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柏有,男,汉族,1946年9月出生,上海市嘉定区人,现住上海市浦东新区。
上海市作家协会、科普作家协会、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百友作家沙龙”会长,季刊《浦江文学》总编辑。
厄运缠身,1992年1月6日、2019年11月6日晚,遭遇二次车祸,尤其第二次车祸,被撞得翻跟头飞出5米多远,昏迷近20秒,死里逃生,留下后遗症。
工科毕业,技术出身,2005年即退休前年开始创作。
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诠释《山海经》的系列科幻神话电视连续剧剧本上本、29万字的《我来了——大禹破解亘古之谜环球历险记》;2011年1月,56万字的长篇小说《另类》。由文汇出版社出版:2014年8月,12.5万字的系列小说上本、长篇小说《光复》;2016年7月,22.5万字的系列小说下本、中短篇小说集《辫子交叉》;2017年2月,18万字的故事片、少儿科幻剧本集《血战恐龙》。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2018年12月,诠释《山海经》的系列科幻神话电视连续剧剧本下本、157集、199万字的《你是谁——小禹探寻华夏档案环球勘察记》。从车祸中死里逃生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76万字的文集《寸长尺短》。由银河出版社出版:2020年5月,39万字的迷你高尔夫时评《战疫日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20年12月,科幻神话电视剧剧本、26集、29万字的《山海前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2021年4月,系列电视连续剧剧本、21集、26万字的《自卫·缉拿》和27集、39万字的《掀诙·叩阍》。2023年8月,由文化作家出版社出版诠释《山海经》的217.4万字的科幻神话长篇小说《大禹父子勘察世界》(32万字的上本《大禹来了》和185.4万字的下本《小禹来了》)。2023年8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81.6万字(以一页计850字)的诗和顺口溜集《积铢累寸》(-、二、三冊。)2023年9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万字的长篇小说集《突围·恐龙》。2024年10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32.6万字的散文集《茶余饭后》。累计作品897万字,加帮过子泉完善、2016年7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16万字的故事片剧本集《人生拾遗》,总计913.6万字。
2011年3月起组织上海百友文坛——百友作家沙龙,每月召开研讨会或举办讲座。2013年9月起,和文朋诗友自费出版季刊《浦江文学》,已出版四十二期,达1250万字。
新闻统稿:
文坛秋来闻芬芳
——陈柏有新著《茶余饭后》研讨分享会举行
胡永星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上海文坛迎来一场盛事。
10月26日,陈柏有新著《茶余饭后》研讨分享会在浦东新区浦南文化馆举行。与会三十多名作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礼赞新时代的华章。
《茶余饭后》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科普作家协会、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百友作家沙龙”会长,季刊《浦江文学》总编辑陈柏有先生潜心创作。
陈柏有先生是一位高产作家,先后出版文学作品30多本,字数900多万字,涵盖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歌曲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和延展了海派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作品。《茶余饭后》是陈柏有先生自2019年以来在文学创作间隙留下的随笔。全书130多篇,32.6万字,以乐观、诙谐、积极的人生姿态,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妙趣横生的笔法呈现了一副精彩的上海市民生活的画卷。书中每篇文章看似独立成篇,自成风景,又串珠成链,交相辉映,引领读者走进上海,一览浦江好景。
本次研讨会由浦东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唐根华主持,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姚海洪、张文龙、张斤夫、严志明贝、鲁平进行了点评。
姚海洪在陈柏有新书《茶余饭后》
研讨会上的发言
欣闻柏有兄又一部文学作品《茶余饭后》出版,今天特地抱恙参加新书研讨分享会,感慨颇多,敬佩颇多,思绪颇多。
一、一位执着的痴迷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家
柏有长我一岁,学的理工科,我也学的理工科。但都有一种当作家的幻想,柏有比我早就开始了冲刺。多年来,他致力于涉猎多种文学作品的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甚至剧本,已达上千万字,而且这些作品都主题鲜明,构思巧妙,文笔流畅优美,故事精彩,引人入胜,有了相当的建树,我基本将他的文章阅个遍,深深感到,他在这方面已有相当的建树,达到国家级的作家的水平,囿于腐败的无孔不入,借口所谓他的剧本没有演出,所以没有给他那种桂冠,我认为这是对他孜孜不倦创作,并达到如此的水准的一种亵渎。可柏有就是柏有,没有因此颓唐,因此搁笔,而是依然如故,继续创作,一部又一部作品出版问世,对这些人迎头棒喝。
这里我想举一本书为例,他为山海经诠释的科幻神话电视连续剧《我来了——大禹破解亘古之谜环球历险记》,构思奇特,文笔奇幻,人物奇异,故事奇魔,引人入胜,请大家一阅。
他曾因车祸等二次死里逃生,身有疾病,但他心有向往,笔下有神,至今不折不挠进行创作。
