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视象与表演视觉化的艺术展现
一一浅议赵霞演诵《木兰辞》的艺术特色
出自警营的演诵艺术家赵霞老师,以其内在的气质和艺术素养,揉和舞台戏剧元素和朗诵技巧,给我们演绎了一台精彩的节目,再现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其表演精彩纷呈,看点颇多,值得鉴赏。
一,《木兰辞》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演诵作品的厚度及感染力
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辞》,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埸,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
《木兰辞》的语言特点,即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来描述木兰的行为情状、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以“木兰是女郎"为题旨构思行文,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通过动作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动态。其文辞的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生动、传神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赵霞老师受其艺术的本体观和创作观的引导,在演诵中较为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强调生活化的真实情感表达。与其它诵者不同的是:她用其纯熟的“唱念做打”功夫,使得表现的形式和样态,生动活泼且靓丽俊美。
丰富的音韵变化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再揉入京剧的声腔、板眼、调式等,使得她精心导演的个人舞台出世作,更具戏剧性、音乐性和节奏感。
赵老师通过细腻入微的语音处理和语态变化,将木兰的情感、性格以及情节延展,演绎得淋漓尽致,使观(听)者能随之深入作品的情感内涵,从而在仰视中产生共鸣。这台节目是戏非戏,似我非我,还原角色,演活人物。她将木兰的爱恨情仇从心理、行为、语言、情态等方面逐一展示给观众。
《木兰辞》本身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押韵等,使得诗歌在演诵时具有极强的韵律感。赵霞老师对语速、语调、停顿、留白等技巧的运用得心应手,且游刃有余。

三,多种艺术元素与现代语言、音乐、文化的融合
赵霞老师在演诵时,根据角色设定和剧情的需要,在内心创设一个具体的埸景,以及这个埸景中的每一个细节,将内心的视象通过外在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让台下观(听)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一位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不仅是诵者表演(台风、语态、声息及肢体语言)技巧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与情感交融时的综合呈现。
这篇作品选用的背景音乐十分精美,抑或是乡间的溪流声,抑或是疆埸上擂鼓鸣金声,抑或是庆功与返乡时的喝彩声…不同的插曲,营造出不同埸景里所需的氛围和音效,十分完美地烘托了演诵的情感融入和真情表达。配乐的色彩斑斓,艺蕴分明,带入感自然且灵动,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赵霞老师在演诵中大量引用对比与重叠,以及京剧道白和唱腔,每段的尾句均用京韵行腔,既是艺术形式的转换和创新,也在提振了人物的精气神,犹如画龙点睛。又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赋的结尾处重复、对比,用京剧的高腔收尾,将全诗推向高潮,既彰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武气势,又展露出演诵者在京腔、京韵、京趣里的涵养,妙在用唯美的声息唱响一曲英雄的颂歌。

与此同时,赵霞老师在演诵之中,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句子,强调“木兰”的情感和态度,使语言更有力量。其次,重复语句及复合语态,有助于突出重点,让听、观众易于理解和记忆,更能理解演诵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此外,重复语句还能让语言富有韵律感,更为优美、雄浑。她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和表达需要,用多语复合和留白处理(对镜…),展现出生命的张力、情绪的空间和灵动的韵味,达到最佳的演诵效果。
人们常说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而《木兰辞》演诵中情感的多元性,如喜、怒、哀、乐中的体验和表情,在不同埸景和情境里,赵霞老师表达出对作品内容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取向,有其鲜明的倾向性。这一特色始终贯通于表演之中,也是其艺术形式里的精髓。
简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