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
肖河风云
第四十九章 赵家原成荣化纠纷
晁老爷坐在桌子旁静静地在听成荣说话。他为共产党在全县解放以后,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安危和社会的安宁,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生活和百姓的利益而大受感动。当他又听见成荣身为一乡之长,为了解决黑鸦沟的土匪问题,不顾自己的安危,还要亲自去会土匪的当家人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黑鸦沟的土匪问题由来已久。从他记事时起,那里就有人干半道劫货的营生。谁都知道这些人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那里的乡民,他们时聚时散,行踪无常。由于连年战乱和饥荒造成的民不聊生,加之地处两地交界,在管辖上的脱节不连贯以及地方政府的扯皮推诿,致使匪患问题耽延至今。
国民政府曾多次派兵,前去征剿时,他们四散逃避,或者迅速躲进外地境内。不征剿时,这些人又聚集起来成了土匪。由于他们半明半暗的特点,这股土匪和其他的土匪在行事上有所不同。
别的土匪大都是结伙成群,入村掠社,什么人都抢。而这股土匪主要是以敲竹杠的方式,瞄准富豪大户,派赏进贡。多年以前,他们就对晁家寨子派过钱款,自那时起,崔胡子就与他们有了交集。甚至成了土匪眼中的“活窑”(有交情的院落)。近几年虽说没有强行派款和骚扰百姓,但晁家给他们的供项(钱财)却是每年都不会少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些土匪到村里来祸害百姓。
黑鸦沟的土匪一般行劫的方式是,瞅准目标,只要财物。对敲诈来的钱物迅速分赃,迅速分散,迅速隐匿,从来不骚扰贫民百姓。所以,官府每次征剿,都让他们能及时逃脱,抓不住战机无功而返。
那么,现在到了新社会,共产党才刚刚建立政权,政府的板凳都还没有坐热,就为剿匪的事劳神费力,精心筹划。而成荣作为一介教书先生,竟有如此胆量和勇气去和土匪面对面的接触,这使他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所以,当成荣提出让自己的大儿子去给崔胡子递信传话时,老爷子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就说:“贤侄这话说的!咋能叫冒昧呢?共产党为了谁?你又为了谁呢?贤侄作为一乡之长,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为了这一方百姓的安宁,甘冒生命的危险。这一壮举,我活了这么大的岁数,还是第一次见到!确实令老朽我感佩之极!”
他随即表态说:“是这样,既然贤侄决定要说服这些人接受政府的改造,使他们免受刀枪剿灭之灾,这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一件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是积德行善,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所以,志成应该去一趟。这不仅是为了这些人回头是岸,重新做人的问题,也是为了这一方平民百姓换来世道平安的无量之功。假如志成去崔胡子不给面子,不肯接受新政府的意见,那老朽我决定亲自再跑一趟,我就不信,崔胡子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冥顽不化!”
志成也被成荣的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听老父亲表明了态度后,他即刻说:“这没有啥说的,成乡长能如此地信任我,把这么重大的事情交给我,这是对我的抬举。我明天清早就动身,按成乡长的交代,一定把政府的意思转达到,争取明个后晌到肖家河,给乡上见话。”
成荣听见老爷和志成爽快的表态后,表示非常感谢。遂后,就把经过黄书记审定过的信件交给志成,还就有关注意的细节问题做了详细的探讨。大家又聊到了志珍与碎牛现在的近况。尽管没有他们两人确切的消息,但听到成荣介绍了志珍与碎牛现在生活的地方,也都已经解放,社会秩序都已经回归正常。估计他们也确实是因为太忙而没有顾得上给家里写信。因为,现在是新社会了,也有可能他们参加了新政府的工作也未可知,那样的话,他们一定会生活得很好,大家也就放心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志珍和碎牛一定会给家里来信的。
已经快到黎明了,成荣索性说:“耽搁了大家一晚上都没有休息,眼看天也快亮了,干脆我就趁这个机会回一趟家,顺便把家里安顿一下,明个中午以前,我一定赶回肖家河静等大哥的消息。趁这个时间,你们也好眯憩一会。大哥天亮了还要赶路,我就不再叨扰大家了。”说完不顾众人的挽留和拦劝,去厢房里叫起了通信员,又抄近路朝着红崖山走去了。
自从夏收开始的几个月内,成荣忙于接收旧政权和新政府成立后的一系列繁杂的工作,也顾不上回家。家里的事情,尤其像夏收割麦子这样的农忙期,他也没有时间关顾,有关他和家里的信息,都是靠成碎荣穿梭反馈。所以,这次一是好长时间没有回家,惦记着今年的小麦收成咋样,惦记着家人的饥餐冷暖,惦记着女儿的健康与成长,需要回家看看;二是接下来他要去黑鸦沟那里劝降土匪。虽说现在已经解放了,但潜在的危险并没有解除。他要去土匪窝和土匪见面,最后的结果会怎样谁也无法预料。当然,这一点,他是不会告诉家人的。他只要回家看他们一眼,不管最后出现什么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也就放心了。
