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连载
肖河风云
第五十章 济弱困回汉兄弟情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成荣就要着急的赶回乡上,但这两家人和阿訇等人一定要成荣吃过饭再走。说“”这件纠纷不是成乡长实地调查估价,用价值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的话,他们是难以平息的。”这也正是胡副乡长没有处理下去的原因。是的,正是成乡长的务实态度和以理服人,才把这件事情很平稳地放下了。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无论如何要成乡长在家里吃饭。但成荣赶回去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辞谢了他们的盛情,与通信员一起向肖家河走去。
两个人一边走,一边拉着闲话。通信员喘着气问成荣:“今天处理的这个纠纷,我有点不懂,说是昨天胡副乡长处理了他们不服,那今天你咋就轻而易举的给放下了呢?”
成荣听通信员问这个事,就慢慢地说:“民间的纠纷杂七杂八啥事都有。处理这类的纠纷,你说不难吗,他也难,要说难吗,其实他也不难。农民的纠纷,大都是鸡毛蒜皮子的事引起的。有些事情的起因可以用价值去衡量才能解决,有些事情就要用道理去说服,而有的事情就是为了争一口气的事。处理这些事情,你就要详细地了解他的起因,区别对待。把自己也看成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的人,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说他们听得懂的话,以情暖人,以理服人,处理起来就会比较顺利一些。相反,你要是站在他们的对面,不顾实际,不顾他人的感受,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说官话,拿官威,用官架子压人,那谁会听你的话呢?
和农民打交道,你要时时处处知道他们的诉求是啥,心里想的是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和他们打成一片,你说的话他们才爱听,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尤其是和少数民族打交道,你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千万不能生冷憎撅地搞大汉人主义。就像今天的这件事,第一,这是牵涉到少数民族的事,就应尤其要注意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啥叫少数民族?因为是居住在汉族聚居区占比少的民族,他们也往往会受到当地一些大户族宗族势力的排挤和歧视。那么,我们作为人民供养的政府公职人员,就要秉持公正,不偏不倚,为这些说不起话的弱势群体撑腰说话,伸张正义;第二,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先听他们的诉求,用情感去感化他;第三,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再说你的看法,在现场通过调查算账比较,让他们的心里清楚谁吃亏谁占便宜,在道理和事实面前,让他们自己去衡量谁对谁错,这样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路过青石峪的时候,成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他给通信员说“我们顺路去看看马德贵,了解一下青石峪近段时间的情况,也顺便再看一下我的那位回族小兄弟萨利赫,我也有近一个多月再没有去看他了,看他最近的生活咋样,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
说着话,二人就拐进了青石峪的庄头。
进了青石峪,成荣首先去现在青石峪村的负责人马德贵的家里,了解村民支援前线交售军粮的情况和秋耕秋种准备工作的进展。
青石峪是肖家河乡的一个大村,自这里以上方圆十几个小自然村,全部都是回族聚居区。马德贵是成荣在中学时期的同学,是这个村里有知识的人。因为这里距肖家河比较远,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办法来肖家河小学上学,当时的古原县国民政府就在这里又设置了一所初级小学(三年制),马德贵就在这所村小学里担任教师。
由于和成荣既是同学又是教书的同行,两个人平时走动比较多,后来,成荣在从事地下工作的时候,马德贵就被成荣发展成了青石峪回族区的联络人。在联系回族群众,支持革命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
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古原县又在青石峪成立了回族自治乡,由于马德贵对革命工作的贡献和少数民族身份,又被古原县人民政府委任为从肖家河剥离出来的青石峪乡的副乡长。
看到老同学来了,马德贵高兴地把他们让进了家里,又吩咐他的女人给成荣和通信员赶紧做饭。
成荣也不推辞,就坐下来,一边喝着茶,一边和马德贵拉起了工作方面的事。马德贵遂把青石峪村筹粮支前的情况和秋耕秋种工作准备的进展,详细地给成荣做了汇报。
所有的工作交代完毕,在吃过饭后,成荣提出要去萨利赫和老糟的家里,看一下有需要解决的困难没有。随后,就与马德贵和通信员一起去萨利赫的家。
成荣认识萨利赫,还是前几年他教书时期的事。当时,他来青石峪一个要辍学的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时,认识他的。
那天,他正在这个学生的家里,向他的父亲了解这个学生要辍学的原因,这时,一个个子矮小、面黄肌瘦的大约有十六七岁的青年,一蹙一探地来到了这家人的门外,嗫嗫呐呐地伸着手说:“大伯大娘,给我一点吃的行吗?”
这个学生的母亲很不情愿地去窑掌里挂着的篮子里,拿出了一块玉米面饼子,掰了半个递给了他,说:“给你,快拿去吃去!不够吃了去在的人家(其他的人家)要去。”
那青年双手接过半块饼子,感激地对着女人鞠了个躬,说了一句“我知道了,大娘”,就小心地转身离去。
望着青年远去的身影,成荣问道:“这青年是哪里的人呢?”
学生的父亲冷冷地说:“你是说萨利赫?哪里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庄里的人!”
成荣诧异的问:“这个庄里的?那他的家里人呢?”
学生的父亲说:“他哪有家里的人!他的父母早已经无常(回族意指人过世)了。家里就只有他一个人,啥都干不了,成年累月就守在庄里,东家讨西家要的讨生活。”
成荣又问:“那他自己的土地咋不种粮食呢?年纪轻轻的靠讨饭过活这不是个长法啊!”