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二、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开创了一个美丽的文学平台。柏有兄不仅自己痴迷创作,更值得点赞的他有博大的胸怀,积极地主动地为广大文友创建了一个美丽的文学平台。
2011年3月起他组织上海百友文坛——百友作家沙龙,每月召开研讨会或文学讲座;2013年9月起又和文朋诗友自费出版季刊《浦江文学》,至今已出版42期。
柏有兄这些极好的举动,聚集起闵行、上海浦东好多爱好文学的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谈文学创作的体会,激励大家坚持创作,提高各自的文学水平。一 些文友看到自己的文字成为铅字印在书上、杂志上,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柏有的带领下,柏有作家沙龙活动丰富多彩,在上海文坛撑起了一面旗帜。
三、不惧万难,逆流而上
百友沙龙是群众自发的社团,没有上级拨款做项目,经费全凭自筹。为了让沙龙轰轰烈烈活动下去,他动员文友自行筹款开会、就餐、办杂志等,不足时,自摸腰包,当文友之间有分歧时,柏有爱增分明,支持正确,批评谬误,所以他这个沙龙一直团结一致,潜心文学活动。
我一直说要虚心向柏有学习,不幸的是我们惠南文学社先前一直受镇里支持,每年给点项目经费(当然杯水车薪),自从有二人生造及无限上纲举报到上级及有关部门,原本已启动的文化项目被撤销。
所以,我要努力向柏有学习,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努力地把惠南文学社办好,象柏有沙龙一样,蓬蓬勃勃,越来越好,越来越繁荣,让一些宵小小人气得发昏!
总之,柏有是我学习的榜样,百友沙龙是惠南文学社学习的榜样。
2024.10.22
何国胜在陈柏有新书《茶余饭后》
研讨会上的发言
品《少年与老翁》文学梦的萌芽与坚守
要了解陈伯有,了解他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这篇《少年与老翁》的散文极具代表性。虽说此文篇幅不长,但文中所描绘的几处场景却极具说服力。近期,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作品集《茶余饭后》,此文被选入其中,并置于首篇。当我再次阅读此文时,会油然而生一种舒适与亲切之感,仿若与久违的朋友重逢。因此,阅读此文,我感触颇深。
人生中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即便时光已流逝许久,依然能够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此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脉络,讲述了他从少年到老翁的成长历程,笔触生动细腻,内容详实,详细描述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少年时期的他,因惧怕被老师关夜学而努力把作文写长,既展现出孩童的天真无邪,又凸显出他的机灵聪慧。文中描述他小学时的调皮捣蛋,也再现了他的机智。比如在一堂作文课上,他写的作文,能把一本作文簿的封底都用上了。原因是老师喜欢作文写得长,而当回答老师提问时,他又直言坦率,说是被老师逼的,不然要关夜学。年少时的他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人物形象鲜活丰满。不经意间,作者喜爱文学创作的朦胧意识已悄然在心田埋下种子。同时,此文也为后续将要展开的续文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尽管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对于人物形象以及情节的布局设计,都极具艺术感染力。在描述他对文学创作的喜爱时,作者似乎是以完全出人意料的方式进行叙述。作者写道自己考进初中,是“稀里糊涂和周文霞被嘉定县第一中学(上本校高中二了,我才知道是市重点中学)录取。”这里的“稀里糊涂”蕴含多层意思,既表明自己有随大流、跟随同学们按部就班读书学习的心态,也展现出他在学习上的天资。原以为进入重点学校学习是引发他文学创作的土壤,然而,他的写作梦想竟然是被国庆十周年典礼纪录片的解说词所激发。这的确出乎意料,但又不得不承认在情理之中。因为那时能看到国庆典礼实属不易,别说电视机是稀缺物件,就连收音机一般家庭也没有。因此,能观赏一场国庆十周年典礼纪录片,又能听到纪录片中知识渊博的解说,真是恰到好处地唤醒了陈伯有内心的文学梦。还有上课偷看《静静的顿河》被老师发现后的一系列互动,充满戏剧性,也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聪慧。同时也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生活等细节的描写,如嘉定县的人均生活费、回家的路途以及学校的图书馆等,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
文章追求的是真实,这种真实既源于对事物描述的客观真实,也源于作者情感的真挚动人。陈伯有在回忆中流露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对追求梦想的执着,往往能勾起读者的情愫。作者从少年时对写出精彩文字的向往,到历经近一个甲子终于写出“砖头书”的欣慰,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他的坚韧意志。在漫长岁月中,他始终未曾动摇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坚持。对于老师的描写,他流露出来的既有敬畏之心,又有亲近之感,如与班主任韦老师的互动,展现了师生之间的特殊情谊,也贯穿于文章的细节之中。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佳作,通过个人经历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对梦想的不懈追求,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2024.10.26
祝贺陈柏有《茶余饭后》新书出版发行
《茶余饭后》散文集,
字字玑珠心底言。
柏有棒出老坛酒,
品赏畅饮赛神仙!
