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瓷艺,非遗陶艺进校园
益阳瓷窑烧制始于宋代,发展于南宋,兴旺于元代,后虽经历元末明初的民族、农民战争,清初的吴三桂叛乱,民国的抗日战争使其大规模有所中断,但小馒头窑的烧制一直延续不断,其工匠精神和技艺传承至今。
国家著名青花瓷鉴定专家张浦生在《青花瓷》一书中对益阳青花瓷给予了高度评价:“湖南益阳青花窑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青花瓷发展史增添了新内容”。益阳窑取各地窑口之长,烧造青瓷、青白瓷(又称影青瓷)、白釉瓷、黑釉瓷和酱釉瓷,同时还仿汝窑天青釉、哥釉、龙泉窑梅子青釉等,并有褐彩出现。可以说,益阳窑在宋、元时期,几乎对各大名窑的瓷器和釉色都有仿制,形成了益阳独特的制瓷技艺。
益阳窑早期烧制的瓷器,器形粗犷,胚体厚重,纹饰古朴,进入明代中晚期,受景德镇瓷器影响,器形制作趋向精致,坯体小而轻薄,好施满釉,瓷质匀和细腻,纹饰风格也寄寓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现今的益阳瓷艺,继承和延续了益阳窑的陶瓷古法烧制技艺,包括练泥、成型、修坯、晒坯、素烧、装饰、施釉、烧窑等工序,都展現出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其烧制品胎体厚重,瓷质均净细腻,釉色均匀亮丽,有一种写意、古朴的粗犷美。烧造的青瓷、青白瓷等瓷器釉面施釉匀称、光滑、玻璃质感强。经1320度高温烧造,即使是偶尔出产的窑变瓷器,皆是不二的孤品。
益阳瓷艺公司的成品,既有省內外知名书画家的艺术瓷器,也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实用欣赏瓷品。承载着益阳古城陶瓷业发展的历史记忆,益阳瓷业应时代发展步伐,必将对益阳窑瓷器古法烧造技艺,有着重大地推进和发展。简单质朴的益阳瓷艺,凝聚着益阳这座古城陶瓷业发展的历史记忆,对学习传承益阳窑瓷器古法烧造技艺,研究我国南方民窑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艺术文化价值。
益阳陶艺制作的工具及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尽管手是最好的工具,但做陶时的一些常备工具也必不可少。工具用运的得当,能取得一些特殊的效果。
下面就陶艺创作所需的一些设备与工具介绍一下,有条件的可以去订制或到陶艺工具专卖店购买。
首先要一张陶艺桌,桌面厚度一寸以上,宽 60cm,长 240cm,高75cm 为宜。然后还需电动拉坯机、手转拉坯机、泥板制作工具、釉下彩绘工具、釉上彩绘工具等。
泥的可塑性
陶艺是以泥为主要表达媒介的艺术形式。作陶者对泥的体验、对泥性的感受是驾驭泥的可塑性的主要方式。
制作陶艺所用的泥,一般分为陶泥与瓷泥。它是某些矿物质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石,方解石以及铁质有机物等,必须具备较好的可塑性,耐火度。
我们知道泥粉是松散的粒子状,当它假如适当的水分时,经揉和便具备了可塑性。一般说来,练好的泥存之越久,它的粘性越好,可塑性也就越强,干燥时的收缩率也就越大。因此判断泥的可塑性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揉泥时不沾手,二是揉泥条时不断裂。
关于儿童陶艺
陶艺是中国历史上很悠久的传统工艺。儿童陶艺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孩子们对陶艺的兴趣、了解陶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
在一期的陶艺课程里,孩子们会学习到陶瓷是怎样从泥变成精美的作品。
夸张的动物、神奇的器皿、多彩的世界,陶艺的表现力可以丰富和生动,或栩栩如生,或夸张达意,呈现出成人世界所缺少的那份灵动与活泼。尽管不是那么精致,却正是最童趣的表现尽管不是那么完美,却正是最纯真的表达。
艺术的力量无处不在。
孩子们在陶艺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人生态度,在感受美、发现美的同时,更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艺术是人生的底色,这个底色打好了,就能够包容未来人生发展中的各种色彩。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
如今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枯燥、发展方式相对单一。儿童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精神养料。器乐、舞蹈、绘画、手工……丰富的艺术形式成就了学校艺术教学的大花园,而陶艺就是七彩花東中最鲜亮的那一束。
瓷艺让泥火传情,陶器亦令巧指生美!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