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琦高
幼时趣事(1)——唱歌“奖”腊肉
大约五六岁时,我还没上小学。那是一个正月春节期间,我跟随三叔去给他的干爹——一位本地非常有名的长者拜年,我该叫他爷爷。
到达他家时,已有几位同族长辈围着火炉聊天。我们一到,他们热情地招呼我们,挪开位置让我们靠近火炉取暖。在他们闲聊的过程中,我的眼睛在屋内四处打量,最终目光停留在一条竹竿上,上面挂着一排已经腊了很久的猪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大大小小有十来块,这些估计都是爷爷帮别人做事后别人送的。
旁边的人叫了我好几回,我都没听见,因为我太专注于那些腊肉了,不知不觉中也许咽过口水——要知道,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那穷乡僻壤,吃一次腊肉的难度堪比登珠峰——这种肉太好吃了!。
这时,长辈们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拿我开玩笑。爷爷叫了我的乳名,说:“你能唱三首歌,我就送你一块最大的肉带回家。”
我既兴奋又紧张,想唱又害羞,几次欲唱又止。最后,三叔鼓励我说:“唱啊,快唱,唱完我帮你拿回家。你在家不是学了很多首歌吗?挑一首你觉得最容易唱的。”
于是,我鼓起勇气,用稚嫩而漏风的童音唱了《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焦裕禄》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唱完后,满屋子的人都为我喝彩,夸我聪明、有胆量。五姑把我抱起来,走到那一排猪肉前,举起我说:“快,挑一块最大的。”
午饭后,我们便带着猪肉回家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块猪肉无论我唱与不唱,都会给我们的,那是拜年的回礼。我究竟是因为聪明才唱下那些歌,还是太想吃那香喷喷的肉,才鼓起勇气唱那些歌?抑或是被大人逗出来的吧?
这种童趣,现在回忆起来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