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
我与傅治同先生的诗交
·
【张先军】
·
刷着手机,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肖殿群兄问我文章写好没有,让我感觉到了时间的压迫。我是拖拉懒惰之人,觉得以我之微不足道来作“追忆某某”的文章,实在有些矫情;然从情感上来说,又觉得还是应该作。起因是肖殿群兄收集了几首我与傅治同先生唱和的诗,并问我还有没有类似的诗,想编一辑在“山径文学社”公众号上发表,以纪念治同先生。我问他在哪里找到的,他告诉我在《治同文存续编》上收有我的诗。我想不到治同先生把我唱和的诗郑重地收在他的文集中,我说我写一篇文章谈谈诗的由来吧。
·

·
我与傅老相识,大概是在1998年冬。其时民盟湖南武冈市委会成立,我任民盟武冈市委副秘书长。傅老参加民盟武冈市委会成立大会,民盟武冈市委主委许新民老师将我介绍给傅老。傅老当时对我很满意,觉得我这么年轻加入民盟,很难得,有一种气味相投的感觉。我那时才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在武冈师范学校任教,刚参加工作两年。当时学校党委书记对我加入民盟有点看法,觉得我作为年轻人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有点草率-那时民主党派的地位没有现在这么高。傅老给我的印象是清瘦儒雅,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气质。头发花白却发型板寸硬扎,有病容而无颓态。作为民盟邵阳市委主委、市政协副主席,他没有半点官气和架子。
·

·
傅老第二次到武冈考察时,特意点名要我陪同,我们一行几人登云山。游览中我们有了较多的交流,他得知我坚持文学写作,非常高兴。我们一路交谈甚欢,他鼓励我坚持理想,好好努力。我那时太年轻,真的是非常迂阔单纯,又有点清高狂傲,与人交往全凭性情,毫无功利目的。也是在那时我才得知傅老心脏动了手术,装了起搏器,但他坚持登云山走到了胜力寺。他乐观豁达,一点看不出心脏有病。难怪他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大概也是因为心脏有病的缘故吧。我当时对这么温和博学的长者心生敬佩,并不过多了解他的社会成就,纯粹只是相处交流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们在云山上合影留念,我至今保留着这张照片。
·

(左三为作者)
·
这之后,我没有主动联系傅老。2009年,我借调邵阳市教育局写材料,其间有一次我去拜访他,他在邵阳学院李子园的家里接待了我。他的房子面积不大,非常简陋,客厅里都堆满了书。我们简短寒暄之后就是聊文学、聊诗词,他非常兴奋,是那种没有任何世故的单纯的开心。他谈兴甚浓,我也毫无拘束,不知不觉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临别时他送我一本《治同文存》和一本他主编的《马少侨诗文选集》。在回家的车上,我突然有写诗的冲动,写了一首七律用手机短信发给他,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新辞写罢不成篇,冒昧投书访大贤。
后进求知居不易,先生勖我事非难。
耳提面命敦敦诲,虎啸龙吟侃侃谈。
惟愿今生多此日,春风化雨润心田。
我当时还不熟悉平水韵,用的是新韵,对诗词也未进行创作,只是用于酬应,偶尔为之。没有想到,傅老才思敏捷,不一会工夫,就给我回了这首《答先军君》:
相去各依枝,江湖会面迟。
多年曾有意,一见便言诗。
顾氏称居易,杨公说项斯。
写诗须舍命,滋味自当知。
不仅工稳蕴藉,而且用了“顾氏称居易,杨公说项斯”两个典故,贴切准确,天衣无缝。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反复赏读,觉得风雅不让古人,不失为一桩趣事。于是又步其原韵,写了这首五律:
惜别杨柳枝,幸会未为迟。
我欠惊人句,公多泣鬼诗。
弹铗犹在耳,拾履始如斯。
羞愧凌云志,今当报与知。
我用了“冯谖弹铗”和“张良拾履”两个典故,自恃有学,但终觉不甚熨贴。
2015年6月,傅老八十华诞邀聚,其自寿诗为《八十初度二首》:
其一
匆匆已是杖朝年,未见文王入梦边。
寄食我非弹剑客,慕苏心诵酹江篇。
是非成败资谈笑,离合悲欢看缺圆。
莫负余年须放浪,棋牌诗酒尚流连。
其二
岁岁耕耘守杏坛,歉丰勿论有余欢。
惟将心血浇桃李,不计人间有暖寒。
为学有标宗泗水,作诗无意步邯郸。
八旬虽老神犹健,山外斜阳带笑看。
诗中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事业和人格的总结,及达观进取的精神。其时我已经调任邵阳开放大学党政办工作,工作繁杂烦心,对他诗作表达的深沉感慨来不及细心体会,只匆匆和了一首:
寿过八旬亦好年,春风桃李乐无边。
培英满是庭前树,著述诚为济世篇。
坎坷曾经歌壮志,功名笑看咀甘甜。
如今宝庆添耆宿,绚烂余霞爱敬连。
表达我的祝寿之情,收在其祝寿诗联集《南山酬唱集》里。
傅老任邵阳学院中文系教授,从教五十年来,桃李满天下,学子数以万计。他生日宴会那天,八方辐凑,宾客如云,盛况空前,各界朋友、学生两百多人来为他贺寿。我应邀出席,其时民盟邵阳市委宣传部部长曾振华先生告诉我,是傅老特意交待邀我出席的。我不禁非常惭愧,想我何德何能?竟能得傅老看重如此!(傅老寿宴不收红包礼金)
那天宴会上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傅老起身向各方宾朋致谢,许是太激动了,坐下时竟不小心坐空了,跌倒在地上。我当时心里一紧,觉得是不祥之兆,不禁暗暗为之担忧,为之祈寿。
杖朝之后的傅老,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基本不出席社会活动,我也很少去拜访他。但他一直与我保持着微信交流,对我的请教总是耐心及时予以解答。我曾经想写一篇南社诗风对邵阳诗人的影响的论文,因为邵阳市诗词协会的创始人马少侨先生是南社后期成员。我想将傅老、刘宝田、杨子怡、张正清等先生都纳入进来,向傅老请教,他非常支持。我给他发邮件说:尊敬的傅老:本人拟写论文《论“南社”诗风对邵阳当代诗词的影响》,初步选取马少侨、杨子怡和您为研究对象。因为马老是南社湘集萸江诗社成员,又是邵阳诗协首任会长,为邵阳诗词发展起到传承作用。您与马老相谊甚厚,且选编马老诗集。而杨子怡教授是您学生,诗歌创作或有传承,相互影响。能否请傅老提供些与二位交往之文献资料?甚盼!另傅老诗词是否出了专集,还望见赠。敬颂大安!五龙敬上2017年8月19日。”
傅老给我回复说:“五龙你好,选题甚好。马老、子怡都是诗人,马老是南社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子怡诗写得好,但我读得不多,他与南社的渊源你可直接与他联系。我的诗,其实不成诗,也很少写,没有专辑,附录在《治同文存》的续编和三编里,三编是5月出版,谢道溪主任处有。续编不知你有没有,如没有,也可问问谢主任,我还有几本,我现在长沙,回来后送你。关于南社,我只是由于教学需要,读过其几个成员的一些诗,也许有些影响,尤其是柳亚子。我认为,南社鼓吹革命,爱国爱民,也是近代爱国诗人的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我的那几首歪诗,值不得你去研究。治同。”我又将我对南社诗风的理解,如强调诗的时代性、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反对专制呼吁民主、弘扬家国情怀和民族主义等等,向傅老做了请教。但苦于马少侨先生加入南社的直接资料缺乏,只得作罢。
·