成荣到家里时天已大亮,和父亲与妻子拉了一会家常,说道,由于自己被新政府任命为乡长的职务,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无法照顾家里,替家里分担农活方面的事情,要妻子照顾好自己和孩子,叮嘱父亲注意保重身体。
对接下来就要进行的土地改革,成荣特意给父亲做了交代。由于他的家庭状况相较于其他贫困家庭来说,日子还算过得去。所以,他特别叮嘱父亲,无论将来政府给家里划定什么成分,都不要计较,也不要争辩,划什么就认什么,不能以乡长家属的身份谋求优待照顾(正是成荣的家里有十多亩土地和几个牛羊,最后在土地改革中,他家的成分按规定被定为上中农)。
在与家人交谈的过程中,他蓦然间发现,父亲好像苍老了许多,妻子的脸色也憔悴不堪。尤其是父亲不仅腰背佝偻,连走路都有点踉跄不稳了。他明白,由于自己给父亲和家人接不上力,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父亲的身上,导致他的精力在一天天走向衰竭。想到这里,成荣不由得喉头臃结,说不出话来。
但此时再能说什么呢?说再多也是没有一点用的。既然踏上了革命的这条路,那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老话也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艰险困苦的日子都熬过去了,那现在还有什么理由因为家庭而心生杂念,踟蹰不前呢?所以,在吃过早饭后,他给父亲和妻子留下了身上仅有的一些工资,又叮嘱了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以后,就匆匆忙忙地赶回了肖家河。
刚进乡政府,文书就过来说:“黄书记去区上开会去了,他走时说,让你回来后,先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去一趟赵家原,处理一件村民的纠纷。原因是胡副乡长昨天去处理时,人家不服。所以,黄书记答应今天一定去把这件事情放下来,晚上要赶回来开碰头会,商量其他的工作。”
成荣问清了大致的情况后,走进他的窑洞,换下一套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接过通信员端来的茶水喝了一口,对他说:“这会儿还不到中午,你也喝口水缓口气,咱俩一会准备去赵家原!”
近两个多小时的奔波,他们来到了赵家原,成荣找到了发生纠纷的那家人。
原来,赵家原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落。纠纷的起因是,一家汉族人家喂养的小猪崽(回族称猪为害货),经常跑到相邻不远的回族人家门前的菜园子里,把人家种的菜毁掉了不少,回族人在多次打招呼无果的情况下,出手打死了一头猪崽子,汉族人要求赔偿,回族人又不愿意,两家人籍此闹得不可开交。
回族人以汉族人欺负少数民族,不尊重回族人的生活习俗为由,去清真寺找来了阿訇,要求主持公道。
成荣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立即又派通信员请来阿訇和赵家原现在的村民负责人,与事件的两家当事人坐在一起,大家当面进行沟通。让两位当事人各自陈述了自己的说辞,又倾听了阿訇和村民负责人对这件纠纷的看法和处理意见。
通过倾听,综合各方面的说法和意见来看,过错的一方确实是小猪的主人汉族一方。于是,成荣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
他说:“大家都在一个村里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能住在一起,不论回汉都是缘分,都是好兄弟。既然是兄弟,在日月过活中有争执有纠纷,也不奇怪。锅盖碰锅沿,勺子碰碗边。关键是这个碰也要有个约束。我们遇到事情了,要冷静下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该不碰就不要硬碰硬,硬碰硬只能是相互吃亏,两败俱伤。有了纠纷,不能失掉理智。任何事情都是通过商量才解决的,不是说吵一架或者是打一架就能解决的。
在这件事情上,首先,作为回汉杂居区,我们汉族人一定要尊重回民兄弟的风俗习惯。喂养的猪崽子平时要把它管好,圈起来,不要让它们满村子乱跑。饲养的猪崽跑出来,不要说回民兄弟是最忌讳的,就是你跑到谁家的菜地里去践踏毁坏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蔬菜,也是不对的,何况人家已经给你打过招呼了。那么你就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任不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也是对人的不尊重。
打个颠倒,谁要是把猪放出来跑到你的菜园子里,你肯定也不愿意啊!所以说,大家要将心比心。依我看,这件事情汉族兄弟有错在先,应当向回族兄弟赔礼道歉。至于毁坏了园子和打死一头小猪,根据刚才大家说的情况来看,虽说你们双方都有损失,但凭口说是没法估计的。这样吧,咱们都去现场看一下损失的实物,进行估价,然后再说下面谁给谁赔偿的事。”
在现场,大家都对损失的菜地做了估价,又去小猪的主人家里对小猪也估了价。虽说菜园子的损失不多,但穆斯林人对猪是忌讳的,所以践踏过的蔬菜他们肯定不会吃,那么,估价下来,双方的损失竟差不了多少。成荣随后又掏心掏肺的对双方反复劝导,小猪的主人最终也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当面向菜园子的主人道了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菜园子的主人也认为自己过于鲁莽,给小猪的主人造成了损失,双方诚恳的态度取得了对方的谅解,终于握手言和。
(未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