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是因为——
在中国文学的广袤天地中,诗歌宛如一座巍峨的语言高峰,而伟大诗人则是那屹立于山巅的璀璨之星。他们的作品犹如熠熠生辉的珍宝,其中的名言名句和成语创造更是如同明珠中的精华,折射出诗歌的永恒魅力,也成为衡量诗人伟大与否的重要标尺。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代诗坛,却发现诗歌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与伟大诗人的辉煌语言艺术创造成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
一、从历史看是否伟大诗人?从名言名句与成语的创造成就上看,就可以得到结论。
毛主席,是中国现代革命理想与诗意豪情的完美融合的至为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名言名句与成语创造,层出不穷。
毛主席的诗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其中蕴含着无数震撼人心的名言名句和极具影响力的成语。以《沁园春·雪》为例,这首词堪称诗词艺术的丰碑。“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就以宏大的气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雪景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冰雪世界。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一神来之笔,通过巧妙的拟人手法,将静态的山脉和高原赋予了灵动的生命,使整个画面活灵活现,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北国雪景的雄浑之美,更展现出一种超越自然的磅礴力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疑是毛主席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它如同一声惊天动地的号角,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理想而奋勇拼搏。
在《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主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展现出青年时期的革命激情与伟大抱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豪迈之问,体现出毛主席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担当意识。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大量如“中流砥柱”“浪遏飞舟”等具有深刻内涵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更承载着革命的精神和理想。据不完全统计,毛主席的诗词中所创造的名言名句,以及如“万类霜天”、“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等成语就不下数十个,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与语言的的宝贵精华。
鲁迅,是现代中国另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闪烁着民族灵魂与精神灯塔的光芒,他创造的名言名句给人印象深刻。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诗歌创作并不多,但他每一首诗歌都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用自己的语言艺术精准地剖析着社会的弊病和民族的灵魂。在《自嘲》一诗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地。“横眉”二字,生动地刻画出鲁迅面对敌人时的冷峻与决绝,那是一种无畏的抗争精神;而“俯首”则展现出他对人民的深情厚爱,甘愿像老黄牛一样默默奉献。这种爱憎分明的情感,通过这两句简洁而有力的话语,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一。
在《自题小像》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短短两句,便将鲁迅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和为民族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野草》中的《题辞》里,“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在黑暗社会中的复杂心境和对表达的困惑。此外,鲁迅的作品中还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等振聋发聩的名句,这些语句如警钟长鸣,时刻警醒着人们。从成语的角度来看,像“四面楚歌”在鲁迅的运用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赋予了新的内涵,生动地形容了反动派的孤立处境。鲁迅作品中的名言名句和成语,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成为了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据统计,其作品中的名句广泛流传,成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数量众多且意义深远。
当我们把诗歌审视的眼光,从现代诗歌伸延到唐宋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时代,从中仰望伟大诗人的风采,欣赏他们创造的名言名句与成语的非凡,同样会看到群星璀璨。
