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城市三脉》
——兼言马路井盖
文/山里布衣
一个人身体里有三条脉,即动脉、静脉、代支脉,通过呼吸供氧,流过“三脉”进行血液循环,维系生命。
城市,仿如一个人的身驱。地表上高楼大厦是筋骨架构,八方通衢的马路是四肢五官。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接踵而至的人流是炎黄子孙,尧舜禹的后代,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万象更新,百卉千葩欣欣向荣是气血精神。地下三条脉络是助力城市奔勇发展活力的血液,向前迈进,向上攀升,向好驰骋的支撑。这几大要素构成城市人文生态规模本体。
不论小城还是大市,都有三条脉络相连互通,勾略出城市地下的网状结构。一条是自来水管,给它命名叫“动脉”,担负着为城市全身泵血供氧的重要使命任务,也是命脉。
一条是下水管,起个名字叫“静脉”,它的使命是将泵出的血液,回流到心脏,然后再通过心脏将血液泵到全身,以此循环往复,百年经久不息。
一条是各种“输变电”线路,贯以个名称就叫“代支(动)静脉血管”。当动、静脉某段发生阻塞,波击到生命安全时,身体的修复功能就紧急启动,在堵塞部位左右生成的代支血管,取而代之了被阻塞血管的功能,使生命得以维系。
没有这三条脉络,作为人就不能活,作为城市,就死水一潭盘不活。有了这三条脉络,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生态、创新、社会、信息、国际交流等功能的中心地位才能得以彰显,领跑中国式现代化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辐射乡村振兴的强大作用才能正常发挥,城市的多样性、综合性、世界性的特点才能得以展现,老百姓的生活才能静好安然。
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都埋藏在城市“肌体”的大街小巷、公路下面。若说城市有四衢八街,通都大邑,胡同小巷的话,那么,我们的脚板下面,布满着城市身躯的主干街区,大街小巷,胡同里弄,边边角角,未梢神径。呈现出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连纵贯横的网状脉络。它们虽然不显山露水,身姿最低,始终隐身幕后,从不上台面,隐姓埋名从不张扬炫耀,藏身匿迹不鲜为人知,但它们却把生活饮水送到“摩天大厦”的顶端,供人们舌尖品尝;又把服务了人们生活的污水回流到废水净化站,无害化处理后又回归到江河湖海。试想,如果没有取低姿的“上善若水”毫无怨言地润泽百尺千丈的高楼大厦,不仅没有生命活力,难以设想它的作用功能,甚至生命迹象都不可能留存。城市的所有功能,就只有撤灶拆炉,偃旗息鼓。因此,上水管(动脉)也好,下水管(静脉)也好,代支脉管(动、静脉)也罢,都是工作在高楼大厦里,生活在小区弄堂人们的命脉。当这些脉络发生某些意外时,就会干扰正常工作,对社会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像保护自身血管那样爱护城市“三脉”。身体血管要畅通,就要做到“三少一多(少油腻、少高糖、少烧烤、多运动)”。爱护城市“三脉”也要做到“三少一多(少扔废纸、少倒饭菜渣、少倒剩茶、多检查疏通)”。若不能这样,导致的后果都是触目惊心的。
有位政治工作干部算过一笔账:按每人每天倒入下水道一粒米计算,十四亿人就是32000斤(16吨)。况且,咱们设想一下,每天下意识地会往下水道要丢多少粒米?多少片剩菜叶?多少如厕纸?加在一起会有多少吨呢?
以吨计量的厨余(厕余)垃圾,日积月累,天长日久,会往下水道这根“静脉”管里,淤积多少“斑块”?且“静脉”管一旦堵塞,轻则“静脉曲张”影响一般生活,重则发生“栓塞”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栓在头上是脑栓塞,栓在肺上是肺栓塞,栓在腿上好腿变拐,哪样都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某小区下水管堵塞,污水满院,臭气熏天,走过路过的居民在几乎令人倒胃窒息的情形下,不仅捂住口鼻,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唯恐躲闪不及。每天常规出门晒太阳、聊大天、“侃大山”的老人们,也只能关门闭户,忍气吞声,过起了非常规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隐身日子。由于大量有害菌的传播,致使不少人罹患了不同疾病。
事情不大不小,若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也情有可原,但从废水溢出的垃圾中可见,全是如厕纸、烂菜叶,米面渣。勿庸置疑,都是居民平时在经意或不经意中倒入下水道的残羹剩饭所致。假如咱们在洗菜淘米,刷锅洗碗时,把洒脱在洗菜盆里的厨渣捡出来,先扔到自家小垃圾桶,然后再扔到小区设置的垃圾站的话,那咱们小区的“静脉”就不会淤堵,至少延长使用寿命若干年。
可能有的同志会说,我才往下水道扔了多少东西呀,哪能致于堵塞呀!可是,你扔一点,他扔一点,大家都扔一点到下水道,那下水道就会因为“营养过盛”而“消化不良”,排泄异常,积存很多“血脂”,直至“梗死”发生“栓塞”,不得不动大“手术”,开肠破肚,伤筋动骨来解决问题。如若你少扔点,我少扔点,大家都少扔点,下水道发生“梗死栓塞”的事件不就能有效避免吗?
