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与作风
【原文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无矣夫!”
这一章,讲的是学风问题。所谓“阙文”,是指史官在史书中对有疑惑之处就空出来所留下的空阙,目的是便于别人和后人做进一步的研究考证,体现出对历史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老实的学风。孔子说,他曾经看到过史书中的阙文,这就好比有马的人,自己不会驯养,就先借给会驯养的人调教,最终驯养出一匹好马一样。他感叹,如今没有这样的人了!对当时浮躁的学风提出了批评。下一章便忠告弟子:
【原文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所谓“巧言”,内涵很多。胸无真才实学,却好说大话、乱吹牛是巧言;刻意恭维、奉承,愚弄他人是巧言;以各种借口为自己的不是和过错辩解,掩盖事实真相,推卸责任,是巧言;拨弄是非、恶意中伤同样是巧言。一句话,凡是为达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忠于事实,或者夸大,或者缩小,甚至无中生有的一切言论都可看作是巧言。孔子说,巧言乱德,“乱”是败坏,败坏自己的品德。因为,花言巧语既能掩盖自己的空虚与无知,又能掩盖事实真相,歪曲事实真相,误导、诱导别人而受蒙蔽,上当受骗。这些人,处一时尚可,长久处则难!时间久了,总会被人识破真面目。所以,孔子在《学而篇》中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诫弟子,既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
“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有两层含义。一是“忍耐”,意思是说,如果在小事小节问题上不冷静,不忍耐、不包容而意气用事,斤斤计较,就会干扰、破坏大事情;另一层意识是“忍心”即狠心。就是下不了决心,做不出决断。一事当前,该做的牺牲下不了决心,该了断的不能当机立断;对奸佞小人,心存仁慈,总是于心不忍,这就是“小不忍”,同样会坏了大事。我们看,孔子在鲁国当上司寇,一上台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少正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桩公案。有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出于私心而报复,因为少正卯讲学比他受欢迎,以至于他的学生中也有许多跑到少正卯那里听课去了。文革“批林批孔运动”中,这是孔子“假仁义”杀害进步人士,压制言论自由的一条重要罪状。不管怎么样,少正卯对孔子而言,是言伪乱正,善辩惑众,对孔子的施政构成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却是事实,因此,孔子对其做出了果断处置。
这一章,告诫弟子,为人处事,一是要言谨,不可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二是既要有涵养和包容心,在小事小节上包容、忍让,顾全大局,又要在原则性问题上有决断,不可姑息养奸坏大事。
【原文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这一章意思很明白。孔子说,对大家都讨厌的人,一定要考察;对大家喜欢的人,也一定要考察。告诫弟子,对人对事,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实际考察,实事求是作出判断,不可人云亦云,盲从舆论。那样,就容易受舆论蒙蔽而失去主见,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