学生的父亲干笑着说:“嗨嗨,他家哪有地啊!就是有地,他的眼睛不好,咋种啊?他父母在世时,本身就没有多少土地。父母无常了以后,为了吃饭,他把这点地卖了几个钱,买了点粮食吃完就完了。从此,就守在这个庄里靠要饭为生了。”
“眼睛不好?他的眼睛咋了?”成荣问。
学生的母亲接着话茬说:“萨利赫是个鸡暮眼(近视眼),他姓于,人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于矇眼子’。他就是走路也是照着光亮走,天刚一黑麻,就连门都不敢出了。”
成荣感触地说:“眼睛近视的这么厉害!家门的人也该管一管啊!他的家门里还都有啥人吗?”
那父亲说:“家门里没有亲近的人,这个庄里只有两户早已出了五服的人家。现在的人,你知道都恓惶的喝雪着哩(非常穷的意思),再咋照顾,天长日久了就管不过来了。他父母无常的头一年,大家看他可怜,还都愿意管,可慢慢地日子长了,就烦了,不愿意管了。况且,这个庄子里还不是只有萨利赫一个人,还有一个姓糟的老汉,无儿无女无家室,情况也和他大致一样,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主,你说这咋管呢?”
听到这里,成荣的心里五味杂陈。是啊,大家的日子都很穷苦,自己连自己的肚子有时都吃不饱,哪里还能有余粮去没完没了的管外人呢?
学生的家访结束,出于同情,成荣决定去萨利赫家里看看,到底是个啥情况。就让学生的父亲带着他来到半山坡上的两只窑洞前,那父亲说:“这就是萨利赫的家了”。说完,丢下成荣一个人就转身回家去了。
成荣抬头看时,两只窑洞的窑面被雨水冲刷的面目全非。院子里杂草丛生,窑门敞开,没有一点烟火气。
他走到门前,轻轻地叫了一声:“萨利赫!萨利赫在家吗?”连叫了两声,窑里静悄悄的没有回声。看来,他出去要饭,还没有回家。
于是,他走到门前,手扶着门框歪着头望向里面。这不望不要紧,一望却使他大吃一惊。
这哪里像人居住的地方啊!
只见靠近门口的一台土炕上,连一页蓆子都没有。炕面的一半,塌了一个大洞。而在没有塌的一半炕面上,堆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不知是破衣服还是破被子的黑乎乎的东西。看来,这就是他晚上回来栖息的地方了!其余的窑洞地面,都被乱草破烂堆的没有一个插脚之地,更别说是有一半件可用的家具了。
正在成荣朝窑里张望的时候,院边上窸窸窣窣地走进了一个人。成荣回头一看,正是他在学生家见到的萨利赫。他赶紧转身迎过去搭上腔:“萨利赫!你回来了?”
正在揣摸着回家的萨利赫,猛不丁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吃惊地站定了身子,抬头望向了声源传来的方向,愣怔了片刻,呐呐地问:“你是谁呢呵(谁啊)?咋到我这嗒来了?有啥事情呢吗?”
成荣给他说:“噢,我是肖家河小学的一个教师,今个来村里有个事情,听说你眼睛不好,走路不方便,生活也很艰难。我就上来看一下,和你说一说,看我能不能帮上你。”
萨利赫听说是一个教书的先生,遂就一屁股坐在院子里的土台跟前,叹了一口气说:“噢,是先生啊!我这有啥好看的呢?又不是戏场,又不是故今场(说书场)。两个破窑洞,一个塌七漏八的土炕和满院子的杂草,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就这么个烂场样子,你要看笑摊(笑话)的话就看,往够里看!我又不怕人笑话!”
成荣给他说:“诶,小弟弟,我不是看笑话,你不要想偏了。我在村里听了你的家庭遭遇和生活现状,我觉得应该上来和你拉一拉,看我能给你出上力,帮上忙吗?”
萨利赫幽幽地说:“我这个穷怂样子,人家见了嫌弃的躲都躲不及,你这是说笑话呢么,能给我帮啥忙呢?”
成荣看天色不早了,就直截了当地说:“是这样,我听了你的家庭境遇后,我觉得你现在的这个生活现状,要想办法改变改变。不然你天天靠讨要过生活,这不是个长法。但要改变这个状况,可能还得想个万全的法子。我身上今个也没有装多少钱,大概不到十多万元(国民政府后期发行的金圆券,一万元相当于人民币一块钱),你先拿着,应付一二十天的吃饭估计没有问题。明早你去找马德贵老师,就说是肖家河的成老师说的,让他领着你看谁家愿意给你做饭吃,你就用这钱付给人家饭钱。我回去后,再想想办法,看你后续的生活问题再有啥解决的办法吗,你看好吗?”
听成荣说要给他钱,萨利赫连忙说:“我不识字,阿不认得钱(也不认得钱),要那纸票没用场。你有馍馍的话给两个,还比那几张纸票强得多。”
成荣解释说:“我身上没装馍馍,就这几张纸票你先拿着。 你不认得钱不用担心,有马老师替你数钱。下次来的时候,我会给你带来馍馍的。”
说完,成荣从身上的口袋里掏出了所有的钞票,给他递了过去,叮嘱他要装好,小心弄丢了。但这个萨利赫把钱拿在手里,就像拿着几张废纸一样的漫不经心。
看看太阳就要落山了,成荣又一次叮咛他要把钱装好后,就回了肖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