王勃,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排的唐初四杰中排名首位,以天才之笔绘就千古华章的伟大诗人。这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文学天才,以其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文学的宝库。《滕王阁序》无疑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这篇赋文,地位如现代散文诗,赋文开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以简洁而大气的笔触,交代了滕王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展现出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而“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则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将滕王阁周围的山水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积水干涸后的寒潭清澈见底,傍晚的山峦在烟雾的笼罩下呈现出神秘而迷人的紫色,色彩的搭配与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然而,真正让这篇文章成为千古绝唱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传世名句。在这一句中,王勃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种意象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而又壮丽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滕王阁上,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美景。
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了表达友情不受距离限制的经典名句。此句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突破了以往送别诗的伤感基调,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从《滕王阁序》中衍生出的成语如“萍水相逢”“钟鸣鼎食”“物换星移”等,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而且这些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王勃在其有限的创作中,创造出的名言名句与成语数量众多,单就《滕王阁序》说773个字,就创造了29个成语,和16个名句,让人传颂千古,展现出他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盛唐时期,李白这位浪漫豪放的诗仙传奇,为我们留下了让人们千古吟哦的众多名言名句。李白这位被誉为“谪仙人”的伟大诗人,其诗歌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将进酒》中,李白以其豪放不羁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将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与时间的无情流逝进行鲜明对比。黄河之水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永不回头,恰似人生短暂,岁月如梭,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渲染,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几句诗更是将李白的豁达乐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在人生得意之时,尽情享受欢乐,把金钱视为身外之物,坚信自己的才华必将得到施展。这种对自我价值的高度自信和对生活的热爱,使这几句诗成为了千古名句。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鲜明地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精神。此句如同一声呐喊,喊出了无数人心中对自由和尊严的向往。此外,李白在《长干行二首》中创造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等成语,生动地描绘了纯真美好的爱情。在《蜀道难》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出现,如同乐章中的主旋律,强调了蜀道的艰险,同时也营造出一种雄浑壮丽的氛围。据估算,李白一生创作的诗歌中,就留下了独创的58个成语,与数量众多的名言名句,他的作品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天空,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
与李白在盛唐时期形成伟大诗人双星的是杜甫。他以沉郁顿挫的时代悲歌与历史画卷,成就了“诗圣”之名,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反映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史诗。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短短十个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豪门贵族家中酒肉飘香,而路边却有穷人因冻饿而死,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通过对落叶纷纷飘落和长江奔腾不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将个人的身世飘零与国家的命运兴衰紧密相连,展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言则体现了杜甫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成为了激励无数文人学子勤奋读书的座右铭。
在《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通过描写山河破碎、春城荒芜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诗句以景衬情,将深沉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绘之中,使读者感同身受。杜甫的作品中,像“炙手可热”“明眸皓齿”等成语,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现象和人物特征。据统计,杜甫诗歌中成语数量丰富,约有三十多个,名言名句更是贯穿于他的众多诗篇之中,这些诗句和成语共同构成了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使他的作品成为了“诗史”,成为我们了解唐朝历史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让我们看看宋代,苏轼这位豁达乐观的人生智者与文学巨匠,是如何成就他的伟大成就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如同一股清新的风,给人以温暖、慰藉和启迪。