唐根华诗 袁传刚书
作家的面子是怎么来的
……《茶余饭后》谈柏有,书香飘飘有缘人
今音评论:
在《少年与老翁》一文中,陈柏有提到,黄渡中学班主任韦老师称他是才子,这叫名副其实,一晃,56年过去,他还是怀着感恩的心在回忆曾经的亲切。少年立壮志,一定要写像砖头一样厚的长篇小说的愿望终于实现,看他的简介便能了解。
陈柏有不是体制内的作家,没有固定的资源倾向他,他在上海滩之所以能够把脚跟立稳,在竞争这条路上还能风光,主要是靠他的创作实力,而不是其它。他付出的努力,熟悉他的人有目共睹。
他的面子是依靠自己的创作实力挣来的,而不是靠吹捧和献媚。他少年立志,老年有为的动力源,还是要归功于中学时期韦老师对他的肯定及鼓励,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被逼出来的。这是能力提高和体现有所为的根。文学创作的根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也不是适合每个人都是搞创作的人才,文学创作需要天赋,特别是创作长篇小说,那更是如此。
陈柏有长篇小说创作是有天赋的,其萌芽当年在黄渡中学独一无二。初高中六年的寄宿生活,也为他独立看世界的能力提高打下基础,他厚积薄发是在晚年,而这一条路至今走了五十六年,他不断积累创作长篇小说素材,出版了科幻和穿越的小说多达三十余部。1250万文字。
在上海滩,依靠实力立住脚根的长篇小说作家陈柏有也在其中,他写科幻、写历史、写穿越等各种题材的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也引来一些嫉妒和不服,但是,在如此多的像砖头一样厚书面前却又无话可说,唯一的办法就是赶超他,可是,实力又搭不够,自然就在文坛上会失去不少面子。
我对陈柏有的关注也有一个过程,浦东新区长篇小说评论的一次浪潮在八年前活跃,最先是从倪辉祥、宗廷沼和姚海洪开始,对陈柏有科幻历史类题材的长篇小说停留在知晓状态,没有过多的深入。我知晓的浦东新区已出版的和驰骋网络的长篇小说作家,还有陈锦国、贝鲁平、姚美芳、张文龙、乐乐、陈明坚和顾洁(笔名烟火)等。他们也用自己的创作实力,在文坛上赢得了面子。甚至还有更多的长篇小说作家仍游走于民间,没有发现,但他们依然在用作品造福于社会。高手在民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把陈柏有的长篇小说放在一个地域或世界华人长篇小说作家圈来衡量,他的特色就是部数和文字量大。还有创作题材的另类和偏门,如果放到网络小说作系列发表,或许影响更大。比如,大在网络小说拥有的读者量高达千万人次,或许这也是陈柏有今后潜在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我所写过评论的和陈柏有同在一个世界空间里创作的还有美国华人长篇小说畅销书作家华心(Jason)参与缅战的知青长篇小说作家牧梦、李寒曦,香港木子、宣希、吴正,美国海伦,加拿大索菲娅和江苏作家秋韵等。之所以要把陈柏有作品放到这个圈子里,主要是从互为补角的样式,想拓展创作的视野和互通有无。这种形式只局限于网络上,并充分利用其优势,让长篇小说的创作通道信息来得更及时一些。像这样的看事物的角度,已经跳出了上海,甚至全国。综观世界华人作家长篇小说创作的信息通道显得更宽敞一些,局限于上海一个地方来谈创作的境界会受到制约。
长篇小说创作的速度和数量,最以网络上显得格外耀眼,这是趋势,拒绝等于落后,面对它的成就,会发现更新的世界和获得更多的力量。
2024.10.26
(此帖会不断更新,请关注)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