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老了”这本书
作者 张家贵
主播 一 萍
我,真的老了。头顶的银发,就像高高山峦上永不融化的白雪;我,真的老了。满脸的皱纹,就像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条条小溪,无声地讲述着我人生的坎坎坷坷,苦辣辛酸。我,真的老了,虽然不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可以留住美好的记忆。我回首想想已经走过的人生里程,人这一辈子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你走过的每一阶段,就是组成这本生命之书的章节。悠扬纾缓,或是壮怀激烈,全是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书就。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老年人队伍的日益壮大,如何写好“老”字这本书,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或男或女,已经从他们的人生经历或对事物的感悟中,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揭开了“老”字这本书的主题了。有的说,老了,退下来了,不必在文山会海里周游了;有的说,不用在闹铃声中,争分夺秒地去打卡签到了;有的说,可以约上三朋四友,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饱览一下多彩的绚丽风光了;还有的说,康养康养,把身体保健好,晚一点画上生命的句号。在“老”字这本书里,上述所言,只是凤毛麟角,一个逗号而已。
于我而言,让我来写自己“老”了的这本书,在我的记忆里,书中永远只有逗号。四十年代出生的我,虽然没有亲耳聆听过共和国呜响的礼炮,但为实现一千零七十万吨钢产量,全民为钢铁而战的小炼钢炉的风箱我拉过,人民军队大比武时,浊浪腾空,一泻千里的澜沧江我横渡过,老大哥当家时车间的车床我操作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亲历过,培育共和国桃李芬芳的高等学府我呆过……而今八旬有余的我,要把这些抹不掉的记忆写在“老”字这本书里,不写秃几支笔头,恐怕是难以完稿的。
我这个八旬老人,写好“老”字这本书,现在只能是如何写好书的尾声了。八十年的经历,八十年的实践,我觉得,这个尾声至少应该写好两点,一是要静坐闲庭常思过,也就是过去哪些做得对,哪些做不对,哪些是经验,哪些是教训,把它们记录和总结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赓续传统,承上启下,从老一辈的身上懂得,人该怎样做,路该怎样行,用自己的青春和活力,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去奉献自己的一切。二是自己要懂得,人生这本书的源泉是永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即使“老”字画上句号了,仍有接着写的后来人。因此,现在“老”字这本书的尾声,应当是写好怎样把快乐留给自己,把能为能用献给养育你成长的这块生生不息的大地。“老”字这本书虽然拉下了句号的大幕,但留在人间的永远是响彻苍穹的惊叹号!
*~~~~~~~~~~*
附部分读者评语:
读者1
这段文字是一篇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自述,它不仅展现了一个人对于自己衰老过程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提供了对于生命经验和智慧传承的独到见解。作者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老人丰富多彩的往昔生活和深邃的思想世界。银发比作永不融化的白雪、皱纹比作小溪,这些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老年的自然标志,同时也传达了岁月无法抹去的痕迹和故事。
*~~~~~~~~~~*
读者2
作者不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还将个人经历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关注了老龄化社会的普遍现象,并通过不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老年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种从个体到集体,再从集体回到个体的叙述方式,显得格外有力和感人。
尤其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提出了写好生命尾声的两点建议,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也是对后代的教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生智慧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整篇文章流露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淡定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文字,能够引起读者对于生命、老龄化以及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
读者3
今天,我拜读了张老先生写的《写好“老了”这本书》,深深地被你人生的历程所震撼。通篇,我看到的是“历尽千辛万苦”,读懂的是坚强。你戴着头顶的银发,就像高高山峦上永不融化的白雪,满脸的皱纹,就像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条条小溪,历经人生磨难,顽强地与命运奋争,追逐着美好的憧憬,坚守着生命。我深深为你对工作,对生活,对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其实写的是你,也是你的同龄人的我们,出生于四十年代人的经历和阅历何尝不是如此,这些人对待“老了”的态度就是从退休的那一天开始从未忘记曾经的誓言,让有限的生命继续谱写精彩连篇,我们无愧于过往,虽然时光如梭,人生旅途短暂,然而我们都拥有一份对晚年生活温馨的依恋,这,就是出生在四十年代耋耄老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