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开篇便以一种浪漫而空灵的方式,向青天发问,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情境之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可谓是千古绝唱,它表达了苏轼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这种豁达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触动了每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在《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庐山为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们往往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而无法全面地认识事物。这一充满智慧的诗句,成为了人们在思考问题时的重要启示。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描绘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出猎场景,尽显豪迈之情。“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则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壮志。在《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感,同时又蕴含着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苏轼作品中衍生出的成语如“胸有成竹”“河东狮吼”“水落石出”等,更是生动有趣,展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据统计,苏轼一生创作的名篇中,留下了创造的42个成语和数量众多名言名句,这些词句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领略到他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和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
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诗歌仍然继承唐诗宋词等前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在诗歌的形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借鉴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使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得以延续和传承。
这个时期,既有文天祥在南宋亡后的元初所写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震古慑今,感人心扉。又有于谦《石灰吟》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以石灰作比,展现了诗人坚守清白、不怕牺牲的高尚气节。还有龚自珍《己亥杂诗》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沉闷压抑,呼吁变革,渴望人才涌现。和郑燮《竹石》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竹石自喻,展现了诗人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的诗歌语言艺术,色彩瑰丽,成就非凡。
看完现代与古代伟大诗人留下千古传诵的名言名句与成语,再来对比看看当代诗坛的诗人们,看他们所能创造的名言名句与成语成绩,真可谓惨不忍睹。
二、当代诗歌深深陷入了语言艺术迷失的困境
当代诗歌语言散漫与空洞,不但没有名言名句与成语创造,而且没有诗歌的优美与凝炼,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诗歌之殇。
当代诗歌语言散漫空洞,名言名句与成语创造几等于零。因此放眼当代诗坛,当然没有什么伟大诗人,反而堕落诗人看到有不少。如现在被誉为所谓“流氓派”、“屎尿派”的,是不是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伟大诗人的作品中,名言名句和成语是其作品的精华所在,它们能够跨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然而,当代诗歌却很难产生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句和词汇。
他们的诗句往往缺乏凝练性、深刻性和普遍性,无法像古代伟大诗人那样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这使得当代诗歌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大打折扣,难以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当代诗歌语言的散漫和空洞问题的严重程度,已仿若诗歌肌体上的毒瘤。一方面,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某些极端观念的影响,部分诗人过度追求所谓的“意识流”表达,忽视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对语言规范和美感的要求。许多诗歌作品内部逻辑混乱,诗句之间联系松散,如同破碎的拼图碎片,无法构成完整而有意义的画面。
例如那些充斥着随意堆砌词语的诗句:“月光洒在街道上,像银色的碎片,我的心在漂泊,如同风中的叶子,那远方的灯火,是梦的眼睛……”这只是把常见意象杂乱地组合,没有深入挖掘意象间的情感关联,也未赋予诗句更深层次的意义。而这还是写得好的,还有点形象和色彩,那种没形象、没色彩的回车体,甚至是下流语言入诗的类流氓作品,更是不忍卒读。这种语言的散漫,让诗歌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和打动力,无法与读者产生心灵共鸣,是对诗歌艺术的亵渎。
当代诗歌的质量低下与名句名言缺失,是中国当代诗歌审美的迷失。
在当代诗歌领域,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诗歌评价标准变得复杂而多元,其中不乏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真正有价值的名句名言缺失,而一些被吹捧起来的所谓“名句”,却似是而非,令人堪忧。
诗歌中真正的名言名句,应以反映生活、蕴含深刻思想与正确价值观为基础。它们是时代精神和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穿越时空,给不同时代的读者带来启迪。这些名句名言就像璀璨星辰,照亮人类心灵的天空,引导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然而,当代诗歌中那些被广泛传颂的句子,大多偏离了这一标准。它们往往只是迎合了当下某些流行情绪或因表面新奇而受到关注,却缺乏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引导。举几个仅有的被吹捧的例子,如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还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以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为例,这些“名句”虽在网络上风靡一时,但从诗歌角度审视,它们过于直白简单,缺乏艺术内涵韵味。它们仅仅是一种口号式表达,未展现对生活复杂本质的深入洞察。这种所谓的“名句”,从对人生影响的角度来看,也不能称之为健康积极的语句,它们无法为人们提供应对生活困境的明确智慧与方向,不能真正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甚至有的“诗人”自己,也被这些“名句”引向了人生歧路与末路。