我们常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咱既然是城市中的一分子,就得从自己开始,从自己家开始,从不往下水道扔一粒米,一片菜叶,一张废纸开始。《城市公约》说要咱争当“文明使者,文明市民”,咱就要主动自觉地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点滴做起,不能做说大话的高手,实际行动的矮子。一定不能把《公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通过每位市民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细节小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付诸行动,收到效果。不能把她束之高阁,看作海市蜃楼。
也可能又有人说了,我是做大事的,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如果是这样,请听笔者讲一个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少年,自视甚高,一心只想做大事,不仅自己蓬头垢面,而且连自己住的房间也弄的十分凌乱,庭院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有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薜勤来探望他,见此情景心中不悦。于是,就劝陈蕃应把庭院和房屋打扫干净迎接宾客。陈蕃听后不屑一顾地说:“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薜勤不同意他的看法,反问说:“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后,面露羞涩无言以对。从此,陈蕃注重从身边小事做起,终于成为了一代名臣。
说过城市“三脉”,顺便说几句言外之意。为便于对“三脉”检查维修,在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胡同里弄,公园宾馆,庭院广场,机关单位,工厂仓库,商场饭店等区段场所,都留有深度不等的“三脉”井洞,为保安全,每个井洞上都有井盖。对这些井盖儿,大家要存点敬畏之心,它们是“惹不起”的”,咱要有“躲的起”的潜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时闻某某掉到井洞,再没上来。某某维修地下电缆,下去几名电工,由于缺氧全部牺牲。某某掉落井洞磕碰的鼻青脸肿。笔者也有过这样一次掉到井里的经历。幸亏自己有一定的武功底子,在掉落污井的千均一发,将两臂撑于井的边沿,没有造成可悲的后果。
我们生存在城市里的人,上班族脚步急匆匆,领着孩童步履蹒跚的老人,温情蜜意的情侣,四面八方来城市办事的人们,每天都像穿梭一样南来北往,循环往复。特别是我们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上学放学,参观见学,勤工俭学,总免不了要踩踏路上的井盖。笔者在此大声疾呼:尽量不要踩踏井盖儿!这是经验在呼吁,教训在警示!因为,人具有主动能动性。当主观能动性支配下的人们的行为合乎自然规律时,人们就会从自然中得到益处;反之亦然。不踩踏井盖就行人走路这一点而言,是合乎“道”的,就不会有危险;若去踩踏它,一旦踩到出了问题的井盖上,危险即刻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随之而来。
于此同时,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在经常对井盖儿进行检查更换的同时,应进行技术改造。把井盖儿的下面,安上一层防护网或用钢筋焊接一个“米字架”安放在井盖下面。一旦当井盖被踩踏翻转的时候,防护网就是安全伐,“米字架”就是“保险箱”。把一切有可能危害生命的风险,挡在防护网和“米字架”以外。就好像高空施工的那个防护罩一样,万一发生工人坠楼,有防护网罩着,就能及时止损,避免发生家破人亡的不幸事件。
本着对大家负责任的精神,还有一段题外话想说。
上世纪乡村田野打出的形状不一的用于“抗旱”的水井和“井洞(井窖)”很多,深度一般都在二三十米上下。仅笔者所在的不到五平方公里小山村就有三四十眼,根本没有井盖和任何防护、警示标志,是一大潜在危险。放大到更大更远的范围,对这种风险是否更要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呢?这一点,任由咱们去思考暇想。
这些井(窖)由于长时间不再使用,野草早已把井口蓬的严严实实,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尤其要小心谨慎。最好不要到这些场所闲逛游玩。万一发生坠井,荒郊野岭的,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生存希望几乎为零。就是有人来救,既没有轳辘,也没有粗长麻绳,那么深的水井,谁敢下去施救?就是神仙也无回天之术,把心紧张的跳出来也于事无补,把眼珠子急的掉出来,也无济于事啊!
安全啊,人命关天,事关重大,不得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