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维开
缅怀村里两位演艺老人
(林头方村往事)
宁波北仑区林头方村60~70年代有两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演艺人才:郑庆华和俞道斌。他们年轻时,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过很大贡献。他们是十里八乡人们心中的戏星(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们),永远值得林头方人缅怀。
他们在青年时,是曲艺奇才俞岳定培养出来的村剧团两大台柱子——一个后场司鼓,一个前台主角演员,两人一起为村里的演艺事业奋斗了二十余年。
郑庆华是后台司鼓。司鼓是剧团乐队的灵魂,演出中的锣鼓,二胡、京胡、琵琶、月琴…都须在他手中的鼓板声中协动,说穿了,郑庆华手中的鼓板和两根敲杆,随着“的笃”声,总领着后场锣鼓乐队。什么时候闹头场,什么时候开演,二胡、京胡、笛子、琵琶和月琴的伴奏,演员在台上的唱词,都由他用“板眼”把控着节奏。甚至连演员唱词高昂或低沉,悲伤或喜悦,与司鼓手中敲出的“板眼”有密切关系,所以,任何戏剧乐队的名单,排在头里的一定是司鼓,然后才跟出整个乐队成员的姓名,从这一点看,司鼓是整个戏曲后场的总指挥。
“吧嗒!锵锵锵锵……” 随着郑庆华手中一对长不过八寸的敲杆挥舞击打,所有戏剧锣鼓就会骤然响起或骤然停下……
郑庆华是本色农民,当年俞岳定刻意培养他,说明他有艺术灵性。他被培养出来后,互星大队剧团所排演的越剧、甬剧、沪剧、京剧,都由他掌鼓握板,从而十里八乡,村剧团一直盛名不衰。他没有前台演员的露面机会,像一位无名英雄,一直支撑着村剧团长期演出,永远被知情人赞颂!
剧团的后场乐队
俞道斌,是互星大队剧团前台主角,也是村剧团不老松——他的演技,一直为十里八乡的人们津津乐道。人们说起互星剧团,等于在说俞道斌;人们说起俞道斌,等于在说互星剧团。
他悟性极高,在俞岳定指导下,能举一反三,对剧中人物进行再创造,演过的人物,有《亮眼哥》里的万松青,《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剑波。他还登上过宁波最高舞台——天然舞台,代表农民向全市汇报演出……
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照
他唱什么剧像什么剧。《亮眼哥》中万松青的形象,至今仍留在六七十岁以上的村民心中,剧情中这位双目失明的共产党员与搞破坏活动的地主王坤生(由村民王宝芳饰演)一场黑夜里谋杀与反谋杀的戏,看得台下数百人惊心动魄,凝神屏息,人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他演过《红灯记》中的李玉和,形场斗争中浑身伤痕却大义凛然的形象,永远屹立在林头方人的心中……
70年代,俞道斌已五十多岁,作为戏剧主角演员,已经是力不从心的年龄,更何况是农民。他白天须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村干部的动员下,仍饰演着《智取威虎山》的主角少剑波。
他饰演的少剑波,一位英勇机智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解放军团参谋长的形象,一直刻录在十里八乡看过戏的人们心里,激昂唱腔旋律,至今仍耳熟能详:
“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山河壮丽,万千气象,怎容忍虎去狼来再受创伤。解放军,转战千里,肩负着人民的希望……”
京剧《智取威虎山》少剑波剧照,当年俞道斌演过这一角色
每天晚上,俞道斌不辞辛劳,与年轻人一起,步行于十里八乡农村的乡间小路,一场一场地为农民演出,每晚到家,已是深夜。
当年没有电视机,更没有互联网,农村的文化生活,除了偶然放一场电影,主要依靠各地农村的业余剧团的业余演出。当时的演出完全是义务的,从不讲报酬。我们村的剧团,为当时的农村文化建设,作出的贡献是巨大而无形的,其中的骨干——郑庆华、俞道斌,以及培养他们成才的俞岳定等人,永远值得林头方村后人记忆并感恩!
2023年1月,随着新冠病毒在中国大地上最后一波肆虐,两位老人同时离去,从此村里无戏星。
谨以以上的文章,追思这两位农民戏星——林头方村上年纪的人不会忘记他们!
两位老人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天堂如有农民剧团,相信俩老继续在发挥他们的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