相比之下,古代伟大诗人创造的名句,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悲悯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名句既有诗意,也都明白易懂,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诗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当代诗歌在这方面与古代诗歌差距甚远,缺乏伟大诗人那种创造诗歌艺术的造诣与思想认识的高度。但他们却得到了盲目吹捧,和一些幼稚者的追随模仿。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代诗歌评价标准的混乱,真正优秀的作品被埋没,一些哗众取宠的低质量“作品”在喧嚣之下,而被当作当代诗歌的代表。这也凸显出当代诗歌,已在思想深度和价值引领上,在社会与文化上失去了意义。
究其原因,我以为造成当代诗歌陷入这种语言散漫的艺术困境,有着以下的重大根源。
西式语言的过度侵蚀。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当代诗歌受到了西方语言文化的强烈冲击,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困境。部分当代诗人过度追求西式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盲目地模仿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却忽略了民族语言的特色和魅力。他们在创作中大量运用西方诗歌那种缺乏生动形象与意境、脱离实际的意象、隐喻和叙事方式,使得诗歌变得晦涩难懂,脱离了大众的审美和理解范畴。例如,一些诗歌中充斥着诸如“后现代的荒原上,意识的碎片在虚无中舞蹈”之类的句子,这些意象和表达方式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如同天书一般,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对西方诗歌的过度模仿,不仅使当代诗歌失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让诗歌失去了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的能力。
创作者心态浮躁与脱离现实,走上了创作歧途。部分所谓当代诗人在创作时,受到西方商业文化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他们没有静下心深入生活,而是闭门造车或仅凭表面观察和想象创作,如同在空中楼阁中构建虚幻世界。加上商业利益诱惑和小团体吹捧,进一步让诗人迷失方向,使其创作丧失独立性和纯粹性,严重损害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对中国优秀诗歌语言传统轻视与拒绝传承,这是根源之弊。当代诗歌的语言困境问题,根源在于对中国优秀诗歌语言传统的轻视,与对西方语言方式的无知崇拜。在语言运用上,古代诗人精于炼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使诗句顿时生辉。而当代诗歌语言往往粗糙,缺乏对字词的精心雕琢。在修辞手法方面,古代诗歌的比喻、拟人、对仗等运用得炉火纯青。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仅画面感强,且通过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表现力。当代诗歌却常常忽视这些手法,或运用得生硬机械,导致诗歌语言平淡无奇。而且,一些诗人在模仿西方诗歌语言风格时,未能很好地与本土文化融合,使得诗歌语言变得生硬晦涩,失去了中国诗歌原有的韵味。
更为严重的,是自以为是与不思进取。当代诗坛中存在着一种自满自足、不思进取的不良风气。一些诗人在小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后,便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他们不再深入生活,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是闭门造车,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些诗人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创作的作品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情感宣泄和无病呻吟。他们没有意识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要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和人民的心声。这种自满和不思进取的态度,导致当代诗歌在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上停滞不前,与伟大诗人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社会、对民族的担当精神相去甚远。
三、 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出路
中国当代诗歌问题如此之严重,出路何在?这应该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首先,需要摈弃西方语言的影响,回归和学习中国诗歌的优秀语言艺术传统。中国诗歌是世界文学瑰宝,它使用音形义具备的汉字语言,自带形象与感情思想表达特色,因此具备有如下的优秀艺术传统:
语言凝炼——
以少胜多,内含丰富。诗人用简洁的文字,就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如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短短二十字就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信息,勾勒出凄凉的画面,引发读者对宫女身世、哀怨情怀和盛衰感慨的联想。
