有的是即兴之作。因篇幅限制,我不能一一列呈于此;恩师才情,唯在吾心矣!
笔者一生,虽然两次从教,却又从军20年、从政20年。人生至此,自觉学识有限、思维迟窄、文事生疏。如今回过头来编辑恩师作品,只恐多有遗漏或误读,对不起恩师,对不起身后或可偶读此书者。也不敢妄写序言前言,免将师情错引别处。惶恐恐、胆颤颤编了这本文集,唯愿有心人批评指正。
然而编完此书,我心愀然。心知如今世情已变、社会浮躁,世人已不读书或根本不需要读书了,而恩师们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更不足为今人所喜好;也不知今后的大学中文系是否还讲授当年我们学过的内容,“中文四教授”这些精彩的研究成果还会不会为人所记取、所需要……
自知此书也许并无可见天日之时了,但暮年的我心思不老、情怀依旧,仍将老师作品视为珍宝,生怕它们随师而去、随时消失,生怕它们散珠成泥、似水长逝。
是故,仍将此书编辑存留于此,竟顾不得后事如何了。权当是一种对恩师的敬仰、对自己的慰籍,一种对过往的留念、对未来的寄望吧。(2024.10.10)
·

(心思不老,情怀依旧)
·
(注:①《浪淘沙•别邵水》作于1982年毕业季,时年21岁;邵阳师专校园“李子园”坐落于邵水之滨。)
·
尾韵: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忘了季节,从不轻易让人懂。为何不牵我的手,共听日月唱首歌……
《花心》.mp4
·
【作者简介】肖殿群,男,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曾两度从教,两次入伍,两番从政,两回试商;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山径文学社创始人之一,历任社长、主编。著有长篇历史小说《先河》、《搏命梅山女》;编有《山径诗文选》、《肖殿群短文集》、《邵阳学院早期中文四教授诗文选》等文集。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点击此处―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湖南邵阳电视台推介《先河》(视频)”―点击此处―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