·
马少侨先生强调诗词的时代性、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的吟风弄月,这可看出是南社诗风的影响。傅老非常激赏马老诗词,两人持相同的创作观。有一次在我的诗词微信群里,傅老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一位女诗人词藻华丽而脱离现实的诗风,让我感受到他八秩高龄仍不改古道热肠、赤子之心。这不是世故圆滑的老人能做到的。因为网络世界,并非人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弄不好会引发不愉快。我担任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期间,有一位诗协顾问喜欢对一些“老干体”劣作进行无原则的吹捧,以加强自己的影响,抬高自己在邵阳诗协中的地位。他经常在我面前贬低马少侨先生和傅老的诗词,认为二老并没有好的作品,只是名气大罢了。我将此意见委婉转达给傅老,傅老淡然处之,认为见仁见智,各有所爱很正常。
傅老不以自己为意,但对年轻后学却是奖掖提携有加。我编选《邵阳诗词文论选(现当代部分)》,他不仅给我很多具体的指导,还鼓励我说:“书编得很好,尤其是前言,概括了邵阳诗歌的发展史,所收论文大都精当,你为邵阳文史做了一件大好事。”他认为我的诗词自成一格,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独立人格。我出版诗集《儃佪集》时,他已在病中,已经不能过多阅读,虽不能给出具体评论,但坚持给我写下寄语以鼓励:“读五龙君《儃佪集》:正是文坛寂寞时,谢君遗我有新诗。为时为事真情在,不用旁人说项斯。”他甚至鼓励我申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但由于我已入党,受资格限制不能申报。呜呼!斯人已没,古道犹存;这份情谊,铭记于心。
我曾经思考过,像傅老这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在砥砺人格、追求学问之余,还热心社会事务,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生济于时死闻于后。其教学生涯和政治上的遭遇自不必说,其广交朋友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功利。而我曾经是一个存在主义者,认同世界的荒谬和人生无意义。雪泥鸿爪,相忘江湖。按理说,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是有难以融合的隔膜的。但我们虽交往不多,却性情相投,亦师亦友,惺惺相惜。究其原因,应该是植根于傅老那一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平等、民主意识所致。在越来越功利化、等级化和腐朽化的时代,这种意识弥足珍贵!我与傅老的这段交往经历因而也显得如此特别。
2020年11月15日10点58分,邵阳市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傅治同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当晚我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个噩耗,一时情不自已,思绪万千,辗转反侧,连夜写下挽联以表达我的哀悼:
南山酬唱恍如昨日,微信交流就在眼前,闻噩耗彻夜难眠,岂意幽明成永隔;
育李培桃堪誉名师,著书从政应称儒者,看门生追思不绝,缅怀德业冀长存。
这完全是发自真情实意,没有任何功利目的。2020年11月17日下午3点,傅老追思会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追忆厅举行,我代表邵阳市诗词协会泪送了傅老最后一程。其实更多的意义是我只代表我自己。
·

(呜呼!斯人已没,古道犹存)
·
人生有限,岁月无常。先生已经作古四载,今来追忆,并非矫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先生遗著仍在,往事历历在目。“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2024年11月22日)
·
尾韵:真情像梅花开过,冷冷冰雪不能掩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一剪梅》(费玉清).mp4
·
【作者简介】张先军,笔名张五龙,祖籍湖南新化,生于湖南绥宁,现居邵阳市,大学教师,高级职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名誉主席。著有散文、诗词、文艺评论等多种。曾任邵阳市诗词协会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邵阳市文联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2015年始习格律,以一首七绝《留守》为人称道,得到著名诗评家李增山、霍有明、杨子怡等专家教授好评。曾获中华诗词学会2016年度“中华好诗词奖”、湖南省高校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和多项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个人事迹入选《湖南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小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张先军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