精心锤炼,笔笔传神。传统诗人都对语言反复锤炼,充分使每个字词的音形义都精准地表现事物特征和情感。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他们对字词的使用达到了极致,力求精准、生动地传达情感和描绘意象。通过炼字,使到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以少胜多,让读者在有限的字词中领略无尽的韵味。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凝练语言描写安史之乱社会侧面,展现深刻内涵。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字写出孤烟之劲拔,“圆”字绘出落日之雄浑,展现出边塞大漠的壮丽风光。
意象表达——
意象,是中国诗歌中诗人借以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客观上是江上的一艘小船,但融入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后,就成了寄托离情别绪的意象。
意象,一是自然景物,像山川、日月、花草等。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草木”这些自然意象展现出国家沦陷后的荒芜;二是人文事物,包括建筑、器具等。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里的“羌笛”,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在诗中传达出戍边之人的哀怨情绪。
意象,能够传达情感,诗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意象来体现。同时也能营造意境,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诸多意象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沙漠景象。而且意象还能承载文化内涵,许多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松”象征坚毅,“梅”代表高洁等。
意象的艺术表现,除了用白描排列与比喻形容进行描绘以外,还有如下艺术表现手法:
跳跃组合,意脉连贯。诗歌语言常打破常规逻辑,通过意象跳跃组合表达情感。如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间意象跳跃大,但都围绕对逝去岁月和美好情感的追忆这一意脉,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留白艺术,激发想象。诗歌语言有大量“留白”,让读者在想象中丰富诗歌内涵。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罗列十个具象景物,无直接抒情和逻辑联系,但为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做铺垫,以有限文字创造无限想象空间,使情感更浓烈。
意境营造——
意境,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 “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的豪迈、苍凉之感(意)与广袤沙漠中孤烟升起、黄河之上落日浑圆的画面(境)相互交融,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意境的构成中,意象是构建意境的基本单位。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巧妙的安排就形成了别有意味的意境。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的意象叠加,为“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愁情营造出了孤寂、萧索的意境。
意境的特点,可虚实相生。实境是诗中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画面,虚境则是由实境引发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古代文论中,所论及的“比、兴”作用。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描绘了锦瑟的弦柱、庄生梦蝶、望帝啼鹃等实境,这些实境又引发了读者对年华易逝、美好事物难再等虚境的思考,使诗歌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意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中国文化中的道家、儒家等思想观念影响着诗人对意境的营造。道家的自然无为观念使得诗人追求自然、清幽的意境;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也会使诗人在诗中展现家国情怀等宏大的意境。而自从毛泽东思想注入与灌浇进入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以后,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又多了一种雄奇厚重,宏大积极的气象。萎靡颓废与淫奇出格的情调, 不再被中国文化主流审美观念所接受。
音韵格律美——
中国诗歌中,音韵格律是它与生俱来之美,是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中国诗歌的音韵格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押韵。是指诗歌中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相同或相近韵部的字。例如,在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中,一般偶数句要押韵。像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天”和“船”押韵,使诗歌在诵读时产生和谐的音韵效果。
平仄。汉语有四个声调,在古代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平仄在诗中交错排列,能够形成抑扬顿挫的声调变化。以五言律诗为例,其基本格律有“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多种句式组合。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主要出现在律诗中,要求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在结构、词性等方面相互对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生”对“望帝”(名词相对)、“晓梦”对“春心”(名词相对)、“迷”对“托”(动词相对)、“蝴蝶”对“杜鹃”(名词相对),使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同时也增强了表现力。
句式与节奏。不同类型的诗歌有不同的句式和节奏。古体诗的句式较为自由,从二言到七言等都有。而近体诗的句式相对固定,五言诗一般是“二三”节奏,如“国破/山河在”;七言诗多是“二二三”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节奏规律让诗歌在诵读时产生一种内在的韵律。
