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红民
我所居住的地方在新城区景观大道的边缘,一条能容纳一辆机动车通行的道路就从我住的楼房前经过,路的两边耸立着一幢紧挨着一幢的私家楼房,它们都是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政府规划批建的产物。私房相互毗连,又独主成栋,沿着马路对向着开着大门或后门。
这条路,因为狭窄,一次仅能通一辆汽车,平常主要供人流通行,又因为房主成份复杂,大多是些失地的农户,楼栋高低宽窄参差不齐,所以人们常管这条路叫“陋巷”。

自打这条路、这里成片的私家楼房修建入住使用后,便沿着这东西走向的道路两旁兴起摆摊设点卖蔬菜。而此时,周边的房地产小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政府在这道路侧畔的小区中间配套盖起了一座中型农贸专业市场。
市场开市之初,有关方面对临街的马路市场进行整治规范,陋巷的蔬菜摊点自然在整治取缔之列。“城管”出动,菜贩遁隐;“城管”下岗,菜贩闪现,这样的时隐时现,在彼此的顾盼和出没中不断上演,考验着彼此的耐心和坚持。而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推动着这条陋巷从当初的零星小摊,到整个小巷俨然成为一个自由的集贸市场。
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演化中,沿路的楼栋门和窗及房间皆改制成一间一间的档口摊点,或自己经营,或给菜摊做买卖。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陋巷侧畔的专业集贸市场渐次败下阵来,改作其他营生,靠近KTV音乐茶市一边的店面,也扎堆改开音乐茶社,其他的店铺或开餐厅,收废旧,打麻将,有的做成了仓库,有的干脆空置起来。
陋巷集市日益繁荣,品类愈办愈丰满,生鲜蔬果、肉蛋鸡鱼、熟食、副食、干果、蔬脆等一应俱全,进而服装裁剪、家电维修、五金机电、理发洗烫等服务项目也进入陋巷,登上了这个靠群众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办起的综合性集市的舞台。

我几乎天天下楼来到陋巷买菜、过早和购物,亲眼见证了这个自由市场的兴起、发展,通过市场观人间烟火,察世间百态。偌大一个陋巷,二三百间店面,人来客往,熙熙攘攘,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一派生意兴隆,生机盎然的模样。走近经营店铺,凭口音就可大致了解他们来自外省外县的四面八方,一个店面就是一家子,或夫妻店,或父子两代联袂经营,有的甚至三代同堂同操一业,一个店面维系一家人的生计和就业,细细探究,他们都有一段精彩而艰辛的创业故事。我曾长时间在一家开理发店的夫妻店里剃头,对他们的精明、勤奋赞赏有加:时下理发生意不济,他们便想着法子优化店面格局,店的后堂做理发,前店隔出空间,春卖龙虾秋卖蟹,理发买卖两不误,化解了店面的租金压力。
巷子里一位残疾女店主的一家更引人肃然起敬:丈夫在外跑外卖,她一人独立撑着卖小菜,还兼顾带孩子,大一点的儿子时常在摊前帮忙称重、计数、微信收款一气呵成,熟稔形同大人,引来路人啧啧称赞,小孩的懂事,可爱得让人心痛。
这样的辛苦和付出,这样的精彩和感动,每天都在陋巷沿边生动演绎。而他们支付的租金,又让多为失地农民的楼主增加了一份可观的财产性收入。这样的双赢局面,谁个又不满心欢喜,击掌叫好呢?

顺应市场规律,政府调整了市场规建管理的理念与思路,从变单一的管制、限制为保障与服务。多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陋巷集市的投入,接连硬化优化道路建设水平,先碎石路,继而水泥路,最近更铺设了柏油硬化路面,施划了禁、限、行标识标线,安装了消火水栓系统,路灯照明系统,整顿、规范了强弱电管网和地下污水、燃气、自来供水系统,摊点店面的标志标牌和遮雨棚也由政府统一安装,市场基础建设上了一个大的台阶,陋巷集市面貌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如今,以陋巷为主线的市场正在向道路两头的边沿和中间小巷深处延伸,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嗅到了市场的商机,从周边老远捎来自己开荒种的蔬菜,拿到陋巷边沿的空地上叫卖。而城管的同志也表现出了未有过的宽容和理解,不再一味地追逐禁限,更多的是用疏导和服务,让巷子更具烟火气。
这些太婆太爹们担的蔬果,虽与专门店无法比拟,但少了租金的他们,一天卖过十元、八块的,于他们而言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收入。我就专门挑他们的蔬菜采买,考量的是他们种的蔬菜新鲜无污染,信得过;且他们多半来自偏远农村,养老金微薄,买他们的菜也是一份信赖、同情和支持。每次微信支付过后,他(她)们黢黑的面庞此时生出一份满足和快慰,这神情感染着我,心里也荡漾起一份欣慰。

在陋巷的边沿,一些年轻的面孔也加入了进来,他们中有免洗理发10元钱一次的,有按摩修脚的,有贴膜修理的,有零卖抽纸、服装、鞋帽的,也有时兴快递驿站和以旧换新的什么的等等。直觉观察,他们中有刚离校门的大学生,有残障朋友,有待岗的市民,也有自由职业者,他们与穿梭于街头巷尾的快递铁骑组合形成一道靓丽的暖色调。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扛起生活中的那份承诺和担当。
近来,耳畔常听闻待岗下岗声传出,并且选择啃老、躺平的也不绝于耳。对比这些街头练摊和穿梭街巷努力打拼的年轻人,我对他们的选择和举动更多了一份尊重和敬意。于是,这曾经的陋巷,这铺展在街头巷尾的楼栋,这如繁星点点、琳琅满目的商品、蔬食,连同不绝于耳的叫卖采买和声,构成一幅繁荣、生动、和美的绚丽图景,我们不可将这街巷再贬称“陋巷”了,更像是一条靠勤劳、诚信书写繁荣、幸福的宜居、兴业大道。
“顺应”书写着“陋巷”的变迁历程,“服务”铸就了“陋巷”的繁荣盛景,我们期盼这种“顺应”和“服务”形成长效机制,变成常态,凝成上下同心的合力,一如既往地巩固、推进、提升,让百姓有业可就,劳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