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夏区文化路中学
支持单位:江夏区妇联
省朗协语言研究与实践基地
作者:化雪老诗
诵读:柯倩 易玉婷 周成翔
音乐合成:江丽芳 编辑:杨建松

夏之栩(1906~1987),浙江海宁人。父亲夏祖济是一个清朝的一个小官吏,而且远在四川任职。她长到5岁半时,正当盛年的父亲不幸离世,从而遗下母亲黄友梅和她。按照父族人的说法,他们母女都没有继承权,族长不仅霸占了父亲的遗产,还把她娘儿俩赶出了四川的家门。含着眼泪的黄友梅倔强地牵起幼女,携着父亲的棺木顺江而下,漂泊到了武昌就近掩埋了夫君后靠给人浆洗、缝补衣服,勉强安顿下来。即便如此,颇有眼光的母亲还是觉得再苦也要送丫头读点书,所以在1918年夏,她把12岁的夏之栩送进了湖北女子师范学校。

她发现女儿在这里不仅可以读书,学校还管吃饭,当然先决条件是夏之栩必须成绩好,能考取。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尽管这是一所公费的新式学校,学生的智力也都不错,但却依然过着修女般的生活。校长王式玉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把学生一个个都培养成封建社会需要的“贤妻良母”。
这年冬天,在陈潭秋几个的指导下,武汉妇女读书会在学校成立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湖北省创建的第一个妇女革命团体,夏之栩不仅积极参加了读书会,而且很快就成了其中的骨干。不久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在征得夏母黄友梅的同意后,中共武汉支部也秘密转移到她的家里,并非共产党员的黄友梅十分热情地接待了这些朋友,而且还自觉地承担起了给大家做饭、洗衣、看门、放哨的任务。有了这样一个好人打掩护,深感安全可靠的共产党员们都亲切地叫她“夏娘娘”,再后来,就连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总理都称她是“革命的母亲,大家的娘娘”。

1922年夏,夏之栩经张申府和刘清扬夫妻俩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4月,李大钊同志南下开会,党的工作暂时由胡鄂公主持。7月13日,胡鄂公组建了“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并向国内外发布《联盟宣言》,大力配合了中共中央发动的反帝斗争。才调到北京的夏之栩,积极主动地帮助他选文、打字、排版、校对、发行,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成为胡鄂公那段时间最重要的助手。因为工作夏之栩经常要出入北京的大学,认识了不少有为的时代青年,这中间就有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赵世兰、赵君陶姐妹俩,并渐成莫逆,后来工作之余她也会常去冰套胡同她们家,而且还认识了她们的哥哥赵世炎——一位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
1925年2月,夏之栩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的候补委员,还被推为北京妇女国民会议促成会委员,与同志们一起促进了国民会议的召开和“女子本身种种权利问题”的解决。她的工作与能力,很快就得到了到组织与同志们的肯定,尤其是赵世炎,不久这两位心心相映的共产党员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尽管新婚燕尔,但担任着共青团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书记兼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的夏之栩,几乎天天都要连轴转,不是进学校,就是下工厂,从黑早要忙到深夜。
1926年暑期,丈夫赵世炎被任命为江浙区委组织部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她也奉命离京赴沪。1926年10月23日、1927年2月22日、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连续举行三次起义,夏之栩次次都参加了。第三次起义胜利后,党希望她能成为军事干部,因此将她调往武汉,这样夫妻俩天各一方了。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的夏之栩,参加了叶挺指挥平定夏斗寅叛军的战斗,她所在的女兵连一直从纸坊打到了贺胜桥,那时的她天天枕戈待旦,血染征袍。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了革命后,白色恐怖一下子笼罩了全国。这年7月2日一直与她聚少离多的丈夫赵世炎被捕。急速赶往上海的夏之栩在党的帮助下,想尽办法积极营救。然而,17天的奔波、等待,却传来了丈夫被“奉命斩决”的噩耗。悲痛欲绝的夏之栩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接过世炎手中的红旗,奋勇前进,直到革命胜利。”擦干了眼泪夏之栩,抬起头、挺起胸,又迈开坚定的步伐,与大家继续开展奋斗。
1928年党中央决定让夏之栩带着孩子(大儿子3岁,小儿子1岁)去苏联学习。两年之后,为了方便工作,党组织安排夏之栩一人回国,两个孩子需要继续留在苏联,这是她与赵家两代骨肉之间天各一方的又一次延续。令夏之栩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离开竟然与大儿子成为永别,与小儿子再见面也在25年之后。

1931年2月,夏之栩一行经过绥芬河入境时被国民党军警扣押,最终关进了沈阳陆军第一监狱(女子监狱)。直到“九一八”后才被党营救出狱。1933年夏之栩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坐了四年牢,直到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展后。出狱后的夏之栩,担任了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交通组、救济工作组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八路军南京、武汉、桂林办事处的党内交通,为我军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情报。长江局撤销之后,夏之栩前往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干部处处长,中央组织部秘书处处长。

1960年被擢为轻工业部副部长。不管身居何种职务,夏之栩始终都是一个清正廉洁的优秀干部。多年后,有记者采访夏之栩,她在谈起自己与家人分别时动情地说:“谁说革命者没有亲情?我既是革命者,又是丈夫、母亲,血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革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天各一方,无法享受天伦之乐。”是啊,为了革命,为了播种人间大爱,在个人亲情与组织需要之间,共产党员夏之栩只能选择天各一方!

作者:化雪老诗,中学教师,江夏地方文化学人。

诵读:柯倩,女,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夏区文化大道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诵读:易玉婷,江夏区文化路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严慈相济,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

诵读:周成翔,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2)班学生,曾被评为校“文明学生”。

音频合成:江丽芳,江夏区文化路中学七年级年级长,优秀教师,江夏区百优班主任,区“新长征突击手”,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2024年荣获“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荣誉称号。《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铁马豪歌平台三年阅读已逾一亿七千多万。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