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景萍
中秋节说来就来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往年过中秋节的场景。
从小时候懂事起,在我的脑海里,中秋节是月饼节,可以吃月饼,吃了月饼之后,就可以到门口的萍水河边,看天上的月亮,也看水中的月亮。
之前,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经济条件差,要想吃上零食,在平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比如在过年时,我们才能吃到“老三片”,即红薯片、麻片、冻米糖片;在端午节时,才能吃到粽子和皮蛋,有时候一个皮蛋得几个兄弟姊妹一起分着吃。而在每年端午节过后,我们就盼望着中秋节早点到来,这样就有可能吃到香甜的月饼。当然,那时候的月饼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个,而是将一个大约二两重的月饼用小刀切成四块,每个兄弟姊妹只能分到一块,即吃到一个月饼的四分之一。当时的月饼品种单一,基本上都是最外面用一层面粉皮子包着,里面的馅是加了一点芝麻粒的糖,整个月饼用油纸包裹着。每到中秋节这天,母亲一般会到南货店买几个月饼,店员过秤后,会用一张土黄色的草纸把月饼包好,再捆上小麻绳,这就是月饼的包装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能够吃到的各种零食也越来越多了,反倒是那些吃了好多年的“老三片”之类的零食逐渐消失了身影。现在的月饼,不仅品种多,月饼里面的馅也多种多样,如火腿五仁月饼、红豆沙月饼、蛋黄白莲月饼等。月饼的包装也变得十分讲究,有铁盒、塑料盒、硬纸盒、竹篾提篮盒等包装盒,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琳琅满目。但尽管种类繁多、包装精美,月饼对人们的吸引力却小了,总也吃不出当年那种简装月饼的滋味。
小时候过中秋节,父母会带我们去乡下祖父母这里过节。祖父母住在城郊萍水河边的一个村庄。那时没有班车,更没有私家车,我们来回都是走路。每次在祖父母这里过完中秋节已经是晚上了,我们跟着父母走路进城,沿着萍水河的岸边行走。天上一个月亮,萍水河中一个月亮,你走月亮也走,你停月亮也停,十分有趣。听大人说,月亮上住着嫦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里,嫦娥因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至月宫,在每年中秋月圆之时才能下界与后羿相会,后来,人们便把中秋月圆之日比喻成亲人、家人团圆之日。我家先祖王朝灿,生育六个儿子,所以分为六房。而在三房有一位宗亲,按辈分我应该叫叔祖父,他早年外出谋生,现定居海外。改革开放以后,有一年中秋节,这位叔祖父回到故乡,出资将朝灿公祠修缮,并且亲力亲为,参与到具体的修缮工作中。这位叔祖父去世后,他的后代告知家乡的亲人,叔祖父在每年中秋月圆时,都会遥望故乡的方向,默默地祈祷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故乡越来越美好,故乡亲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萍水生明月,亲人共此时。萍水河上的月亮仍然是当年的那个月亮,月光仍然照耀在萍水河上。每当中秋之夜,我行走在萍水河边时,那曾经照耀过无数先人的月光,仍将照耀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的成长与繁衍生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