中国的诗歌之所以强调与重视音韵格律美,主要是因为它在文字表现形式上有如下重要艺术作用:
节奏韵律,增强美感。诗歌语言的凝练与节奏韵律相互配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诗经》中的四言诗,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唐诗中的五言、七言诗,句式整齐、平仄相间、押韵严格,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的表现都整齐有致。
节奏感与韵律感。古代诗歌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无论是五言、七言还是其他格律形式,都有严格的平仄、押韵规则。这种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在诵读时朗朗上口,让诗歌具有独特的听觉形式美。
中国诗歌的音韵格律美,对读者听觉吸引上具有多方面作用:
产生听觉愉悦感。押韵是产生听觉愉悦的关键因素之一。当诗歌押韵时,韵脚的重复就像音乐中的和谐音符,让听众的耳朵能够捕捉到一种规律和秩序。例如,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白”和“来”的押韵使儿童在聆听时感到朗朗上口,产生愉悦的听觉体验。这种愉悦感会吸引听众继续听下去,就像美妙的音乐旋律让人沉浸其中一样。
增强记忆效果。音韵美的诗歌更易于记忆。平仄的交替、节奏的规律以及押韵等特点,使得诗歌具有一定的记忆点。像古诗《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节奏明快、押韵严格,人们在听觉上很容易接受并且记住这些内容。这是因为有规律的音韵模式符合人类大脑记忆的规律,能够帮助听众在脑海中构建记忆框架,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
引导情绪共鸣。诗歌的音韵能够引导听众情绪,产生共鸣。双声叠韵词以及节奏的变化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比如,在表达欢快情绪时,节奏往往比较明快。像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句的节奏随着诗人情感的起伏而变化,开头的长句节奏奔放,通过这种音韵上的变化能够调动起听众的情绪,使他们更容易与诗人的豪情壮志产生共鸣。
增加诗歌的感染力。音韵美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回环复沓的手法能够让诗歌的情感如同涟漪一样层层扩散。例如《诗经·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通过反复吟唱“一日不见”,在音韵上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让听众深刻感受到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愈发浓烈。
中国诗歌的音韵格律美,对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方面,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对意境的营造,增强画面感。音韵的和谐能强化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例如,押韵能够让诗句产生连贯流畅之感,仿佛在带领读者沿着一条声音的线索去浏览诗歌所构建的画面。像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流”押韵,使我们在朗读时更能感受到秋雨过后山间清新宁静的画面缓缓展开,如同一幅动态的画卷。
营造氛围。平仄和节奏可以营造出与诗歌意境相契合的氛围。平缓的节奏和平声字为主的诗句可能会营造出安静、闲适的氛围;而节奏急促、仄声字较多的诗句则易产生紧张、激昂的情绪。比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辚辚”“萧萧”等词发音响亮、节奏紧张,生动地营造出出征时的紧张嘈杂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尘土飞扬的行军场景之中。
对情感表达助力,强化情感强度。合理的音韵安排可以强化情感的表达。回环复沓的手法能让情感如同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冲击读者的心灵。例如在《诗经·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通过反复咏叹,让那种亡国之痛、黍离之悲不断累积,深深触动读者。
细腻传达情感变化。音韵的变化可以细腻地传达情感的变化。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能使情感的过渡更加自然。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通过双声叠韵词,把词人从茫然寻找、到感觉冷清、再到内心凄惨悲戚的情感变化过程细腻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深切地体会到她在孤独寂寞中的痛苦。
比喻与象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中国诗歌的语言是方块汉字,由于它每个字词都自带音形义的天生具象化特色,因此中国诗歌在修辞手法上,特别适宜于应用比喻与象征,进行音形义所能及的意义转移与表达。
古代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复杂的概念具象化。不同的字词比喻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喻瀑布,气势磅礴。象征则赋予事物更深层次的含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象征君子坚韧不拔的品格。
对仗与对偶——
中国的诗歌语言,使用的方块汉字形义非常规整,非常适宜于在诗歌中用于对仗与对偶,以制造形式与意义上的美感。因此,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极具特色的修辞手法。它要求诗句在结构、词性、意义等方面相互对应,使诗歌形式整齐美观,内容凝练丰富。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工整,在展现自然景象的同时,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综上,可以看到,中国传统诗歌是一个中国诗歌创作学习的宝贵矿藏。它经过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的实践锤炼,可以为当代诗歌创作突破提供无尽的营养与启发。
当代诗歌要突破语言艺术困境,出路就在于:对有违于中国语言文字实际的西式散漫语言方式进行摈弃,回归到植根于中国文字语言实际的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上来。
诗歌,作为各个民族语言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其价值和魅力在于诗人运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高超技艺,为本民族的艺术做出贡献。诗人必须是掌握本民族语言艺术的高手与巨匠,这是诗人身份的根本要求。如果不能娴熟地驾驭本民族语言与修辞,不能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诗歌创作的非凡造诣,便不能称之为诗人。
因此,学习与回归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创作艺术道路上来,既是中国当代诗歌突破艺术困境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诗人应尽的责任,必须按照以下方法去进行:
回归与深入中国实际生活,锤炼语言的现实根基。诗歌源于生活,这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源泉。当代诗人必须走出浮躁,扎根人民生活,以此为基础锤炼诗歌语言。深入了解社会现象、民生百态,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诗歌创作,因为脱离生活的语言是空洞的。
比如在描写城市化进程时,诗人应深入生活实际,细致观察工人与农民以及其他民众阶层的生活细节、情感变化,用生动、贴切的语言展现他们的艰辛与希望。如写农民工,就写“他们是城市的筑梦者,汗水在烈日下结晶,每一块砖都铭刻着乡愁,每一层楼都承载着对家的遥望”。这样的语言源于生活,能使诗歌具有坚实的现实内涵,避免空洞无物,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习炼字,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当代诗人要学习古代诗人的炼字技巧,用心雕琢每一个字词,让诗歌语言充满力量。在创作中,对关键的动词、形容词等进行反复斟酌,因为精准的字词是诗歌的灵魂。
比如描写冬天的寒冷,不要用“冬天很冷”这种平淡表述,而要用类似“朔风如刀,割破了夜的寂静,寒意在每一寸空气里凝霜”这样的形象描绘。这里“割”字形象地表现出风的凛冽,“凝霜”则生动地描绘出寒冷的程度,使诗句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塑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虽然当代诗歌不必完全遵循古代格律,但可以借鉴其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营造方法。通过调整语句长短、安排轻重音以及合理运用押韵等方式,让诗歌在诵读时具有音乐之美,因为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自由体诗歌中,可以适当重复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式来形成内在节奏。“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我寻找宁静,宁静是那小巷深处的灯火;在这忙碌的世界中,我渴望自由,自由是那天空翱翔的白鸽”,通过这种方式,使诗歌具有韵律感,更易打动读者。
深化中国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意象与意境。
如对比喻和象征的创新运用。当代诗人要继承和创新比喻、象征手法,将现代社会现象和情感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生活和压力,可以这样写:“现代生活是一列疾驰的火车,我们是车厢里疲惫的旅人,窗外的风景如幻灯片般闪过,心中的梦想在轨道的尽头摇曳”,通过新颖的比喻,深刻地表达出现代人在生活中的迷茫与疲惫。
灵活运用对仗等手法增强表现力。在合适的情境下运用对仗理念,提升诗歌的艺术效果。比如描述科技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碰撞:“科技之光,照亮了物质世界的新边疆;文化之魂,守护着精神家园的旧时光”,通过对仗鲜明地对比两者,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思想深度。
更重要的是,国家文化部门应该在引导层面,建立健康的诗歌评价体系,引导当代诗歌创作突破语言困境,提高诗歌创作质量。
其一,要以语言优美、集中凝练、民众喜闻乐见、能够广泛传诵为核心评价标准。建立公正、客观的诗歌评价体系,要将语言优美作为首要考量因素。优美的语言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无论是华丽的辞藻还是质朴的表达,都应具有独特的韵味。同时,诗歌语言要集中凝练,避免冗长和啰嗦,用简洁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诗歌应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贴近大众生活,反映大众情感,而不是孤芳自赏的产物。能够广泛传诵是优秀诗歌的重要标志,只有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才能真正发挥诗歌的价值。
其二,抵制虚假吹捧和商业炒作。要摆脱商业利益和小团体利益对诗歌评价的干扰。评价诗歌不能只看作者的名气、发表刊物的级别,与网络炒作等虚假表象。而是要从诗歌语言质量、思想深度、艺术价值,和民众欢迎程度、自然流传与好评程度,以及具有正面价值、得到普遍肯定与引用的名言名句创造多寡等,多方面综合考量,让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得到肯定,脱颖而出。
要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诗人之间要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摆脱小圈子互捧,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要养成真批评,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这方面,诗歌评论家应发挥积极作用,以正确的立场与专业的眼光,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诗歌,促进诗歌语言质量的提升,推动当代诗歌朝着健康、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当代诗歌面临的语言困境非常严峻,但并非已陷于绝境。通过对中国诗歌优秀语言传统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学习与传承,同时警惕与摈弃西方语言文化的不良影响,当代诗人就可以找到突破困境的路径。这样,诗人们就能回归生活、锤炼语言、创新修辞手法。同时借助于建立健康评价体系等措施,就将有助于当代诗歌走出当前的困境,创造出具有深刻思想内涵、高超艺术价值的作品。要让当代诗歌重拾诗歌艺术的尊严,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续写辉煌,为后人留下如古代诗歌般璀璨的经典名句和传世佳作。任何有志于促进中国诗歌发展的人,都不应当任由当前的当代诗歌不良趋势继续发展,让当代诗歌在文学长河中不断走向黯淡,最后走向彻底没落!让我们一起来挽救它。
202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